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君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0841033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21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 中国哲学中之”道“之建立及其发展 2》目录

第三编 3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 3

一 印度佛学之根本问题与其思想方向 3

二 佛学之传入中国与般若之教 9

三 僧肇之物不迁义与玄学义 11

四《不真空论》言有无、真俗义,及王弼、郭象之有无义 16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 22

五《般若无知论》言心知,与中国固有思想中言心知之同异 22

六 执见之起原,一般艺术、哲学之观照心与佛家之观照心、悲悯心 31

七 佛学之工夫论,与道生之学 35

八 佛家之境地论与果德论,及中国佛学之分流 39

第三章《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 42

一《成实论》之辨假名有与实有 42

二《成实论》与不空假名、空假名及假名空 50

三《中论》与《成实论》之异同 52

四《中论》之破生灭等范畴之哲学意义 55

五 关系与关系项之宛然有而实际空义 60

六《中论》言性空,与《成实论》、僧肇言空之异同 63

七 附论:法相唯识宗对“假”“实”“空”“有”之分别,与般若宗之义之不相违 69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 76

一 二谛之根据问题 76

二 二谛异体、同体之三家义 79

三 吉藏言二谛是教、不二为理义 83

四 吉藏言二谛之绝名义与不绝名义 91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 97

五 吉藏之以中道说佛性义 97

六 吉藏学在中国佛学思想中之地位之衡定 107

第六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 112

一 智?与中国固有之哲学 112

二 智?之学之规模,与其判教论之特色 116

三 智?言本迹、权实义,与其言权实智之进于吉藏者 120

四 本迹之十妙之开合,与四教之判分 124

五 智?对化法四教之形式的分别,其七种二谛义与吉藏四重二谛义之对比,及其依三谛、四谛以判教义 127

第七章 智?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 132

六 四教之实质的分别,与小乘藏教 132

七 大乘教与通教义 135

八 智?之言别教义 138

九 智?之言圆教义 145

第八章 智?之圆顿止观论 150

一 观心成不思议境与一心三观 150

二 破法遍与三观 155

三 一念三千义 157

四 观当前一念心之意义 160

五 对无明与法性之圆观 162

六 圆观中之上下二层义,及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与不脱而脱义 166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 171

一 法相唯识学之渊源 171

二 法相唯识宗与般若宗之思想道路方向之同异 176

三 境不离识义,及三性义之契入 179

四 法相唯识宗对心理之反省的分析与追溯之态度 181

五 赖耶识之存在之契入 183

六 末那识之存在之契入 187

七 末那识与人我执、法我执,及不善心所与善心所 190

八 转识成智之可能与缘生正理 194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 201

一《大乘起信论》之时代与其宗趣及内容 201

二 心真如门 207

三 心生灭门与本觉、始觉、究竟觉义 208

四 不觉义 213

五 无明熏习相应染与染净心法之熏习 219

六 对治邪执,及止观方便与发心 221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 225

一 导言 225

二 法藏判五教十宗之大旨 228

三 法藏所传唯识、般若二宗之判教论,及其论“破”“立”,与论护法、清辨立义之相违中之相顺 232

四 法藏对唯识宗之三性义,及般若宗之二谛义之融通 235

五 总述法藏融摄般若二谛与唯识三性之根本旨趣 241

六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之重释,及事理无碍、真如随缘不变义 242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 246

七 唯识宗之重缘生义,及法藏对缘生与种子义之重释 246

八 圆融的缘起论之应用,及佛性真如之随缘不变义,及本觉始觉义 256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 263

九顿教之地位 263

十 华严之圆教义与天台之圆教义 267

十一 佛法十义及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 273

十二 法藏言十玄、六相及华严法界观 277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 282

一 导言 282

二 禅宗之三宗与三教 284

三 禅定、禅观与教义关系之理解 290

四 禅宗之言说方式与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义 296

五 禅宗之言说与超言说,及道之通流 300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 303

一 湛然以后之天台学中之论争,及湛然之学与智?之学之不同 303

二 湛然之心色不二义、依正不二义,及草木成佛义 306

三 以一念理具三千说体用、因果义 308

四 佛不断性恶义 310

五 天台宗山家、山外所争之问题,与山家、山外在中国佛学中之地位 312

六 山家山外之论义之相反与相成 317

附说:天台山家、山外之争后之中国佛学之一方向 324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 328

一 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之哲学文学中之道 328

二 五代宋以后中国哲学中之守道精神 333

三 宋以后讲学之重宗旨,及学术之辩争 336

四 清之文字训诂等学之本原,及宋以后学者之守道、辨道精神之价值 341

附录 346

前言 346

一 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 349

二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上) 364

三 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下) 3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