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与专利侵害判断
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与专利侵害判断

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与专利侵害判断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文仪著
  • 出 版 社:三民书局
  • 出版年份:1994
  • ISBN:9759707146
  • 页数:577 页
图书介绍:
《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与专利侵害判断》目录

第一章 序论 1

第一节 专利法之产生与演进 1

Ⅰ.外国专利法 1

Ⅱ.我国专利法 8

第二节 申请专利范围之起源 11

Ⅰ.世界最初之申请专利范围 11

Ⅱ.早期申请专利范围发达史 15

第三节 专利说明书 21

Ⅰ.功用 21

Ⅱ.格式 21

Ⅲ.主要内容 21

Ⅳ.专利说明书实例 28

第二章 专利侵害之概念 37

第一节 专利侵害理论之发展 37

第二节 侵害行为的概念 39

第三节 专利权的限制 40

第四节 专利之耗尽 44

第五节 专利权范围之界定 49

Ⅰ.专利发明之定义 49

Ⅱ.技术范围与保护范围 51

第六节 专利侵害案例举隅 53

Ⅰ.案例一 53

Ⅱ.案例二 57

第三章 直接侵害 65

第一节 总说 65

Ⅰ.基本的要件 65

Ⅱ.专利权的效力 65

Ⅲ.侵害之认识 67

第二节 直接侵害行为 71

Ⅰ.行为之态样 71

Ⅱ.生产 71

(a)部分侵害 72

(b)未完成品 72

(c)修理、重建 73

Ⅲ.使用 74

(a)商展中之展示 74

(b)全部使用理论 75

(c)侵害品的持有 76

Ⅳ.贩卖 76

(a)侵害品的贩卖契约 77

(b)向专利权人的贩实 77

(c)亚当理论 77

(d)默示的授权 77

Ⅳ.关于行为诸问题 79

(a)实验 79

(b)方法专利 80

(c)输出、输入 82

(d)法人及个人的侵害责任 84

第三节 专利权之界限 87

Ⅰ.期间 87

(a)沿革 87

(b)专利颁发前后之行为 88

(c)专利期满前后之行为 89

Ⅱ.地域的界限 90

第四章 间接侵害 93

第一节 总说 93

Ⅰ.间接侵害之概念 93

Ⅱ.判例之变迁 93

Ⅲ.间接侵害之态样 97

第二节 侵害零件等之贩卖(狭义之间接侵害) 97

Ⅰ.要件 97

Ⅱ.与直接侵害之关系 98

Ⅲ.侵害之认识 100

Ⅳ.零件等之应用 102

第三节 侵害教唆、帮助 104

Ⅰ.要件 104

Ⅱ.侵害教唆、帮助的类型 105

(a)指导以及宣传 105

(b)修理 105

(c)授权 105

(d)购买制品 106

(e)协助设计 106

(f)技术资讯之刊行 106

(g)其他 107

第四节 与权利滥用之关系 107

Ⅰ.沿革 107

Ⅱ.关于间接侵害的利益获取 108

Ⅲ.与间接侵害有关之授权 109

Ⅳ.专利权的行使与权利之滥用 110

第五章 美国专利侵害之判断 111

第一节 历史的考察 111

Ⅰ.说明书主义 111

Ⅱ.中心界定主义 112

Ⅲ.周边界定主义 114

第二节 全要件原则 117

Ⅰ.与周边界定主义之关系 117

Ⅱ.开放式请求项与封闭式请求项之关系 120

Ⅲ.全要件原则之适用法 123

(a)适用范围 123

(b)适用法 127

第三节 均等论 129

Ⅰ.均等论之发展 129

(a)均等论的起源 129

(b) Winans事件(中心界定主义下的均等论) 130

(c) Graver Tank事件(周边界定主义下的均等论) 133

Ⅱ.消极的均等论 138

(a)与周边界定主义的关系 138

(b)与机能表现的关系 140

Ⅲ.均等论之适用法 142

(a)适用范围 142

(b)适用法 147

第四节 禁止反言原则 158

Ⅰ.禁止反言原则之发展 158

(a)原则之起源 158

(b)判例与学说之变迁 160

Ⅱ.与均等论之关系 165

(a)禁止反言之优先 165

(b)衬托理论 166

(c)禁止反言优先之界限 167

Ⅲ.禁止反言原则之适用法 168

(a)适用范围 168

(b)适用法 174

第五节 侵害判断之方法 181

Ⅰ.引言 181

Ⅱ.侵害判断之程序 183

第六章 德国专利侵害之判断 193

第一节 学说之变迁 193

Ⅰ.严格解释申请专利范围时代 193

(a)从1877年至1890年之时期 193

(b)从1890年至1910年之时期 194

Ⅱ.旧二分法时代 197

Ⅲ.三分法时代 203

