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际公法学
国际公法学

国际公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040465259
  • 页数:535 页
图书介绍:
《国际公法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国际法的重要性与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一、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 1

二、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4

三、学习和研究国际法的理论指针和基本方法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法的贡献 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观点 8

二、列宁的国际法立场 12

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14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国际法学 14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法学 16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法学 18

四、21世纪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方向 24

第一章 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 28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 28

一、国际法的名称与定义 28

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 29

三、国际法的性质与特征 30

四、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与范围 34

第二节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39

一、古代社会及中世纪的国际法 39

二、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 40

三、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43

四、当代国际法的趋势与挑战 47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法 49

一、中国古代国际法的遗迹 49

二、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 50

三、中国与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法 51

四、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贡献 52

第二章 国际法的渊源 56

第一节 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与类别 56

一、国际法渊源的内涵 56

二、国际条约 58

三、国际习惯 59

四、一般法律原则 61

五、司法判例 63

六、公法学家的学说 64

七、国际组织的决议 65

八、单边行为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65

第二节 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与强行法 66

一、国际法渊源的位阶 66

二、国际强行法 67

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 69

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与类型 69

二、联合国编纂国际法的活动 72

第三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77

第一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 77

一、一元论 77

二、二元论 79

三、协调论 81

第二节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82

一、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方式 82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及其解决 86

三、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90

第三节 国内法对国际法的影响 94

一、国内法对国际法实体规则的影响 94

二、国内法对国际法程序规则的影响 96

第四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 98

第一节 概述 98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98

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99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地位与贡献 105

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09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109

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 110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112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114

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117

六、民族自决原则 118

七、国际合作原则 120

八、保护基本人权原则 122

第五章 国际法的主体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126

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127

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129

一、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29

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31

三、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35

第三节 个人的国际法地位问题 136

一、自然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 136

二、法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 139

第六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143

第一节 国家的要素与类型 143

一、国际法上国家的构成要素 143

二、国家的类型 144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47

一、独立权 148

二、平等权 149

三、自卫权 149

四、管辖权 150

第三节 国家豁免 156

一、国家豁免的概念 156

二、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 157

三、国家豁免的主体 159

四、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 161

五、国家豁免权的放弃 162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163

一、承认的概念与方式 163

二、国家承认 164

三、政府承认 167

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170

一、国际法上继承的概念 170

二、国家继承 171

三、政府继承 175

第七章 国际组织法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79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182

三、国际组织法的基本内容 184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一般法律制度 187

一、国际组织的章程 187

二、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 187

三、国际组织的组织结构与职权 190

四、国际组织的议事规则 192

第三节 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 194

一、联合国概述 194

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196

三、联合国的会员国 197

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及其职权 199

第四节 专门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207

一、概述 207

二、专门性国际组织的基本体制 207

三、联合国专门机构 209

第五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210

一、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210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211

三、区域性国际组织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法律关系 211

第六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 212

一、中国与联合国 213

二、中国与专门性国际组织 216

三、中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 217

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 221

第一节 个人的国籍 221

一、国籍的概念及意义 221

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223

三、国籍的抵触(冲突)及其解决 225

四、中国的国籍法 228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与待遇 231

一、外国人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231

二、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 233

三、外交保护 235

四、中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制度 237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241

