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俭明,马真著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578530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主要从汉语教师应有的认识与理念,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汉语教师应有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等几个方面谈了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此外,两位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治学经验谈到了汉语语法教学中的100多个语法方面的问题,并给以一定的阐释与解说。这些语法教学实例都是作者在教学中碰到的或者学生提出来的,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国内著名的汉语语言专家、汉语教学专家,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生动的事实举例。本书对汉语教师、对其他外语教师、对学习汉语的学生一定会有所裨益。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目录

上编 3

引言 3

第一章 汉语教师应有的认识与理念 9

第一节 对汉语要有这样的认识 9

第二节 对汉语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 30

第三节 对汉语要素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 38

第四节 对汉语虚词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 58

第五节 对汉语规范问题要有这样的认识 70

第二章 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 77

第一节 汉语教师需具有的知识结构 77

第二节 汉语教师需具备的能力结构 81

第三节 汉语教师应有的思想心理素质 85

第四节 汉语教师应有的基本功 88

第三章 汉语教师应有的研究素质与研究能力 93

第一节 为什么要对汉语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 93

第二节 汉语教学中有哪些方面值得研究? 95

第三节 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素质与研究能力? 107

第四节 怎么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

第四章 汉语教师需要学习一点语言学理论 149

第一节 认真学习并掌握好三门基础课的内容 149

第二节 有必要学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150

第三节 也需要学一些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 161

第四节 关于专业论著的阅读 194

下编 197

第五章 关于汉语教学法——以汉语语法教学法为例 197

第一节 怎么看待教学法? 197

第二节 怎么进行语法教学? 201

第三节 语法教学示例:汉语存在句的教学法 212

第六章 汉语语法教学中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219

第一节 具体词语的归属和辨析问题 219

1.“自动”和“高速”属于哪个词类? 219

2.“突然”和“忽然”属于同一类词还是属于不同的词类? 220

3.“很阳光”中的“阳光”是名词还是已经变成形容词了?理由呢? 221

4.“衣服干/湿了”里的“干/湿”是形容词还是动词? 222

5.“看三次”、“看三天”里的“三次”、“三天”是补语还是宾语? 223

6.“学习认真”、“清除干净”在构造上都是“动词+形容词”,它们是主谓结构还是述补结构?理由呢? 225

7.“解释清楚”是跟“学习认真”一样,还是跟“清除干净”一样呢? 225

8.那么“解释很清楚”呢?是不是也跟“解释清楚”一样? 226

9.“觉得很好”是述宾结构还是述补结构?理由呢? 227

10.“继续学习汉语”里的“继续+学习汉语”是“状-中”偏正结构还是述宾结构? 227

11.口语中存在这样的对话:“谁?”“我。”这里的“谁”和“我”分析为语素还是词还是句子? 228

12.“大”属于什么词性?“大大”(如“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属于什么词性?“大大de”(如“大大de眼睛”、“他把字写得大大de”、“她眼睛大大de”、“把她大大de表扬了一番”)属于什么词性? 228

13.作状语时的“突然”和“忽然”在意义表达上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229

14.《现代汉语词典》说,介词“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请问:介词“对”和“对于”在用法上到底有哪些不同? 230

15.时间副词“就”和“才”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231

16.时间副词“往往”和“常常”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232

17.程度副词“很”、“更”、“最”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232

18.程度副词“很”、“挺”、“怪”、“老”、“蛮”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234

19.范围副词“净”到底相当于“都”还是相当于“只”?理由呢? 237

20.我在作文里写了这么一个句子:“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老师说,这里不能用“反而”,得用“却”。可是《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我这里用“反而”有什么不对呀? 237

21.汉语教材上说得很清楚,“否则”就是“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可是学生还常常用不好“否则”,这是怎么回事? 239

22.怎么区分“的”、“地”、“得”? 242

23.一部分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状语,但是它们作状语时绝对不能带“地”,这是为什么? 243

