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泰成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9574181704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共同犯罪》目录

第一章基本理念 1

第一节两种不同的规定模式 1

第一款一位的自力犯者系统(Einheitstatersystem ) 4

一.一位的自力犯者概念,是一个一元的共同犯罪系统 4

二.目前一位的自力犯者原则,已有多数不同的变化型态 5

第二款助力犯罪系统(Teilnahmesystem) 6

一.共同犯罪体系的基础之思想上的构想模式 6

二.共同犯罪的范畴 7

三.自力犯罪与助力犯罪,并不存在于同一个层次 7

四.法条上或文献上的词汇所涉及的意义及用法 9

五.助力犯罪系统之,二元的共同犯罪之规定模式 12

第三款图示概览 15

一.一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构架图示(一) 15

二.一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构架图示(二) 15

三.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构架图示(一) 16

四.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构架图示(二) 17

五.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构架图示(三) 18

六.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型态图示(一) 20

七.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共同犯罪之型态图示(二) 22

第二节自力犯者概念(Taterbegriff) 24

第一款扩张的自力犯者概念(extensiver Taterbegriff) 27

一.刑法分则中的刑罚规范,对于各个共同犯行人均是有效的 27

二.真正的特别犯罪之自力犯者,只有符合的自力犯者特征之人才是 28

三.扩张的自力犯者概念,与一个犯罪行为的单纯原因是符合的 28

四.德国秩序违反法第14条,第1项,第1款,表达一位的自力犯者概念 29

五.一位的自力犯者概念系统,是被与一个区分的缺点相连结 29

第二款限缩的自力犯者概念(restriktiver Taterbegriff) 30

一.刑法分则的刑罚规范,只对以人身去实现行成要件者有效 30

二.限缩的自力犯者概念,在刑法典中,并非无例外的有效 30

三.现行德刑,对故意的及过失的犯罪行为,为分别的规定 32

一).对于故意的犯罪行为,德刑于第25条至第27条,为分别规定 32

二).对于过失的犯罪行为,自力犯罪与助力犯罪之间,区别是无效的 33

四.德刑学界,对挑唆犯者列入刑法,区分的共同犯者系统,有批评之声 33

一).对该当的犯罪所被规定的刑罚,只是自力犯者才有 34

二).挑唆犯者的刑罚,虽根据对自力犯者之刑罚而定,却可被减轻 34

三).帮助犯者的刑罚,虽系根据自力犯者而定,惟却应减轻之 34

第三款图示概览 38

一.二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自力犯者概念之范围图示 38

二.一元的共同犯罪系统中,自力犯者概念之范围图示 40

第三节自力犯罪与助力犯罪之间的界限 42

第一款在一般的犯罪(尤其在结果犯罪) 42

一.概念 42

二.范围说明 43

一).在间接的自力犯罪的情况,自力犯者策动他人来为己实现犯行 43

二).在同为的自力犯罪的情况,多数人对一个犯行的实现做出贡献 44

三.理论 45

一).客观的理论 45

(一).形式的客观的理论 46

(二).实质的客观的理论 47

二).主观的理论 49

(一).从前的判决之主观的学说 49

(二).新近的判决之主观的理论 52

三).犯行的支配之学说 54

(一).概念 54

(二).犯行的支配之型态 54

1.犯行支配的三型态 54

2.混合的客观的主观的理论 56

四.于犯行的发生地在场 57

一).根据主观的理论之观点 58

二).根据实质的客观的理论之观点 58

三).根据犯行的支配之学说的观点 58

第二款在具有自力犯罪之结构的犯罪 59

一.概念 59

二.行成要件上所要求之自力犯者的品质、特征 59

一).己手犯罪 60

二).特别犯罪 61

(一).在真正的特别犯罪 61

(二).在义务犯罪 63

1.在背信犯罪 63

2.在其他的义务犯罪 64

(三).在特定的意图犯罪 64

