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  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  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 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清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55036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的公共生活伦理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和论述前提,研究从传统社会生活向公共生活转型的伦理困境与克服,探索公共性、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得以确立的制度保障,个人德性保障及其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关系,力图探求公共生活的伦理模式和公民的德性养成机制。本研究着力探究社会转型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分析中华民族国民性格的现代转化与精神品质的更新对社会转型的意义,并由此探讨中国的公共生活建构的可能方式。在揭示公共生活的一般形式与表征的基础上,分析转型期中国的制度变革与人的精神气质的现代转型的维度。公共生活把和熟人打交道变为与陌生人交往;把固定的、封闭的空间转为变动的、开放的空间,这是一种在保持个人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社会联合方式的生活样式。因此,独立分散个体之间的彼此接纳、相互认同是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基本保证。本研究分析了如下几种认同理论:契约论的,理性建构的,重叠共识的,商谈伦理的,这些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可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认同理念培育。本书最后分析了公共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 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意义与问题 1

第一节 社会转型:人发展的新起点 1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转型 7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伦理困境 15

一、社会结构变迁导致个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缺失,个人失去了伦理方位感 15

二、市场经济诱发的利益追求导致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公共角色认同的张力与矛盾 19

三、过度的制度依赖导致制度失效 23

四、公共生活的制度性建构缺乏核心理念 27

第二章 公共生活:一个概念的分析 29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共同生活 29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 37

第三节 市场与公共生活 42

第四节 公共生活与人的发展 49

第三章 公共生活的伦理维度 55

第一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关系 56

一、横向的、平面的人际网络 56

二、构建性的伦理关系 58

三、契约性的伦理关系 60

四、伦理约束的非“美德”指向 61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准则 64

一、平等的权利 64

二、多元价值下的和谐共识 70

三、公共美德 74

四、诚实与正直 82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生态 87

第四章 公共生活的社会组织与个人 102

第一节 公共性社会组织 102

第二节 作为私人的个体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109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自由权的正确运用 114

第五章 公共生活的人际认同 124

第一节 公共生活人际认同的方式与意义 125

第二节 人际认同的精神品质 141

一、契约意识 141

二、权利与义务意识 144

三、尊重并遵守公共规则 150

四、公正与正义的理念 154

第三节 人际认同的制度环境 165

第六章 公共空间 171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意义 171

第二节 公共权力 179

第三节 公共传媒与公共舆论 185

第四节 公共场所 192

第七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共生活 205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205

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产生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206

二、人的本质被道德化,忽视或轻视人的实际能力 210

三、轻视功利,空谈心性 215

四、儒学没有顺利向世俗化转变 217

第二节 中国的国民性问题 221

第三节 中国公共生活构建的一个视角 239

第四节 公共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制度与人 250

一、制度应向个人释放空间,并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 251

二、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不仅应该充分听取社会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而且应该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直接的参与者 253

三、界定公域与私域的界线 254

四、政府行为的榜样作用,是培养个体的重要途径 255

五、重塑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 259

第五节 物化时代的个人 270

第八章 公共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 289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 289

第二节 仁爱精神与超越理念 294

第三节 忠恕之道:公共美德的推理模式 306

第四节 诚信:人的基本德性 319

参考文献 3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