24.“吗”和“呢”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 244

第二节 有关“能说/不能说”的问题 248

1.可以说“我在北京生活6年了”,但我们不能说“*我在北京生活6月了”?为什么? 248

2.为什么能说“很有能力”,可是不能说“*很有经历”? 249

3.“*他个子高高”不说,我们得说成“他个子高高de”;而“*他高de举着双手”不说,得说成“他高举着双手”,这是为什么? 250

4.“元旦前后”也可以说成“元旦左右”,但是“春节前后”却不能说成“*春节左右”,这是为什么? 250

5.可以说“最好再稍微甜一点儿”、“你稍微买一点儿”,但不能说最好再稍微甜”、“*你稍微买”,这是为什么?可以说“你稍微买几斤”,但不能说“*你稍微买一斤”,这又是为什么? 251

6.“他在河里站着”、“他在河里游着”,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可以说“他站在河里”,但不能说“*他游在河里”,为什么?该怎么解释?“他在河里跳着”属于“他在河里站着”一类,还是属于“他在河里游着”一类?根据是什么? 252

7.“打乒乓球的学生”和“打乒乓球的姿势”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打乒乓球的学生”里的“学生”有时可以省去不说,但是,“打乒乓球的姿势”里的“姿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去,这是为什么? 254

8.“他是汉语老师”也可以说成“他是汉语教师”,可是“他是汪萍的老师”却不能说成“*他是汪萍的教师”,这是为什么?但又可以说“他是汪萍的家庭教师”,这又是为什么?该怎么解释? 254

9.“究竟他去了哪里?”和“究竟谁去了广州?”都是同一类疑问句,内部词类系列和结构关系也基本一样,但是“究竟他去了哪里?”可以说成“他究竟去了哪里?”,但是“究竟谁去了广州?”却不能说成“*谁究竟去了广州?”,这是为什么?该怎么解释? 256

10.“他会帮你”和“他能帮你”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258

11.“他愿意给你吗?”跟“他肯给你吗?”两个问句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258

12.“我会游泳了”跟“我能游泳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259

13.“你怎么来的?”和“你怎么来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是为什么? 260

14.“他下了课就来了”,也可以说成“他下课就来了”,意思基本一样。可是“他吃了饭就来了”,表面看似也能说成“他吃饭就来了”,但意思变了。这怎么解释? 260

15.“我教书教了一年”和“我教他教了一年”,结构是一样的,但是,前者可以有“我教了一年书”的说法,后者则没有“*我教了一年他”的说法;反之,后者有“教了他一年”的说法,但没有“*教了书一年”的说法。这怎么解释? 261

16.“我女朋友”等于“我的女朋友”吗?为什么? 262

17.“他的胳臂比我还粗”这句话里的“还”可以换成“更”;可是“他的胳臂比火柴棍儿还细”这句话里的“还”却不能换成“更”。这是为什么? 264

18.“书包里是三本书”和“书包里有三本书”,一般认为都是存在句,差别只在一句用“是”,一句用“有”。那么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265

19.“我送一本书给小李”跟“我送给小李一本书”在表达上有差别吗?差别在哪里?怎么解释这种差别? 265

20.“木头桌子质量”和“羊皮领子大衣”,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可以说“桌子质量”,但不能说“*领子大衣”,这是为什么? 267

21.“把”字句的反复疑问句,是否可以用“把没把/把不把~”这样的问法?例如:“你把没把伞带来?”、“你把不把书还给她?” 267

第三节 对下列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切分并说明理由 271

1.猴子吃花生。 271

2.很漂亮的 272

3.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273

4.你姐姐有缝衣服的针没有? 273

5.四加七乘五等于五十五。 274

6.四加七乘五等于三十九。 275

7.我最幸福的时刻 276

8.我最幸福的朋友 276

9.他从来不愿意先发表意见。 277

10.多听听有好处。 277

11.他一手拿一个苹果。 278

12.恢复停刊的报纸 278

13.恢复广播的戏曲节目 279

14.对美国的政策 279

15.小张被交警叫去罚了30元钱。 280

16.小张被交警叫去写了一份检查。 280

17.小王和小李认识那个人。 281

18.小王和小李认识的那个人 281

19.消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迅速转移了。 282

20.张帆所写的文章 283

21.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我总想用我的笔颂扬那高高的白杨树。 284

2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285

第四节 分析歧义结构 287

1.“我就管他。”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87

2.“约翰已经顺利通过了普通话测试,玛丽还不知道呢!”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87