Ⅳ.新二分法时代 208

Ⅴ.欧洲专利法施行以后 219

第二节 技术水准、新颖性、先占 223

Ⅰ.技术水准 223

1.外部的技术水准与内部的技术水准 223

2.全盘的技术水准与个别的技术水准 223

3.技术水准的变动幅度 225

4.潜在的技术水准 225

5.纸面上的技术水准 227

6.非为拼凑的技术水准 227

7.公然的先使用 227

Ⅱ.公开性、新颖性 228

8.专家应基于什么样的知识? 228

9.禁止事后之考察 230

10.新颖性之阻碍与一般发明思想 231

11.于新颖性的技术专门领域中之位置 231

12.公知的作业手段 232

Ⅲ.全体的先占与部分的先占 233

第三节 课题-作用效果、目的、优点 235

Ⅰ.课题 235

Ⅱ.主观的课题与客观的课题 236

1.做为意思表示的构成部分之课题 236

2.客观的课题 237

3.发明人未认识的课题 238

4.课题与发明一体化 238

Ⅲ.本质与课题 239

5.课题之例 239

6.课题之构成要素 239

(a)于技术专门领域中之位置 239

(b)目的;于专利中意图之效果 240

(c)技术问题之设定 240

(d)产生课题之经过 241

7.课题的构成要件「目的」一作用效果与优点 241

(a)技术的目的与社会的目的 241

(b)技术的目的与技术的作用效果 242

(c)社会的目的、优点、利用可能性 243

(d)课题之变更 244

Ⅳ.课题的种类 247

9.发明人的课题与侵害者的课题 247

10主课题,副课题,辅助课题,复合课题 247

11公知课题与新颖课题 248

12发明的课题 249

13落后于时代之课题 250

Ⅴ.总结 250

第四节 对象解释之原理与素材 251

Ⅰ.专利之解释 251

A.专利的法律性质 251

1.莱因区法院以及联邦法院的见解 251

2.文献之立场 252

3. Schramm之立场 252

B.意思表示 254

4.关于专利法中「解释」之概念 254

5.公开 255

6.意思表示之解释 255

C.解释的素材 257

7.语言的用法 257

8.技术水准 257

9.专利说明书 259

(a)发明的详细说明及图式与申请专利范围之关系 259

(b)发明的详细说明与图式之关系 263

(c)主请求项与附属请求项之关系 264

10.专利赋予记录 264

11.于无效手续中的变更 265

Ⅱ.新型之解释 265

12.通说 265

13.对于判例的批判性见解 267

14.结论 269

Ⅲ.优先权日能够再审查吗? 269

15.优先权日之概念与在侵害诉讼中之意义 269

16.审查之范围 271

(a)不许可之变更 272

(b)不许可的扩张 274

(c)许可的变更 275

(d)申请案公告前以及申请案公告后之变更 276

(e)同盟优先权 277

第五节 测定保护对象之原则与素材 277

Ⅰ.保护范围之本质 277

1.所有无体财产权均具有保护范围 277

2.关于尽可能广泛的保护范围 278

3.保护范围以测定来代替解释 279

4.限制事由 279

5.总括 279

Ⅱ.保护范关之否定(完全先占的场合) 280

6.最低限度之界限(对法官之拘束) 280

7.专利受到说明书的那一部分的限制 281

8.阻碍新型的新颖性之先占的效果 282

9.部分的先占 282

Ⅲ.保护范围的测定 282

10.关于小专利小保护范围之说法 282

11.技术水准 283

12.发明高度性之欠缺或轻微的发明之高度性 285

13.欠缺技术的进步性或者轻微的技术进步性 286

14.课题的扩张作用与限制作用 287

15.组合专利之评价 287

16.于专利审理程序中的保护范围 287

17.限制与放弃 287

(a)概念 287

(b)对象 288

(c)构成要件之基础 288

(d)形式的要件 290

(e)基于法规之限制 292

第六节 侵害认定的一般根本原则 293

1.四个侵害行为类型 293

2.一致与差异 293

3.全部之特征 293

4.同一之课题,作用效果,解决手段 294

5.基于自由技术水准之抗辩 294

6.基于先申请权之抗辩 295

7.改良-改恶 295

8.从属性 296

第七节 基于发明对象同一性之侵害 297

1.序说 297

2.使用全部之特征 299

(a)应补充之特征 299

(b)过剩定义 299

3.附加其他特征来使用全部特征(从属性) 300

4.本质上不重要的特征之脱落 301

5.量的差异或质的差异 302

6.部分专利 303

第八节 对均等领域之侵害 305

1.序说 305

2.作用效果 307

(a)机能的同一性;作用效果之同一 307

(b)「作用效果同一」有何意味 308

(c)「改恶的」实施(=作用效果的质的变更) 309