(四).在无作为犯罪 65

1.在非真正的无作为犯罪 65

1).保证人的问题 66

①.无作为者总是自力犯者 66

②.无作为者总是帮助犯者 67

③.根据保证人的种类之差异,而为不同的区别 67

④.无作为者,当他有了犯行的支配时,即是自力犯者 68

⑤.根据无作为者的主观的态度,而为判断区分 68

2).对于他人的自杀的一个协作的问题 69

①.对于自杀不为阻止的保证人,为可罚的 69

②.判决按照犯行的支配,在该当的事件阶段而调准 70

③.一种在文献上,有相当程度的扩张的见解 70

第二章共同的规则 71

第一节关于共同犯罪的角色之错误 71

一.一个共同犯罪者可能将他的自己的角色高估 72

二.一个共同犯罪者可能将他的自己的角色低估 74

第二节在过失犯罪中的共同犯罪 76

一.当多数人由于无意识的过失,共同协力的为犯一个犯罪行为 76

二.对于过失的犯罪行为,为挑唆犯罪及帮助犯罪,是不可能的 77

三.过失的间接的自力犯罪,同样的是不可能的 77

四.在过失的犯罪中,同为的自力犯罪是不可能的 78

第三节在无作为犯罪中的共同犯罪 80

一.对无作为犯罪而为共同犯罪 80

一).一个对无作为犯罪而为的积极的共同犯罪(助力犯罪)是可能的 80

(一).占优势的一派之见解 81

(二).一个扩展的少数人的一派之见解 81

(三).一个不同的思考之正确合适的一派之见解 82

二).在同为的自力犯罪中,无作为犯罪不可能故意的被违犯 82

三).挑唆犯罪对无作为犯罪,是可能的 83

四).帮助犯罪可能被对,真的故意或假的故意,而为犯 83

五).间接的自力犯罪,在无作为的犯罪中,要以某条件,为承担责任 84

二.经由无作为犯罪而为共同犯罪 85

一).作为同为的自力犯罪或并列的自力犯罪 85

二).作为挑唆犯罪 85

三).作为帮助犯罪 85

(一).判决在无作为犯罪,按照共犯者对事件的态度,而为调准 87

(二).在文献上,经由无作为而确定共同犯罪的种类,而为调适 87

(三).根据相反的见解,只是无作为者的自力犯罪在考虑之列 89

(四).在此自力犯罪与助力犯罪间,应根据保证人地位而区分 89

1.基于机构的照顾之保护的保证人立场,此应被作自力犯者看 89

2.根据风险的支配之监督的保证人立场,此应如作为犯罪中被分 90

3.当无作为者经由对风险的欠缺的监督,即有助力犯罪的存在 90

4.当保证人在一个无作为的行为之执行的情况,自力犯罪是可被接受的 90

四).帮助犯罪与同为的自力犯罪间之界限 91

第三章自力犯罪的出现之形式 92

第一节单独的自力犯罪(Alleintaterschaft ) 92

第一款直接的自力犯罪 94

一.明确的说明之必要 95

二.界限 96

第二款间接的自力犯罪 97

一.概念 97

一).间接的自力犯罪中所含括的人 97

二).间接的自力犯罪中所含括的人的条件 99

二.间接的自力犯罪之出现的形式 100

一).亏缺在行成要件的层面 101

(一).犯行中介人(无)履行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101

(二).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并无故意 102

1.幕后人有故意,幕前人无故意并且无过失 102

2.幕后人有故意,幕前人无故意但有过失 103

3.是否在下的情况,应与一个在动机错误下,而为犯之犯行,同被看待与处理,是有争执的 104

4.间接的自力犯罪,经由一个客观的无行成要件符合,而为犯之器具 106

(三).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并无符合行成要件 107

(四).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为无资格的,而有故意的犯罪行为 108

(五).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为无意图的,而有故意的犯罪行为 110

(六).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为升格的行成要件之错误 112

二).亏缺在违法的层面 114

(一).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并无违法 114

三).亏缺在罪的层面 115

(一).犯行中介人所为犯者,并无罪(责) 115

1.幕后人利用一个,欠缺判断能力及操纵能力之人,而为犯犯罪行为 116

1).幕后人利用一个无归罪能力的幼童,去为犯犯罪行为 116

2).幕后人利用一个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之无归罪能力的患者,去为犯犯罪行为 116

