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从危机到危机  全球金融体系及其规制之失败
从危机到危机  全球金融体系及其规制之失败

从危机到危机 全球金融体系及其规制之失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澳)罗斯·巴克利,(美)道格拉斯·阿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2069812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1982年拉美和非洲的债务危机、1989年到1994年布雷迪计划、1997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2001年的阿根廷大骚乱、关于债务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上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的立法应对措施、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措施、全球措施:国家资产负债结构、全球性措施:银行特别税和金融交易税、全球性措施:主权国家破产制度、全球性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前方的路十七个方面对国际金融体系及其规制进行分析和论述。
《从危机到危机 全球金融体系及其规制之失败》目录

第一章 全球金融体系之历史 1

1.1 历史回顾 1

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8

1.2.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压力 10

1.2.2 布雷顿森林汇率体系的垮塌 11

1.2.3 金融合作 14

1.2.4 全球金融危机之初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5

1.2.5 全球金融危机之初的世界银行 17

1.2.6 全球金融危机之初的世界贸易组织 17

1.3 当今全球化的金融体系 18

第二章 1982年的拉美和非洲债务危机 24

2.1 1982年的债务危机 24

2.2 20世纪70年代的贷款:来源与目的地 26

2.2.1 贷款人 26

2.2.2 借款人 28

2.3 拉美和非洲债务危机的根源 28

2.3.1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资金循环 29

2.3.2 银行行为 30

2.3.2.1 时间使人忽视历史 31

2.3.2.2 银行经验不足 31

2.3.2.3 银行利润与市场份额 33

2.3.2.4 银行家们的职业晋升 33

2.3.2.5 债务国强劲的经济增长 34

2.3.2.6 银团贷款 34

2.3.2.7 浮动利率 34

2.3.2.8 美国银行在国内的地位 34

2.3.3 债务国的政策 35

2.3.3.1 庞大的财政赤字 35

2.3.3.2 高估的汇率 35

2.3.3.3 反出口的贸易体制 35

2.3.3.4 资本外流 36

2.3.3.5 腐败 36

2.3.4 外部因素 37

2.3.4.1 利率升高 37

2.3.4.2 不利的汇率变动 37

2.3.4.3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37

2.3.4.4 全球经济衰退 38

2.3.4.5 石油美元的再循环停止 38

2.3.4.6 外部因素总结 38

第三章 1989—1994年的布雷迪计划 39

3.1 布雷迪计划的背景 39

3.2 贝克计划 39

3.3 布雷迪计划 40

3.3.1 墨西哥布雷迪债务重组计划 41

3.3.1.1 墨西哥布雷迪债务重组的结果 44

3.3.2 委内瑞拉的布雷迪债务重组 46

3.3.3 巴西的布雷迪债务重组 47

3.3.4 阿根廷的布雷迪债务重组 48

3.3.5 布雷迪债券的担保 49

3.3.6 布雷迪计划总结 49

第四章 1997年的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 51

4.1 危机爆发 51

4.2 亚洲危机的原因 52

4.2.1 负债类型 52

4.2.2 负债程度 53

4.2.2.1 发达世界流动资金过剩 53

4.2.2.2 跨境投资者的主要角色 55

4.2.3 金融部门的脆弱 55

4.2.3.1 不能有效调节资本流动 55

4.2.3.2 本地金融市场的过早自由化 56

4.2.4 固定汇率 57

4.2.5 整个地区信心丧失 57

4.3 亚洲危机的教训 59

4.3.1 浮动汇率的优势 59

4.3.2 外汇借贷的高风险 59

4.3.3 对长期本地货币资本的需要 60

4.3.4 作为发达世界资金流动性的国际资本流动 60

4.3.5 亟需看待国际借贷与投资责任的新视角 60

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61

4.4.1 误判 61

4.4.2 过度的条件 63

4.4.3 对体系和债权人的保护 63

4.4.4 错误处理市场预期 64

4.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社会代价 65

4.5 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危机中所扮演角色的结论 65

第五章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1998—2008 68

5.1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的应对 68

5.2 金融稳定性 70

5.3 结构和过程 71

5.3.1 国际金融标准与设立标准的机构 72

5.3.2 标准设置 72

5.3.3 实施和监督 73

5.4 金融自由化和世界贸易组织 74

5.5 发展 75

第六章 2001年阿根廷的崩溃 76

6.1 阿根廷的经历 76

6.2 导致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原因 78

6.2.1 比索与美元汇率挂钩 78

6.2.2 过度负债 79

6.2.3 腐败 80

6.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 81

6.3 阿根廷的债务重组 82

第七章 债务减免的故事 86

7.1 债务减免 86

7.2 美国对伊拉克债务的方案 87

7.3 用于发展的债务转换 92

第八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95

8.1 背景和原因 99

8.1.1 1929年—1998年:基础 100

8.1.1.1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100

8.1.1.2 1988年巴塞尔资本充足协议 102

8.1.1.3 证券化监管的起源 103

8.1.1.4 债务资本市场的后果 104

8.1.1.5 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05

8.1.2 1998年—2004年:新模式的出现 106

8.1.2.1 新模式:全能银行与放款加转销 106

8.1.2.2 监管对新模式的加强 107

8.1.3 2005年—2006年:过度金融和巴塞尔协议二 108

8.1.3.1 高级放款加转销 109

8.1.3.2 评级机构 109

8.1.3.3 巴塞尔协议二 110

8.2 后果和应对 114

8.2.1 单险种保险公司 114

8.2.2 贝尔斯登 114

8.2.3 房利美和房地美 115

8.2.4 系统性危机 116

第九章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应对 119

9.1 最初的国内应对措施 119

9.2 全球性金融应对措施出现 122