(d)附随的作用效果 309

3.解决方法之同一;解决原理之同一 310

(a)专利侵害之前提条件 310

(b)具体的解决方法之同一 313

(c)解决原理的同一 313

4.发明之本质 314

(a)概念 314

(b)发明对象与发明本质的界限 315

(c)发明的本质与一般发明思想之界限 317

5.特征(作业手段)之均等 317

(a)序论 317

(b)根据判例以及学说之均等概念 317

(c)关于均等概念Schramm之立场 318

(d)机能上同一的作业手段之种类与性质的体系化 319

(e)公开,新颖性,发明的高度性,进步性 327

(f)特殊考察:下位组合之同一机能的应用 327

6.化学方法(类似、均等) 328

Ⅰ.类似方法于专利法中是否具有特殊地位 329

1.类似方法事例外的存在吗? 329

2.类似方法:核准专利之问题 329

Ⅱ.类似方法究竟是什么? 329

3.类似概念之定义 329

4.语言上的说明 331

5.化学的假设例 331

Ⅲ.概念之说明 334

6.基本方法-类似方法 334

7.固有的方法-类似方法 334

8.受目的拘束之课题 335

9.新颖可惊异的效果 335

Ⅳ.保护能力之根据与要件 335

10新颖的有用性 335

11成为「发明根据的事物」之新颖效果 336

12方法过程为可能预测是否必要 337

13自由技术水准的抗辩 337

14结语 338

Ⅳ.于专利局中的类似方法 338

Ⅳ.于专利侵害诉讼中的类似方法 339

15应设想的构成要件 339

16保护范围 339

第九节 一般发明思想之采用 343

Ⅰ.序言 343

Ⅱ.本质 344

1.不同的考察观点 344

2.均等与一般发明思想之差异 345

3.一般发明思想与部分专利之差异 346

4.「发明的本质」与一般发明思想之界限 349

5.产业上、技术上之保护领域与一般发明思想之界限 350

6.结语 351

(a)第三比较基准 351

(b)一般发明思想之专利能力 352

Ⅲ.要件 353

7.课题 353

8.反覆可能性 353

9.公开 354

10.新颖性 355

11.发明性-进步性 355

12.推考容易性 356

13.要件的审查顺序 357

Ⅳ.从属性 357

第七章 日本专利侵害之判断 359

第一节 集合论的解释方式 359

1.专利权客体之概念 359

2.多项请求项的逻辑构造 361

3.同一性之概念 362

(a)同延关系 363

(b)交叉关系 363

(c)包含关系 364

(d)排斥关系 364

4.权利的排他性与阶层性之概念 364

5.专利制度的经济基础 365

6.个别请求项之逻辑构造 366

7.集合演算,命题演算,述语演算 368

8.容易性之概念 369

9.技术资讯的自己组织化与容易性之法理 370

第二节 于专利发明中的多项制与集合论 371

Ⅰ.一个发明之定义 371

Ⅱ.一个发明的集合论之构成 373

Ⅲ.一个发明之多项制 377

(a)一个发明之多项制申请专利范围 377

(b)多项制与特许法第38条但书第1款之并合请求项之关系 377

第三节 专利发明的多项论之应用 379

Ⅰ.于多项申请专利范围中请求项表现之一般基本式 379

一.单一发明的基本式 379

(a)基本式 379

(b)基本式所伴随的问题 380

二.表现多项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之基本式 382

(a)同种范畴的复数发明之并合 382

(b)异种范畴的复数发明的并合之场合 382

(c)副请求项之场合 383

(d)组合与次组合之场合 383

(e)一发明多项之场合 383

Ⅱ.对于发明同一性判断的多项论之应用 383

Ⅲ.选择发明的多项论之解释 385

(1)选择发明之定义 385

(2)选择发明之必要性 385

(3)以一发明多项论来解释选择发明 385

(4)选择发明所伴随诸问题 386

Ⅳ.多项论对于专利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之各种解释的基本基准 386

Ⅴ.补正问题的多项制之解释 388

Ⅵ.专利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之公知要件的多项论之解释 390

Ⅶ.特许法第104条的多项论之解释 391

(1)第104条的立法意旨 391

(2)第104条之推定为正确时的物与制法之关系 392

(3)有关滥用第104条之情况 392

(4)外国人向国内申请之场合 393

(a)未主张优先权申请之情况 393

(b)主张优先权申请之情况 393

(5)附记事项 394

Ⅷ.对于特许法第29条之2的多项论的解释 394

Ⅸ.对于分割问题的多项论之解释 395