3).幕后人利用一个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但平时不发作,一发作即可能为犯犯罪行为的,无归罪能力之患者,去为犯犯罪行为 117

2.幕后人利用一个,基于紧急状况,而被去罪的犯罪器具,为犯犯罪行为 117

1).在一般的去罪之紧急状况下 117

2).在去罪的紧急状况之边缘境界,是否一个间接的自力犯罪,亦是可能成立的,见解不一而有争执 118

3).是否在一个非由促使者自己,所导致或引来的紧急状况的情况,而由此成为间接的自力犯罪,是有争执的 119

3.幕后人利用一个,存在于可避免的禁止之,错误的犯罪器具,为犯犯罪行为 119

三.间接的自力犯罪之排除(=不能成立间接的自力犯罪之情况) 122

一).在己手犯罪中 122

二).在特别犯罪中 125

三).在过失(的)犯罪中 127

四.间接的自力犯罪之特别的问题 129

一).有组织的权力机器(Organisatorische Machtapparate) 129

(一).对一个虽然无法排除直接的为犯者的故意,但非法的程度,却是掩盖了该错误的案件情况, 的错误之利用 130

(二).自己的组织的支配之利用(=办公桌上的自力犯罪) 131

二).间接的自力犯罪经由无作为(犯罪)而为犯 132

三).间接的自力犯罪之企试犯罪与回却 133

(一).间接的自力犯罪之企试犯罪 133

1.一般的情况(原则) 134

1).整体的解决办法 134

2).各别的解决办法 135

①.根据修正的各别的解决办法(通说)的观点 135

②.严格的各别解决办法(影响的理论) 136

3).折衷的解决办法 137

2.特别的情况(尤其是陷阱的布设) 137

(二).间接的自力犯罪之企试犯罪的回却 139

四).间接的自力犯罪之逾越与错误 140

(一).间接的自力犯罪之逾越 140

(二).间接的自力犯罪之错误 141

1.在幕后人的一面,对于犯行的支配所生的错误 141

1).一个幕后人,对于共同犯罪的形式之错误 142

(1).幕后人不知道他自己客观的,是犯行的主宰 142

(2).幕后人认为,他自己是犯行的主宰,但事实的却不是 142

2).非常争执的是,倒反的情况之解决办法 144

2.在犯行中介人的一面,于为犯犯行时,因自己失误所生的错误 146

第二节并列的自力犯罪(Nebentaterschaft ) 149

第一款概念 149

一.在德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中,有两样名称特殊的犯罪型态 149

二.并列的自力犯罪之法律型态的性质,观点是分歧而争执的 151

第二款并列的自力犯罪之出现的形式 153

一.在过失犯罪中所造成的情况 153

一)每一共同协作者,自成过失的自力犯者 153

二).在故意的自力犯罪中,少有并列的自力犯罪 155

(一).在间接的自力犯罪中,对此是视案件情况而定 155

(二).在同为的自力犯罪中,亦是视案件情况而定 155

二.在故意的及过失的自力犯者,共同协作所促成的情况 156

三.在作为犯罪与无作为犯罪,相遇所造成的情况 157

四.在多数自力犯者,各自同时同地,为犯自己的犯行之情况 157

五.在利用他人的犯行决意,为自己之目的,而为犯犯行的情况 158

第三款并列的自力犯罪之企试的回却 160

第三节同为的自力犯罪(Mittaterschaft) 161

第一款一般情况 161

一.概念 161

二.归责原则 161

第二款同为的自力犯罪之性质与条件 163

一.性质 163

一).同为的自力犯罪之性格 163

二).同为的自力犯罪之要素 165

三).同为的自力犯罪之本质 166

(一).在己手犯罪中 166

(二).在特别犯罪中 166

(三).在特别的主观的特征中 167

二.条件 168