一、引渡 241

二、庇护 245

第四节 难民 247

一、难民和国际难民法的概念 247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 248

三、难民的法律地位 249

四、中国保护难民的基本立场和实践 251

第九章 国际人权法 253

第一节 概述 253

一、国际人权法的概念 253

二、国际人权法的形成与发展 256

三、国际人权法的渊源 259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与范围 261

一、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 261

二、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权利范围与类型 262

三、关于和平权问题 264

四、关于发展权问题 265

五、关于环境权问题 267

第三节 国际人权保护的监督机制 268

一、国际监督机制 268

二、国内监督机制 275

第四节 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实践 278

一、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 278

二、中国积极践行人权保护的努力与成就 280

第十章 国家领土法 283

第一节 国家领土的概念与构成 283

一、国家领土的概念 283

二、国家领土的构成 283

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 285

一、传统国际法取得领土的方式 285

二、现代国际法变更领土的方式 288

三、领土争端及其解决 289

第三节 领土主权及其限制 290

一、领土主权 290

二、对领土主权的限制 291

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 293

一、边界的形成与划分 293

二、边境制度 294

三、中国的边界现状 295

第五节 南极和北极 296

一、南极的法律地位 296

二、北极的法律地位 298

第十一章 国际海洋法 301

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 301

一、海洋的重要性 301

二、国际海洋法的概念 302

三、国际海洋法的编纂与发展 303

第二节 领海与毗连区 306

一、领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306

二、领海基线与领海宽度 308

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 310

四、毗连区制度 310

五、中国的领海与毗连区法 311

第三节 专属经济区 312

一、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形成 312

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 313

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 314

四、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制度 315

第四节 大陆架制度 315

一、大陆架的概念 315

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316

三、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317

四、中国的大陆架制度 319

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及群岛水域 320

一、用于国际通行的海峡与过境通行制度 320

二、群岛与群岛国 322

三、南沙群岛、钓鱼岛的法律地位 323

第六节 公海 326

一、公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326

二、公海的法律制度 327

第七节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 328

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及其意义 328

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 329

三、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与管理制度 329

四、关于实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330

第十二章 空间法 332

第一节 概述 332

第二节 空气空间法 333

一、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 333

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335

三、国际民用航空运输法律制度 336

四、国际航空安保法律制度 338

五、中国的航空法律制度 341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 342

一、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 342

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343

三、外层空间的基本法律制度 344

四、中国的外层空间立法 351

第十三章 条约法 353

第一节 概述 353

一、条约的概念与特征 353

二、条约的名称与种类 354

三、条约法的编纂 355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 356

一、缔约权能 356

二、缔约程序 358

三、条约的加入 361

四、条约的保管、登记与公布 361

五、中国的缔结条约程序法 362

第三节 条约的保留 363

一、条约保留的定义 363

二、条约保留的范围 363

三、条约保留的接受与反对及其法律效果 364

四、条约保留的程序 366

第四节 条约的生效与暂时适用 366

一、条约的生效 366

二、条约的暂时适用 367

三、条约的有效期 367

第五节 条约的遵守与适用 367

一、条约必须遵守 367

二、条约的适用 368

第六节 条约与第三方 370

一、条约的相对效力原则 370

二、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 371

三、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 371

第七节 条约的解释 371

一、条约解释的意义 371

二、条约解释的主体 372

三、条约解释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372

第八节 条约的修订、终止与无效 374

一、条约的修订 374

二、条约的无效 375

三、条约的终止及暂停施行 378

第十四章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 382

第一节 概述 382

一、外交与外交关系 382

二、外交关系法的编纂与发展 383

第二节 外交关系机关与外交人员 384

一、国内外交机关 384

二、外交代表机关 386

三、特别使团 390

四、外交团 391

五、外交代表职务的终止 392

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 393

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 393

二、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394

三、使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395

四、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398

五、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401

六、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 402

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 406

一、领事关系法的编纂 406

二、领事关系的建立与领馆的设立 407

三、领事职务 408

四、领馆人员 409

五、领事特权与豁免 410

六、领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413

第五节 中国关于外交和领事特权与豁免的规定 4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41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416

第十五章 国际责任法 419

第一节 概述 419

一、国际责任的概念 419

二、联合国框架下有关国际责任的编纂活动 420

三、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 422

第二节 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 424

一、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概念 424

二、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 424

三、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免责事由 427

四、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形式 429

第三节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 432

一、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国际责任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432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 435

三、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国际责任的形式 436

第十六章 国际争端解决法 437

第一节 国际争端的特点与类型 437

一、国际争端的概念与特征 437

二、国际争端的类型 438

三、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440

第二节 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 441

一、谈判与协商 441

二、斡旋与调停 442

三、其他方法 443

第三节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 445

一、仲裁 445

二、司法或准司法方法 447

第四节 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 454

一、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54

二、坚持协商与谈判为首选方法 454

三、不排除法律方法或准司法方法 457

第十七章 国际刑法 460

第一节 概述 460

一、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征 461

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 464

第二节 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 474

一、国家主权原则 475

二、合法性原则 477

三、司法公正原则 479

四、被告的人权保障原则 480

第三节 国际罪行 481

一、种族灭绝罪 481

二、反人道罪 482

三、战争罪 484

四、侵略罪 486

第四节 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 487

一、个人刑事责任 487

二、“指挥官责任” 489

三、官方身份不免责 491

四、执行命令引起的刑事责任 493

第十八章 国际人道法 495

第一节 概述 495

一、基本概念 495

二、形成与发展 497

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与特点 499

一、适用范围 500

二、基本特点 501

第三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506

一、保护体系的形成 507

二、保护体系的基本原则 510

三、保护体系的内容及范围 511

第四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513

一、区分原则 513

二、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 514

三、比例原则 515

第五节 战俘待遇 517

一、战斗员地位的基本定义 517

二、战俘的权利与义务 518

三、反恐及战俘的最新发展 520

阅读文献 523

国际机构译名对照表 528

人名译名对照表 532

后记 5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