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滑坡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滑坡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滑坡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长冬,唐辉明,胡新丽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537595
  • 页数:148 页
图书介绍: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比较发育,尤以侏罗系软硬相间地层区为甚.本书综合运用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易滑地层区滑坡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滑坡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一、抗滑桩优化研究 2

二、侏罗系地层工程特性研究 3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

第二章 侏罗系地层力学强度特征 6

第一节 概述 6

第二节 野外调查与泥岩强度测试 6

一、野外取样与数据采集 6

二、室内重塑土试验 7

第三节 结构面制样模具和直剪仪夹具的研发与改进 17

一、岩体结构面表面形态研究 17

二、结构面制样模具研发 18

三、直剪仪夹具的改装 21

第四节 不同起伏度锯齿状结构面直剪试验 22

一、结构面强度理论 22

二、不同起伏度锯齿状结构面直剪试验 27

三、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0

四、小结 35

第五节 不同起伏度锯齿状异性结构面力学强度研究 36

一、不同起伏度异性锯齿状结构面剪切变形特性研究 36

二、异性结构面强度估算准则确定 40

三、异性结构面强度估算准则验证 42

四、侏罗系地层异性结构面强度特征 43

五、小结 47

第三章 抗滑桩结构与力学特性研究 48

第一节 抗滑桩设计理论与研究背景 48

一、滑坡推力计算及其分布形式 48

二、抗滑桩设计要素 49

三、刚性桩与弹性桩判定 52

第二节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设计软件研发 53

一、软件特点 53

二、编程思路 54

三、编程原理 54

四、工程实例分析 55

五、小结 57

第三节 抗滑桩挠度和复合弹性模量研究 58

一、不同滑坡推力分布模式下桩身位移研究 58

二、抗滑桩复合弹性模量的研究 61

三、工程实例分析 66

四、小结 67

第四章 抗滑桩横截面优化研究 68

第一节 土拱效应理论 68

一、桩间土拱效应 68

二、桩后土拱效应 69

第二节 基于土拱效应的桩间距模型 71

一、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71

二、基于土拱效应的最大桩间距模型 72

第三节 土拱效应数值研究 73

一、数值模型建立 73

二、土拱效应分析 75

三、桩土荷载分担比 77

第四节 不同梯形截面型式抗滑桩优化研究 78

一、不同截面型式抗滑桩的研究 78

二、桩土相互作用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79

三、不同截面型式抗滑桩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 81

第五节 二维黄金分割法在抗滑桩截面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1

一、二维黄金分割法的原理与算法 91

二、抗滑桩截面尺寸的优化设计 92

三、工程算例分析 94

四、小结 95

第六节 T形横截面抗滑桩优化研究 95

一、结构型式 95

二、抗弯刚度分析 96

三、确定计算宽度 97

四、工程算例分析 97

第五章 侏罗系地层中抗滑桩截面和桩长优化研究 102

第一节 判定条件 102

第二节 理论分析 103

一、软岩地层分析 103

二、硬岩地层分析 104

三、软硬相间地层分析 106

第三节 数值模拟验证分析 110

一、模型建立 110

二、模拟结果分析 111

第四节 黄金分割法在抗滑桩锚固比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113

一、抗滑桩锚固比优化设计 113

二、工程算例分析 115

三、小结 115

第六章 侏罗系地层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 117

第一节 三维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117

第二节 推力尺度效应规律 118

一、斜坡稳定性评价尺度效应规律 118

二、考虑尺度效应的斜坡推力计算方法 120

三、斜坡稳定性计算与推力计算新模型 120

四、圆弧滑动算例分析 120

五、平面滑动算例分析 123

六、小结 126

第三节 滑坡稳定性界限 127

第四节 基于滑坡三维空间特征的平面布设优化 128

一、理论设计 128

二、工程实例分析 130

第五节 抗滑结构优化设计 135

一、技术背景 135

二、发明内容 136

三、实施方法 137

四、优化建议 139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40

第一节 结论 140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42

参考文献 1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