一).实务的意见 168

二).学说的看法 169

(一).共同的犯行决意 171

(二).共同的犯行实行(为犯) 171

三).结果 172

第三款同为的自力犯罪之内容的细节问题 172

一.在准备阶段之共同的协作 172

一).赞成一派之观点 173

二).反对一派之观点 174

二.同谋的共同正犯 175

三.把风 177

四.同为的自力犯罪之合作群体的属性 177

第四款同为的自力犯罪之出现的形式 178

一.单独的同为的自力犯罪 179

一).典型的同为的自力犯罪 179

二).变型的同为的自力犯罪 180

二.同为的自力犯罪与间接的自力犯罪连接 181

三.同为的自力犯罪与助力犯罪(挑唆犯罪与帮助犯罪)连接 183

一).同为的自力犯罪与挑唆犯罪连接组合 183

二).同为的自力犯罪与帮助犯罪连接组合 184

三).同为的自力犯罪与挑唆犯罪及帮助犯罪的连接组合 185

第五款同为的自力犯罪之特别的问题 187

一.继入的同为的自力犯罪(sukzessive Mittaterschaft) 187

二.同为的自力犯罪之企试犯罪与无作为犯罪 190

一).企试犯罪的开始 190

(一).基本型态(基本原则) 190

1.各别的解决办法 190

2.总(整)体的解决办法 191

(二).特殊型态(假像的同为的自力犯罪) 192

二).企试犯罪的回却 194

三).无作为犯罪 195

三.同为的自力犯罪之逾越与错误 195

一).逾越 195

二).错误 197

(一).客体的错误(对象的错误) 197

(二).对于追踪者的错误 198

第四章助力犯罪的概念与原则 200

第一节助力犯罪的概念 200

第一款概念 200

第二款链式的助力犯罪(Kettenteilnahme ) 201

一.助力犯罪对向著一个助力犯罪(挑唆犯罪或帮助犯罪) 202

一).挑唆犯罪对向著挑唆犯罪 202

二).帮助犯罪对向著帮助犯罪 203

三).挑唆犯罪对向著帮助犯罪,与帮助犯罪对向著挑唆犯罪 204

二.挑唆犯罪不仅可对单独的自力犯罪为之,亦可对自力犯罪的其他各种形式为之 205

三.在多数的连续的,被接连之助力犯罪的形式,所得出之刑罚,总是根据链环中之最弱的环节为断 205

第三款助力犯罪的刑罚之理由 205

一.罪的助力犯罪之理论 205

二.独立的助力犯罪之理论(=单纯的肇因之理论) 206

三.肇因之理论或赞助之理论 206

四.修正的非法的助力犯罪之理论 207

第二节助力犯罪的原则 209

第一款助力犯罪的依附(Akzessorietat der Teilnahme) 209

一.一般的基本情况 209

一).依附的概念与原则 209

二).助力犯罪之犯罪的性质 211

二.内容的细节部分 213

一).质的依附 213

(一).对此问题,在学理的历史上,有一优雅的景观 214

(二).有疑问的是,是否当助力犯者错误的相信自力犯者是故意的为犯了犯行,对于自力犯者的可罚性是足够的 218

二).量的依附 219

(一).主要犯行连企试犯罪都不曾达到 219

(二).主要犯行已被企试了 220

(三).主要犯行已被完成了 221

第二款必要的助力犯罪(Die notwendige Teilnahme) 223

一.概念 223

二.型态的区分 224

一).聚合共犯罪(Konvergenzdelikt) 224

二).对立共犯罪( Begegnungsdelikt) 225

三.刑罚的处理 227

一).一致的情况 227

(一).在必要的共同犯罪中,当刑法法条,正好是以保护被害人为目的时,则必要的共同犯罪者,是无刑免罚的 227

(二).在必要的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者,他处在一个类似于“去罪的紧急状态”之情况中,亦是免罚的 228