3.“他们两个人分一个西瓜。”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88

4.“哥哥骑的那辆摩托车。”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89

5.“他谁也不认识。”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89

6.“他在火车上画漫画。”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90

7.“他的笑话说不完。”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90

8.“县里来了位胸外科大夫。”这个句子可以表示哪些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291

第五节 附:知识性问题 294

1.语法是什么? 294

2.“语法单位”是指什么? 295

3.语素、词、词组、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295

4.字和词是一回事吗? 299

5.字和语素是一回事吗? 300

6.单音节语素和单音节词如何区分? 302

7.什么叫“成词语素”?什么叫“不成词语素”? 302

8.什么叫“单纯词”?什么叫“合成词”? 303

9.汉语合成词有哪些类型? 303

10.现代汉语词类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305

11.什么叫“实词”?什么叫“虚词”? 306

12.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学界有不同看法。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306

13.什么叫“体词”?什么叫“谓词”? 309

14.什么叫“真宾语”?什么叫“准宾语”?什么叫“虚指宾语”? 310

15.什么叫“体词性宾语”?什么叫“谓词性宾语”? 311

16.怎么认识汉语的“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汉语学界还有“他动词”和“自动词”以及“外动词”和“内动词”的说法,是否就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另一种说法? 312

17.什么叫“体宾动词”?什么叫“谓宾动词”?什么叫“准谓宾动词”? 313

18.词和词组怎么区分? 315

19.动词和形容词怎么区分? 317

20.形容词和副词怎么区分? 317

21.介词和动词怎么区分? 318

22.“状态词”是指什么样的词? 319

23.“区别词”是指什么样的词? 320

24.什么叫“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321

25.“词组”、“短语”和“句法结构”这三种说法所指一样吗? 321

26.什么叫“同位词组”? 323

27.连动结构、递系结构、复谓结构到底指什么样的结构? 324

28.什么叫“受事主语”和“受事主语句”? 325

29.什么叫“施事宾语”和“施事宾语句”? 325

30.什么叫“非受事宾语”? 326

31.定语和状语怎么区分? 327

32.补语到底有哪些类型?各类补语具体怎么称呼? 329

33.什么叫“歧义句”?歧义句主要有哪些类型? 332

34.什么叫“易位句”?易位句有什么特点? 335

35.什么叫周遍性主语句?周遍性主语句有哪些类型? 336

36.什么叫“句类”?什么叫“句式”?什么叫“句型”?什么叫“句模”? 338

37.现代汉语疑问句有哪些类型? 340

38.“我的帽子呢?”、“明天下雨呢?”句中没有实指的疑问形式,可句末带上了疑问语气词“呢”,这该归入“是非问句”还是该归入“非是非问句”? 342

39.“他准备去哪儿旅行吗?”、“你想吃点儿什么吗?”这两个问句在句中都有疑问代词(前者是“哪儿”,后者是“什么”),可句末带上了疑问语气词“吗”,它们该归入“非是非问句”还是该归入“是非问句”? 343

40.什么叫“回声问句”?“回声问句”属于哪一类疑问句? 344

41.设问句和反问句是不是疑问句的一种类型?为什么? 345

42.什么叫“语法范畴”?到底该怎样理解“语法范畴”? 346

43.什么叫“主观性”与“主观化”? 347

44.语法学里的“自由”与“黏着”是什么意思? 348

45.语素是否有自由与黏着之分? 349

46.句子是否有自由与黏着之分? 349

47.语法学里的“简单”与“复杂”是什么意思? 350

第六节 不限于语法方面的问题 356

一、语音方面的问题 356

二、词汇方面的问题 357

三、文字方面的问题 358

后记 3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