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85230
  • 页数:191 页
图书介绍: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 人才集聚与高等教育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同等重要 2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决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

三 共轭视角是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的全新尝试 3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一 研究目的 4

二 研究意义 4

第三节 研究综述 6

一 研究现状 6

二 研究述评 19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第一节 高等教育哲学 21

一 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之初 21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 23

三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 25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33

一 人力资本思想的产生 33

二 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 39

三 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44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理论 45

一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缘起 45

二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 46

三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50

第四节 共轭理论 51

一 共轭的内涵 51

二 共轭的特点 52

三 共轭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53

第三章 共轭:新的研究视角 54

第一节 共轭的内涵及特征 54

一 共轭的内涵 55

二 共轭的基本特征 61

第二节 共轭的价值分析 64

一 作为系统存在的价值 64

二 共轭的价值追求 69

第三节 共轭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74

一 共轭是研究视角的创新 75

二 共轭是系统观点的延展 76

三 共轭是主体价值的渗透 77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机理 81

第一节 驱动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解析 81

一 物质资本要素解析 82

二 科技进步要素解析 85

三 人力资本要素解析 88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要素分析 92

一 高等教育投入:人才积累的主要路径 92

二 人才集聚投入:人才集聚的有效方法 107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分析 112

一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质性分析 112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机理 114

三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状态 116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模型 119

第一节 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19

一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19

二 索洛—斯旺模型 120

三 宗泽宏文—卢卡斯模型 121

四 曼昆—罗默—威尔模型 12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判别模型 123

一 模型建构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123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判别模型构建 1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共轭驱动的检验模型 134

第六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共轭驱动的实证分析 136

第一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136

一 经济增长指标 136

二 高等教育投入指标 138

三 人才集聚投入指标 143

第二节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147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检验 150

第七章 政策建议 156

第一节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人才优先积累 156

一 努力增加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 158

二 全方位挖潜,吸引社会捐赠 159

三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 162

四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164

第二节 加大人才集聚投入,促进人才有效集聚 164

一 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人才集聚需求 165

二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才有效集聚 165

三 优化综合环境,促进人才和谐集聚 166

第三节 促进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 167

一 合理选取共轭状态参照标准 167

二 准确估算共轭状态趋向程度 168

三 及时调整要素投入大小与比例 169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7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71

第二节 创新之处 172

一 研究视角创新 172

二 研究工具创新 173

三 决策原则创新 173

第三节 主要不足 174

第四节 研究展望 174

参考文献 175

致谢 1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