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天骥,康保成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5036952
  • 页数:68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目录

绪论 1

唐前戏剧形态篇 3

第一章 关于中国戏剧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第一节 “巫觋说”及其论争 3

第二节 “歌舞说”及其论争(附“劳动说”) 8

第三节 “综合说”(“多源说”)及其论争 10

第四节 “傀儡戏说”及其论争 13

第五节 “外来说”及其论争 15

第六节 新世纪展望 17

第二章 中国戏剧之源——巫与巫术 20

第一节 巫术原理及上古巫师 20

第二节 王国维“戏剧源于巫觋”说补证 23

第三章 先秦古优与优戏形态 35

第一节 古优的性质 35

第二节 籧篨与戚施 37

第三节 古优的来源 39

第四节 先秦优戏的表演形态及其影响 40

第四章 汉魏戏剧形态 44

第一节 汉代乐舞百戏及其巫术源头 44

第二节 以《东海黄公》为代表的角抵戏 47

第三节 以《公莫舞》为代表的歌舞戏 50

第四节 汉魏优戏 52

第五节 傀儡戏 54

第五章 《踏谣娘》形态及其来源 57

第一节 关于《踏谣娘》的文献记载及学者们的分歧 57

第二节 踏歌与《踏谣娘》 60

第三节 踏歌及《踏谣娘》的产生地域 61

第四节 踏歌的传播及其与《踏谣娘》的关系 64

第五节 浑脱、拨头与《踏谣娘》及巫术 69

第六章 参军戏的形态及其衍变 73

第一节 参军戏是歌舞、说白结合的表演 73

第二节 参军戏的化装和道具 74

第三节 参军戏是古代傩的变形 76

第四节 参军戏衍变的轨迹 77

杂剧院本篇 83

第七章 “杂剧”观念的历史及其命名意义 83

第一节 指称问题的意义 83

第二节 “杂剧”观念的诠释史 84

第三节 对“杂剧”观念的解释 86

第八章 唐代的各类型杂剧 90

第一节 歌舞戏 90

第二节 杂伎 92

第三节 博戏 96

第四节 谐戏 98

第九章 “斫拨”的形态 100

第一节 “斫拨”的语义:装痴与嘲拨 100

第二节 “斫拨”的弄痴 102

第三节 “斫拨”的嘲拨 103

第四节 “斫拨”的作语与口号 106

第五节 “斫拨”的特性:捷讥 108

第十章 热戏与唐宋戏剧的演出形态 112

第一节 热戏的表演形态 112

第二节 热戏的渊源 114

第三节 热戏对唐宋戏剧出演形态的影响 115

第十一章 金元院本的形态及其在后世的遗存 118

第一节 院本的由来:院体 118

第二节 金元院本的形态 120

第三节 《四道姑》、《呆秀才》院本的发现及现存金元院本 122

第十二章 元剧的“杂”及其审美特征 136

第一节 元杂剧何以称“杂” 136

第二节 一人主唱和折与折之间的补空 137

第三节 折与折间的伎艺表演 139

第四节 “杂”的审美特征 141

第十三章 元杂剧中人物上下场和冲场的表演形态 143

第一节 “开呵”的语义、由来及表演形态 143

第二节 开呵的功能 145

第三节 开住、按呵、收呵 147

第四节 冲末的冲场 149

第十四章 明代杂剧形态的变异 152

第一节 明代杂剧界说 152

第二节 明人区分杂剧与传奇体制的原则 154

第三节 明杂剧形态的变异 157

第四节 南杂剧与宋金院本 162

第五节 南杂剧的抒情化形态 164

南戏传奇篇 171

第十五章 “南戏”本义与南戏体制的渊源 171

第一节“南戏”本义及发源地 171

第二节 南戏体制解谜:“鹘伶声嗽” 174

第三节 “鹘伶声嗽”与南戏体制的创立 176

第十六章 宋元南戏的剧本体制与演出形态 178

第一节 宋元南戏剧本之不分出与舞台之分场表演 178

第二节 宋元南戏的开场形式 181

第三节 宋元南戏的脚色体制 184

第四节 宋元南戏“重戏”的表演风格 188

第十七章 明代南戏的剧本形态 191

第一节 明南戏分出标目剧本体制的形成 192

第二节 副末开场 197

第三节 明南戏的剧本结构 202

第四节 明南戏的语言风格 206

第十八章 明代前期南戏的演出形态 211

第一节 明南戏的脚色与扮演 211

第二节 开场前的准备 216

第三节 上下场与收场 220

第四节 吊场 223

第五节 诸般伎艺的穿插演出 228

第十九章 明清堂会戏演出诸形态 236

第一节 堂会戏的概念 236

第二节 明代中前期的堂会戏 237

第三节 晚明的堂会演剧 241

第四节 清初堂会戏 248

第五节 清代中叶的堂会戏 253

第六节 明清堂会戏演出习俗 263

第二十章 折子戏研究 278

第一节 作为一种演出方式的折子戏 278

第二节 南戏折子戏的形成 280

第三节 明清折子戏的演剧形式 285

第四节 明清折子戏的审美特征和价值 290

第二十一章 “跳加官”形态研究 298

第一节 “跳加官”的产生年代 298

第二节 “跳加官”的宗教功能 301

第三节 “跳加官”仪式的思想根源 303

第四节 “跳加官”仪式的形成 306

第五节 “跳加官”的舞蹈形态 309

脚色渊源篇 315

第二十二章 “旦”的渊源 315

第一节 对“旦”的各种解说 315