二).争执的情况 229

第三款特别的个人的特征( besondere personliche Merkmale ) 231

一.概念 231

二.德国刑法第28条的性质 232

一).第28条第1项:对于法律上之后果的依附之放宽(Akzessovietatslockerung der Teilnahme)(必然的减轻) 232

二).第28条第2项:对于罪的判决,与法律上之后果的依附之打破了(Durchbrechung der Akzessorietat der Teilnahme) 233

三.犯行有关的非法之特征与特别的个人的特征之区别 236

一).犯行有关的非法之特征 236

二).特别的个人的特征(=犯行人有关的特征) 238

四.特别的罪之特征(besondere Schuldmerkmale) 239

第五章助力犯罪的出现之形式 241

第一节挑唆犯罪(Anstiftung) 241

第一款概念 241

第二款主要犯行 244

第三款对(主要)犯行为指定(挑唆犯者的犯行) 245

一.概念 245

二.就具体的犯行已为确定的决定者(omnimodo facturus )为挑唆犯罪 248

三.对一个(主要)犯行的变更之促使 249

一).转向的挑唆犯罪(Umstiftung) 249

二).上向的挑唆犯罪(Aufstiftung) 251

三).下向的挑唆犯罪(Abstiftung ) 251

四.经由无作为犯罪而为犯的挑唆犯罪 252

五.间接的挑唆犯罪与同为的挑唆犯罪 255

六.意图犯罪 255

七.合法化的情况 255

第四款挑唆犯者的故意 256

一.概念(双重的挑唆犯者的故意) 256

1.挑唆犯罪的行为 257

2.主要犯行 257

二.双重的挑唆犯者的故意之内容细节 258

一).挑唆犯者的故意,必须与自己的挑唆行为有关系 258

二).挑唆犯者的故意,必须知悉且意欲其所指定的,有关于他人的犯行,被为犯 258

(一).挑唆犯者,当他认识主要犯行的行成要件的范围,为设想,当作该等情况,实现了行成要件 258

(二).挑唆犯者的故意,必须与主要犯行的故意及违法有关系 260

三).挑唆犯者的故意,必须与主要犯行的非法条件,与完成有所关联 260

三.挑唆犯者的故意之具体化 262

四.主要犯行偏离了挑唆犯者的故意 263

一).自力犯者所为犯的,较其应为者为少 263

二).自力犯者所为犯的,较其应为者为多(逾越) 264

三).自力犯者所为犯的,与他应为者,完全的不同,而是另外的东西,即是挑唆犯罪的企试犯罪(Versuch der Anstiftung) 264

四).特别的问题 265

第二节帮助犯罪(Beihilfe) 270

第一款概念 270

第二款帮助犯罪的犯行(=犯行〈给予帮助〉) 271

一.理论的争执 271

一).行为的赞助理论 271

二).结果的赞助理论 272

三).风险增高的理论 272

四).归责规范的赞助理论 272

二.帮助犯罪的形式(种类) 273

一).身体上的帮助犯罪 273

二)心理上的帮助犯罪 274

三.给予帮助的成因性(Kausalitat ) 276

一).成因性(Kausalitat) 276

二).客观的归责(objektive Zurechnung) 279

四.间接的帮助犯罪与同为的帮助犯罪 282

五.经由无作为犯罪与对无作为犯罪,而为帮助犯罪 282

一).帮助犯罪经由无作为犯罪而为犯 282

二).帮助犯罪对无作为犯罪而为犯 284

六.继入的帮助犯罪(sukzessive Beihilfe) 285

