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景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4168006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是最终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达成共识。然而,在各种造血式扶贫的方式中,通过发展旅游来缓解贫困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本书按照研究综述——案例分析——政策路径的思路,即总——分——总的结构,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回顾了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选取贵州为田野点的个案研究,也是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发展路径和政策研究,是研究的结论部分。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和研究综述 3

第1章 扶贫理论与旅游扶贫的地位 3

1.1 贫困理论 3

1.2 旅游减贫的国际证据 7

1.3 旅游扶贫在中国减贫战略中的地位 10

第2章 旅游扶贫的研究述评 13

2.1 旅游扶贫的概念界定 14

2.2 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 15

2.3 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7

2.4 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 18

2.5 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职能和作用 20

2.6 经验与启示 21

第3章 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23

3.1 国外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23

3.2 旅游扶贫的国际案例 24

3.3 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案例 29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来自贵州的实践 35

第4章 贵州旅游扶贫的发展背景和历程 35

4.1 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35

4.2 全国最大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分布区 36

4.3 贵州旅游业发展已经起步 36

4.4 贵州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37

第5章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透视 43

5.1 依托苗文化发展民族村寨旅游:郎德模式和西江模式 43

5.2 依托喀斯特自然风光发展“布依农家乐”:纳灰纳孔模式 59

5.3 依托凉爽的气候发展避暑度假:桐梓模式 64

5.4 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城郊休闲:镇山模式 68

5.5 依托梵净山景区发展特色旅游:云舍模式 73

第6章 旅游发展中的妇女成长 82

6.1 旅游开发对妇女影响的研究综述 82

6.2 妇女在西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84

6.3 民族旅游开发对西江妇女的影响 87

6.4 结语 94

第7章 旅游社区组织及权力结构变迁 96

7.1 国内有关农村民间组织的研究综述 97

7.2 田野点概况 98

7.3 屯堡民间组织的生长机制和内在动因 101

7.4 九溪村传统民间组织的现状 104

7.5 旅游与屯堡传统民间组织的互动发展 108

7.6 旅游视域下农村民间组织的优势和功能分析 113

7.7 农村传统民间组织在旅游扶贫中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 120

7.8 结语 125

第8章 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用与误区 127

8.1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作成为趋势 127

8.2 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用:以西江苗寨鼓藏节为例 129

8.3 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安顺地戏 137

8.4 启示与展望 145

第9章 旅游纪念物和旅游商品开发 149

9.1 繁荣旅游商品能有效推进产业化扶贫 150

9.2 贵州旅游商品的供需状况 153

9.3 贵州旅游商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6

9.4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商品业的案例 166

9.5 促进贵州旅游商品繁荣的对策建议 170

第10章 旅游扶贫中的融资问题 176

10.1 旅游扶贫融资问题概述 176

10.2 贵州省凤冈县旅游扶贫资金状况 180

10.3 拓宽贫困地区旅游融资渠道的建议 194

10.4 完善旅游扶贫融资的政策主张 197

第11章 旅游业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 199

11.1 增强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关联性——旅游扶贫的重要路径 199

11.2 凤冈县及其旅游概述 200

11.3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202

11.4 凤冈县茶庄经营模式 203

11.5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中农户的参与方式 207

11.6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干预 212

11.7 “茶旅一体化”对凤冈农户的影响 213

11.8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5

11.9 完善“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9

第12章 旅游村寨管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 225

12.1 案例地选取 226

12.2 两种不同的村寨旅游管理制度 227

12.3 两种不同的村寨旅游管理制度成因分析 230

12.4 两种不同管理制度下经济绩效的比较 232

12.5 结论与启示 239

第13章 旅游目的地福利改进评价 241

13.1 研究方法及讨论 241

13.2 研究案例的选取与田野感知 246

13.3 基于CVM方法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评价 249

13.4 结论和启示 255

第三部分 发展路径和政策研究 263

第14章 旅游扶贫的成效 263

14.1 改变区位条件的约束,实现经济增长 263

14.2 减少隐蔽失业,促进打工回流 264

14.3 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形成和农民企业家诞生 265

14.4 开阔眼界,增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66

14.5 提高妇女老人的权利地位,巩固脱贫成果 268

14.6 促进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保护 269

第15章 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探索 271

15.1 旅游产品同质化 271

15.2 “飞地”效应明显 273

15.3 过度“商业化”和“商业化”不足并存 274

15.4 旅游景区用地问题突出 275

15.5 景区呈现分散和小规模特点 277

15.6 旅游基础设施不足 277

15.7 旅游公共服务缺失 278

15.8 旅游区贫富分化导致矛盾突出 280

15.9 旅游人力资源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281

15.10 旅游行业盈利水平不高 282

15.11 规划和营销失效 283

15.12 伪民俗文化在旅游展演中盛行 284

第16章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288

16.1 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的矛盾 288

16.2 存在分利集团导致缺乏分享 289

16.3 景区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府“缺位” 290

16.4 社区能力不足 291

16.5 扶贫资金使用低效 292

16.6 旅游产业自身不够强大到带动大规模减贫 293

第17章 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295

17.1 壮大旅游产业,以发展带动减贫 295

17.2 建立分享的机制 296

17.3 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297

17.4 提高扶贫资金利用率 299

第18章 贵州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301

18.1 探索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形成品牌与特色 301

18.2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增进扶贫成效 302

18.3 繁荣旅游商品,增加社区经济收益 303

18.4 善用扶贫资金发展社会企业,保障村民收益 304

18.5 引进适度规模企业,发挥商业示范效应 306

18.6 加强景区间跨行政区的合作,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307

18.7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发展 308

18.8 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 309

18.9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促进社区村民的自由发展 310

18.10 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变“主体”为“主导” 311

18.11 设立“旅游扶贫试验区”,探索旅游扶贫的经验 313

参考文献 314

后记 3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