1.分割的基本概念 395

2.具体的说明 396

Ⅹ.对判决例以多项论来做解释 398

(1)由均等论与多项论所做的组合利用次组合之解释例 398

(2)排除侵害诉讼事件 401

Ⅺ.关于专利发明的权利范围以传统诸说来解释与以I的基本式与多项论来解释之比较 403

(1)周边界定说 403

(2)中心界定说 404

(3)空洞论 405

(4)构成要件说 405

(5)均等论 405

(6)不完全利用论 406

(7)发明一体论 407

(8)对于迂回论之解释 407

(9)二分说与三分说 408

第四节 日本对申请专利范围的各种图解解说 411

Ⅰ.发明与申请专利范围的图解 411

Ⅱ.中心界定与周边界定 413

Ⅲ.选择发明 415

Ⅳ.并合发明的图解表现 417

Ⅴ.一个发明的图解表现 425

1.一个发明的实施态样与实施例之关系 430

2.关于第1图中的P的逻辑法则所扩及之框图P 431

Ⅵ.金字塔型概念专利说明书之撰写法 433

1.传统专利说明书之写法 433

2.金字塔型的撰写方法 434

2.1金字塔型概念构成与发明详细说明之实例 434

2.2金字塔型概念构成与申请专利范围实例 437

3.金字塔型概念构成之优点 439

3.1可以得到广的范围 439

3.2可获得强力之权利 440

3.3抽象申请专利范围的最大限度利用 441

4.金字塔型概念构成与多项制度之关系 442

5.金字塔型概念构成与改善多项制度之关系 443

6.抽象表现之界限 443

7.揭露范围与申请专利范围之关系 444

Ⅵ.类似意匠之效力范围 445

第五节 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及其资料 457

Ⅰ.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基准之原则及其界限 457

(1)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基准之原则 457

(2)申请专利范围解释的必要性 457

(3)参酌发明的详细说明之必要性 458

(4)参酌先前技术的必要性 460

(5)参酌申请经过的必要性 461

Ⅱ.参酌发明的详细说明 461

(1)详细说明与申请专利范围之关系 461

(2)申请专利范围之优先 462

(3)详细说明与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 463

(4)对于申请专利范围优先原则之限定 464

Ⅲ.申请经过的参酌 465

(1)成为决定技术范围的基准的申请专利范围之确定等 465

(2)确认专利公报之记载正确与否 467

(3)申请人之认识 468

(4)放弃、限制、档卷禁止反言 469

第六节 如何解释申请专利范关 469

Ⅰ.基本立场 469

(1)解释之必要性 469

(2)解释之态度 470

(3)用语之解释 470

(4) 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资料 470

Ⅱ.申请专利范关的限定事项 473

(1)数值限定 473

(2)原料限定 473

(3)制造方法与新型 475

Ⅲ.说明书之误记及其解释 477

(1)说明书误记之订正的解释 477

(2)误记订正解释之要件 479

第七节 技术范关与保护范围 480

Ⅰ.属于技术范围之事物 482

1.仅由申请专利范围所记载之事项构成的发明 482

2.附加技术要素的技术思想 482

(a)物的技术思想 482

(b)方法之技术思想 483

(c)思想上之利用 483

3.于反应过程中的实施 483

Ⅱ.属于技术范围不属于保护范关之事项 484

Ⅲ.属于保护范围不属于技术范围之事项 485

1.均等范围 485

2.视为侵害(所谓间接侵害) 486

3.实施上的利用 486

4.专利方法之生产物 487

Ⅳ.重复专利(专利权之抵触) 487

1.早期的多数说 487

2.先申请案优位说 488

3.实施态样之重复 489

第八章 我国的专利侵害判断 491

第一节 法规与实务之变迁 491

Ⅰ.申请专利范围之撰写格式 491

Ⅱ.发明单一性 493

Ⅲ.专利权范围与申请专利范围之关系 495

Ⅳ.专利权之效力 497

Ⅴ.专利权之限制 499

Ⅵ.鉴别、鉴定与谘询 500

第二节 实务上专利侵害之判断 505

Ⅰ.关于专利权范围之理论与见解 505

1.发明与新型 505

2.新式样 510

Ⅱ.侵害鉴定与裁判 513

1.发明与新型 513

2.新式样 515

3.案例讨论 517

Ⅲ.问题与展望 521

索引 525

附录 (83年专利法修正说明) 5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