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德经解析
道德经解析

道德经解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尚仁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8089256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作者身份、《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等进行论述,撰出这部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系统了解《道德经》不可不读的著作。不像其他解释《道德经》的书,本书着重于《道德经》的思想架构,不斤斤于章句解释。为方便作者阅读,书后附有《道德经》原文及重排文本。
《道德经解析》目录
标签:解析 道德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老子其人 1

第二节 老子与《老子》 5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10

一、道家的源头 11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13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6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19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19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最盛 23

三、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26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31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家情缘 34

第二章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37

第一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37

一、儒家代表说 38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38

三、惠能代表说 39

四、道家代表说 40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42

一、博大精深 43

二、源远流长 45

三、独特价值 47

四、雅俗共赏 48

五、国际影响 50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52

一、“善为道者”的精神追求 52

二、“微妙玄通”的哲人学养 56

三、“善者不辩”的学术风格 57

四、“复归其根”的思维特点 59

五、“深不可识”的敦朴形象 61

六、“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 62

七、史诗式的文体文风 64

第三章 《道德经》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67

第一节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67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70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70

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73

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 75

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77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范畴体系 78

一、《道德经》哲学的一级范畴 78

二、《道德经》哲学的二级范畴 85

三、《道德经》哲学的二级以下范畴 93

四、《道德经》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 98

第四章 《道德经》哲学的道论 101

第一节 《道德经》哲学的本体论 101

一、“玄道”本体论 102

二、“道”为“天下母”的本原论 108

三、“道生之”的生成论 110

四、“惟道是从”的价值论 112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的运动论 113

一、反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态 114

二、弱者的反向转化是“道”的功用 118

三、“无、有”转化的运动哲理 123

四、运动论在《道德经》哲学中的地位 126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认识论 128

一、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129

二、以“不知”为前提的哲学认识论 131

三、从“不知”到“知不知”的认识过程 135

四、“知者不言”的认识境界 138

第四节 《道德经》哲学的方法论 140

一、“为之于未有” 141

二、“其安易持” 142

三、“图难于其易” 144

四、“慎终如始” 146

五、“大制不割” 147

第五章 《道德经》哲学的德论 151

第一节 “道”、“德”关系的多种解释 151

一、“道”是内在本质,“德”是外在表现 152

二、“道”是整体,“德”是部分 153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154

四、“道”是万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155

五、“道”无意识,“德”有意识 156

六、“道”超经验,“德”可经验 156

第二节 “德”的层次结构 157

一、上德 157

二、下德 159

三、上仁 161

四、上义 162

五、礼 164

六、道、德、仁、义、礼的逻辑 165

第三节 人的“育德” 166

一、“三宝”论 166

二、“七善”论 170

第六章 《道德经》哲学的人性论 175

第一节 人性与道性 175

一、人的自然本性 176

二、以“圣人”喻复归自然本性的人 178

三、以“婴儿”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182

第二节 人性与人为 184

一、人类存在生存危机的内在原因 185

二、以劳动解读人为 186

三、人性复归自然的可能性 188

第三节 人性与人欲 190

一、人欲是人性的弱点 190

二、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人性堕落 192

三、人类社会道德败坏造成人性堕落 194

第四节 人性的复归 195

一、个人“复归于婴儿” 195

二、人类“复归于无极” 197

三、世界“复归于朴” 198

第七章 《道德经》哲学的社会历史论 201

第一节 《道德经》的历史理论 201

一、《道德经》编章 造成的问题 202

二、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论 203

三、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伦理 211

四、历史的曲折与衰退 214

五、历史与文化 216

六、研究历史的意义 218

第二节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论 220

一、“善治”的理念 220

二、社会治理主体 224

三、社会治理措施 226

第三节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229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内涵 229

二、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途径 232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234

第八章 《道德经》哲学的修养论 237

第一节 修养的含义 238

一、修养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 238

二、“修养”的内涵和外延 241

三、修养与养生 243

第二节 修养的境界 246

一、修养境界的含义 247

二、修养的崇高境界 249

三、提高修养境界应克服的人性弱点 251

第三节 修养的途径 255

一、清静稳重 255

二、为而不争 258

三、知止不殆 259

四、善摄生 261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 264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 264

二、圣人的为人处事 267

三、修养成圣的伟大意义 269

附录一 通行本《道德经》 273

附录二 新编《道德经》 281

后记 2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