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德利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00122047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研究从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构想出发,将专著分为一个导论和上下两编,共计七章。全书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命美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民俗与文艺的同构化合,阐发民间文化审美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创化模式;依据人生民俗的“通过”转换特性,提炼出民间权威、乡里能人、女神与女巫、长子与长女等身份与性别批评范式,以及家族文学母题、人生仪式化审美还原等具有民族本土特点的文学批评方法。该书是一部角度新颖、方法独特的文学批评专著。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目录

导论 民间文化批评:交叉学科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 1

一、民间文化批评形成的文化背景 1

(一)世界范围学科交叉联动 2

(二)中国改革开放西学东进 2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 3

(一)文学的演化与民间方式的确立 4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 7

三、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系 11

(一)文学人类学的批评理论建构 12

(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范式借鉴 13

(三)文学社会学的批评要素选择 15

四、民间文化批评关键词 16

(一)民间与民间文化 16

(二)文学的民间精神 19

(三)民间立场与民间文化视角 20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 25

上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 31

第一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逻辑原点 31

一、民俗文化源于生存活动 31

(一)人类生活文化萌生期 32

(二)人类生活文化形成期 34

(三)人类生活文化成熟期 36

(四)人类生活文化完型期 41

二、生存活动视野下的民俗特性 43

(一)民俗的定义 43

(二)民俗的性质 46

(三)民俗的特性 49

三、民俗审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 51

(一)民俗基质:从生存追求到生命意义的超越 51

(二)民俗变异:不断裂变与演化的生命图景 54

(三)审美批判:文艺民俗的认知与价值 55

第二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审美基质 58

一、人生过程: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对象化 58

(一)走向人生“过程”的民俗与文艺 58

(二)民俗共性与艺术个性的统一 62

二、生命永恒:文艺与民俗同构的人生契点 65

(一)审美批判:现世悲剧的认知与超越 65

(二)“阴阳”转换:艺术超越的民俗契点 68

(三)审美活动: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 70

三、多重转换: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叙事机制 71

(一)家国同构的象征转换 72

(二)血亲伦理悲剧的建构 73

(三)多重转换的叙述基质 75

第三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价值向度 77

一、文艺民俗的社会功能 77

(一)文艺民俗的历史性 77

(二)文艺民俗的民族性 81

(三)文艺民俗的社会批判性 84

二、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 87

(一)文本结构表层的审美功能 88

(二)深层审美文化意蕴的建构 94

(三)原型层审美价值的探寻 100

三、文艺民俗的创化模式 114

(一)原生民俗的摹写 115

(二)再生民俗的整合 119

(三)新生民俗的创化 122

下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范式实践 131

第四章 家族文化审美范式 131

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审美象征 131

(一)家:传统家族的功能 131

(二)“枷”:家族规范的束缚 133

(三)“出家”:家族审美的象征意蕴 134

二、家族文学母题模式 137

(一)家族文学母题流变述论 138

(二)俗民家族—国家关系复合母题模式 147

(三)宗族—民族命运母题模式 152

(四)家族—阶级(政党)斗争母题模式 156

(五)生产队—村镇宗族关系母题模式 160

(六)家族历史—心理欲望母题模式 167

三、家缘与诗思:家族文学的两难选择 172

(一)“家”情结与作家的使命 173

(二)“出家”的追求与“归家”的渴望 177

(三)“最后”现象与审父意识 181

第五章 人物性别与身份的审美范式 185

一、长子情结与人格悲剧 187

(一)身份的社会与长子情结 188

(二)爱欲的失抑与人格悲剧 191

(三)父像的轰塌与长子无继 193

(四)长子的拯救与浪子出游 196

二、长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视 199

(一)长女形象:躬亲齐家的女性 199

(二)圣母与妖女:长女形象的类型特征 202

(三)身份认同:灵与肉分异的苦魂 209

三、女神与女巫:女性偶像的审美批判 212

(一)女神:女性偶像的雕塑与批判 213

(二)女巫:女性偶像的颠覆与反思 219

第六章 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审美范式 227

一、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 227

(一)乡里能人的身份特征 228

(二)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 230

(三)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 233

二、作家立场与乡里能人审美范式 237

(一)启唤与救助:科学民主启蒙视角与启蒙形象 238

(二)改革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 241

(三)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 246

三、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 250

(一)传统土匪观批判 251

(二)审美视界中的土匪类型 253

(三)土匪与民间权威身份的转换 256

(四)土匪权威的审美文化意义 257

第七章 人生的仪式化还原审美范式 263

一、人生仪式与审美象征 263

(一)仪式的含义与类型 263

(二)人生仪式的文化象征 265

(三)仪式与艺术的化合同构 267

二、民间信仰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270

(一)民间信仰思维的基本特征 270

(二)交感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273

三、20世纪文学的仪式化还原范式实践 281

(一)五四文学:民族启蒙与巫教仪式 282

(二)土改文学:斗争理想与革命仪式 286

(三)寻根文学:文化重建与世俗仪式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2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