9.3 金融稳定论坛 124

9.4 二十国集团 125

9.4.1 2008年11月 125

9.4.2 工作小组 128

9.4.3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第二次政府首脑会议 128

9.4.4 2009年9月:二十国集团第三次政府首脑会议 132

9.4.5 2010年6月:二十国集团第四次政府首脑会议 134

9.4.6 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第五次政府首脑会议 135

9.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边发展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 137

9.6 小结 138

第十章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 140

10.1 金融监管和系统性风险 141

10.2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议程 143

10.2.1 第一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确立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议程 144

10.2.2 第二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147

10.2.3 第三次和第四次领导人峰会:继续履行承诺 148

10.2.4 第五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批准“金融监管新框架” 149

10.3 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监管 150

10.3.1 资本、杠杆工具和流动资产 151

10.3.2 场外交易衍生品市场 154

10.3.3 会计标准 156

10.3.4 薪酬安排 156

10.3.5 扩大监管范围:对非传统金融企业的监管 157

10.3.5.1 对冲基金 157

10.3.5.2 信用评级和信用评级机构 158

10.3.5.3 资产证券化 159

10.4 宏观审慎监管和制度设计 160

10.4.1 宏观审慎监管 160

10.4.2 设计有效的监管和监督体系 162

10.5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解决机制 164

10.5.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 164

10.5.2 流动资金安排 167

10.5.3 存款保险及投资者保护安排 168

10.5.4 金融机构解决机制安排 168

10.6 结论:危机后国际监管的应对措施 170

第十一章 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的立法应对 172

11.1 引 言 173

11.2 监管结构 174

11.2.1 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174

11.2.2 有序清算局 175

11.3 金融机构 176

11.3.1 保险公司 176

11.3.2 存款机构 176

11.3.3 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 177

11.3.4 信用评级机构 177

11.4 资本市场和产品 179

11.4.1 证券化 179

11.4.2 衍生品 180

11.4.3 支付、清算与结算 181

11.5 公司治理 182

11.6 投资者保护 183

11.7 消费者保护 184

11.8 评述与批评 186

11.8.1 改革目标 186

11.8.2 实施 188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监管措施 191

12.1 严格的本地审慎监管 191

12.2 债务政策和本地债务资本市场 192

12.2.1 减少外币借款 192

12.2.2 减少发放短期债务,增加以本地货币计价的长期债务 193

12.3 汇率政策 194

12.4 资本管制 197

12.4.1 智利的管制 199

12.4.2 马来西亚的管制 200

12.4.3 资本流入管制的应用 201

12.4.4 资本流出管制的应用 202

12.4.5 资本流入和流出管制的比较 202

12.4.6 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管制 203

12.4.7 资本管制小结 203

12.5 更主动地打好违约牌 204

第十三章 全球措施:国家资产负债结构 211

13.1 国家资产负债表问题 211

13.2 波动器 212

13.3 原罪 212

13.4 货币错配 213

13.5 本币债券市场 215

13.6 国际解决 217

13.6.1 改变多边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 218

13.6.2 本币解决方案 219

13.6.3 重新定位巴黎俱乐部 219

13.7 结论:国家资产负债表结构 220

第十四章 全球性措施:银行特别税和金融交易税 221

14.1 金融市场交易:事实 224

14.2 金融交易税的倡导者们 226

14.3 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10年4月) 230

1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金融业的公平且实质性的贡献(2010年6月) 232

14.5 金融交易税报告的结论 233

14.6 征税机制 234

14.7 结论 235

第十五章 全球性措施:主权国家破产制度 237

15.1 破产制度益处概述 239

15.2 为什么没有全球主权国家破产制度? 241

15.2.1 传统上缺乏对主权国家破产制度的整体需求 241

15.2.2 建立国际性机构的难度 241

15.2.3 无法强迫参加这样的制度 242

15.2.4 债权人的可知利益 242

15.2.5 债务人的短期利益 243

15.3 全球主权国家破产制度 244

15.4 全球主权国家破产制度的第九章 模式 245

15.5 全球主权国家破产制度的益处 249

15.6 集体行动条款 250

15.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主权国家债务重组机制 251

15.8 结语 254

第十六章 全球性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256

16.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非洲的贫困 263

16.2 私营部门债务的社会化 264

16.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重塑自己 267

第十七章 未来之路 274

17.1 协调 276

17.2 贸易 276

17.3 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 277

17.3.1 宏观经济政策 278

17.3.2 货币安排 278

17.4 金融稳定和发展 279

17.4.1 危机预防:监管 279

17.4.2 危机管理:流动性 281

17.4.3 危机解决 282

17.5 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283

17.6 结论 283

参考文献 288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312

索 引 32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