第二节 “旦”和“妲” 317

第三节 “旦”和梵语的关系 318

第四节 “弄假妇人”的涵义 321

第二十三章 “末”的渊源 323

第一节 对“末”的解说和“末”的职能 323

第二节 “末”的意涵和梵语的关系 326

第三节 “末”和“末尼”、“摩尼” 327

第二十四章 关于“净” 331

第一节 对于“净”源于“靓”、“靘”的辨析 331

第二节 “净”和傩的关系 333

第三节 “净”与佛教的关系 335

第二十五章 “丑”和“副净” 338

第一节 “丑”是活跃于南戏舞台的行当 338

第二节 “丑”即“副净”与“纽元子” 339

第三节 “副净”与“丑”独特的表演形态 342

第四节 “副净”、“丑”和傀儡戏 343

第五节 南戏“副净”易名为“丑”的意义 346

第二十六章 古剧脚色“捷讥”的来源 348

第一节 “捷讥”和“节级” 348

第二节 “节级”一词的衍变 349

第三节 “节级”、“捷给”各自不同的形态 353

第四节 “捷讥”和佛典的关联 355

第五节 “捷讥”的表演特征 359

演出场所篇 365

第二十七章 汉唐戏场的来源及演出 365

第一节 “戏场”的梵语源头 366

第二节 佛经中记载的印度“戏场” 367

第三节 隋唐“戏场”及其演出 369

第二十八章 “瓦舍”、“勾栏”及其演出 373

第一节 “瓦舍”的名与实 373

第二节 “勾栏”:从栏杆到剧场 376

第二十九章 宋元之前的船台演出 38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船台演出 385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船台演出 387

第三节 魏晋隋唐和五代的船台演出 390

第三十章 宋元时代的船台演出 398

第一节 北宋金明池船台演出 398

第二节 南宋西湖船台演出 402

第三节 宋代长江流域的民间船台演出 404

第四节 元代的船台演出 406

第三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船台演出 410

第一节 乾隆南巡时的船台演出 410

第二节 南京秦淮河的灯船 413

第三节 吴中及扬州、泰州的船台演出 416

第四节 西湖楼船及浙江各地的船台演出 420

第五节 岭南及其他地区的船台演出 424

第三十二章 明清贵族家园戏台及厅堂演剧 428

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厅堂演出 428

第二节 明清的厅堂演出 432

第三节 家园戏台演出 434

戏剧服饰篇 441

第三十三章 古代戏剧服饰的源流 441

第一节 戏剧服饰的本质 441

第二节 汉前表演服饰 443

第三节 汉唐戏剧服饰 450

第三十四章 宋金戏剧的服饰 458

第一节 宋金杂剧的服饰名目 458

第二节 宋金杂剧的服饰穿戴类型 463

第三节 南戏的演出及服饰 467

第三十五章 元明杂剧服饰 476

第一节 元明杂剧的服饰名目 476

第二节 元明杂剧的服饰穿戴类型 481

第三节 元明杂剧服饰与舞蹈服饰的关系 486

第三十六章 明清传奇服饰 490

第一节 明清传奇的服饰名目 490

第二节 明清传奇的服饰穿戴类型 497

第三十七章 清代宫廷大戏服饰 508

第一节 大戏的编纂和演出 508

第二节 大戏的服饰名目 511

第三节 清代大戏的服饰穿戴类型 517

第三十八章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特征 525

第一节 戏剧服饰的程式性及其文化考察 525

第二节 戏剧服饰的符号性及其实质 534

音乐唱腔篇 575

第三十九章 戏曲音乐与声腔的形成 575

第一节 方言与声腔的形成 575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特点 578

第四十章 宋元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 584

第一节 南北曲与词乐的关系 584

第二节 南曲戏文的音乐结构及其演唱特点 587

第三节 北曲杂剧的音乐结构及其演唱特点 591

第四十一章 明代四大声腔及其变异 598

第一节 海盐腔与余姚腔 599

第二节 南戏诸腔流派 601

第四十二章 昆山腔艺术形态 610

第一节 昆山腔与水磨调 610

第二节 昆曲的演唱特点 612

第三节 昆曲的音乐结构 617

第四十三章 弋阳腔艺术形态 624

第一节 宫调和板眼、曲谱 624

第二节 帮腔 625

第三节 曲牌 628

第四节 滚调 631

第五节 弋阳腔的演唱特点 635

第六节 弋阳腔与北曲的关系 637

第四十四章 清代声腔概论 640

第一节 花雅之争及昆、弋诸腔的合流 640

第二节 梆子腔系 644

第三节 弦索腔系 649

第四节 皮黄腔系 655

第四十五章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 665

第一节 基本结构单位 665

第二节 板式节奏变化 670

第三节 乐器伴奏形式 673

第四节 曲牌体戏曲的板腔化 675

后记 6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