一).判决及一部份的学说主张,一个(继入的)帮助犯罪之可能性,是延续到主要犯行的终止 286

二).有力说的观点认为,基本上只是延续到,形式上的犯罪之完成 287

七.意图犯罪 288

八.合法化的情况 288

九.其他的问题 288

一)犯行人(自力犯者)的逾越 288

二).中性的/社会相当的/一般日常生活的行为与帮助犯罪 289

(一).各种不同意见的对立 289

1.传统的见解 289

2.反对的见解 291

3.一个中间性的见解 292

(二).评论与观点的表态 293

1.帮助犯罪不能取决于主要犯行者的知与欲 293

2.帮助犯罪应以支持行为为调准的准则 293

3.日常生活的行为,对于犯行为如何之赞助等应被决定性的确定 293

第三款帮助犯者的故意 295

一.概念 295

1.帮助犯罪的行为 296

2.主要犯行 298

二.帮助犯者的故意之具体化 299

三.主要犯行偏离了帮助犯者的故意 299

第四款帮助犯罪与挑唆犯罪的关系 300

第五款各种不同的共同犯罪之形式的相遇(=同时发生) 301

第六章特别的问题:企试的共同犯罪(versuchte Beteiligung) 302

第一节一般的基本情况 302

一.可罚的共同犯罪,要求一个主要犯行,至少为犯一个企试犯罪 302

二.对于助力犯罪的前沿层次之可罚性,决定性的是刑法第30条 303

三.准备的行为在最严重的重罪中,原则地也是免罚的 304

四.系统上的,其系涉及与助力犯罪,近似的出现之形式 305

五.对于被计划的犯行之重罪的性质,真正的实际情况,并非是决定性的 306

六.在刑法第30条之,所有的情况中之刑罚,是被准备的重罪之企试犯罪的刑罚 308

第二节企试(犯罪)的挑唆犯罪(versuchte Anstiftung )(刑法第30条,第1项) 310

一.刑法第30条第一项所涉及的,仅是企试的挑唆犯罪 310

二.根据刑法第30条,第1项,可罚的企试的挑唆犯罪的对象,是一个重罪的为犯,及企试的链式的挑唆犯罪 311

三.作为行为必须是,在一个对一个他人要其去,为犯重罪之指定,直接的开始(着手)时,即已存在 312

四.挑唆犯者必须有双重的,挑唆犯者的故意 313

五.根据刑法第30条的性质内涵,其之可罚性是辅助性的 314

第三节可罚的准备行为(=共同犯罪之其他的前沿层次)(刑法第30条,第2项) 315

一.自己表示愿意(第1选择) 316

二.自荐的接纳(=自动提出之接受)(第2选择) 318

三.约定(第3选择) 320

第四节共同犯罪之企试(犯罪)的回却(刑法第31条) 323

一.根据刑法第24条,在概念上的,回却只是在企试犯罪的行为中,方是可能的 323

二.刑法第31条规定,从一个根据刑法第30条的共同犯罪,之可罚的企试犯罪,之自愿的回却 324

三.刑法第31条是,为无结果的助力犯罪,之各别的情况(案件)而设的 326

四.要是犯行自己达到了企试犯罪的阶段,其亦导致在根据刑法第30条之,准备的阶段中之行为的免罚 327

第七章对台湾的现行刑法,有关共同犯罪部分的法条规定之评论与建议 328

第一.台湾的刑法,在法典上将第四章取名为共犯 328

第二.第一个条文是第二十八条 329

第三.第二个条文是第二十九条 336

第四.第三个条文是第三十条 343

第五.第四个条文是第三十一条 349

第六.台湾的刑法上,助力犯罪的依附(性),到底是严格的依附或限制的依附? 352

第七.台湾的刑法上,在共同犯罪部位中,欠缺企试犯罪与企试犯罪的回却之法条的规定 3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