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7010017778
  • 页数:1109 页
图书介绍:暂缺《中国全史:百卷本 精装合订本》简介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目录
标签:新编 主编

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 1

一、隋唐五代政治概述 1

二、隋朝兴亡 3

(一)文帝兴隋 3

1.杨坚代周 3

2.改革制度 4

3.统一南北 6

4.勤劳思政 8

5.周边关系 11

(二)隋之强盛 13

1.杨广夺位 13

2.公共工程 15

3.复兴文教 17

4.改定制度 18

5.经略四方 21

(三)隋室乱亡 24

1.逞欲无厌 24

2.用兵高丽 27

3.除谏掩过 29

4.普天共讨 30

三、唐朝兴盛 33

(一)李渊兴唐 33

1.晋阳起兵 33

2.攻取长安 35

3.削平割据 36

(二)完备制度 40

1.中枢决策 41

2.行政体系 44

3.监察制度 48

4.刑律法制 50

5.科举制度 53

(三)贞观之治 56

1.太宗其人 56

2.蹀血禁门 58

3.以静求治 61

4.任贤纳谏 66

5.严守律法 71

6.渐不克终 75

(四)武周改制 78

1.永徽之政 79

2.二圣决政 84

3.武周革命 91

4.女皇晚年 97

(五)开元全盛 102

1.玄宗出世 102

2.宫闱平乱 104

3.贤臣当国 113

4.抑欲而昌 118

5.完善法制 122

6.开元之盛 126

(六)周边关系 127

1.边疆和战 128

2.海外联系 139

四、极盛转衰 144

(一)天宝危机 144

1.人君德消 144

2.宰相误国 149

3.天下势偏 153

(二)藩镇起伏 156

1.安史之乱 156

2.割据形成 159

3.方镇连兵 163

(三)宫廷变动 167

1.三帝更替 167

2.德宗朝政 170

(四)元和中兴 175

1.政归宰辅 176

2.翦除藩镇 180

(五)政局反复 185

1.皇帝废立 186

2.朋党之争 189

3.节镇生变 195

(六)边疆伸缩 200

1.海东盛国 200

2.唐蕃战和 201

3.回纥兴亡 203

4.南诏盛衰 205

五、唐室乱亡 209

(一)时局动荡 209

1.君奢民苦 209

2.民众起义 215

(二)唐室名存 222

1.朝局变动 222

2.天下瓜分 228

六、五代十国 235

(一)五代更替 235

1.梁唐兴衰 235

2.辽兵南下 240

3.汉周禅代 245

(二)后周改革 248

1.思求致治 248

2.任贤惩贪 251

3.以治伐乱 255

(三)十国兴亡 257

1.前后两蜀 257

2.南唐代吴 259

3.闽楚灭国 261

4.吴越南平 263

5.汉分南北 264

七、结语 267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 269

一、隋唐五代经济概述 273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强 278

(一)隋文帝发展经济的措施 278

(二)隋炀帝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 284

(三)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 288

(四)隋炀帝时封建剥削的加强 297

三、唐前期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 301

(一)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和租庸调法的实行 302

(二)贞观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308

(三)武后及唐玄宗发展经济的举措 311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314

(一)农业生产的兴盛 314

(二)官私手工业的发展 320

(三)商业的繁荣 342

(四)中外经济交流的空前发展 348

(五)漕运事业的发达 352

五、唐中叶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 362

(一)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362

(二)财赋制度的整理和两税法的实行 373

六、唐中后期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383

(一)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384

(二)手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385

(三)商业进一步繁荣 390

(四)高利贷剥削的盛行 396

七、唐中后期的苛捐杂税和漕运事业的衰落 401

(一)唐中后期的苛捐杂税 401

(二)唐朝后期漕运的衰落和唐王朝的灭亡 410

八、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 421

(一)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分裂 421

(二)北方地区经济的破环 423

(三)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30

(四)契丹南侵对中原经济的影响及后周二主恢复经济的措施 441

(五)五代时期对周边各族和外国的经济交流 450

九、结语 453

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 457

一、隋唐五代军事概述 463

二、隋初的战争 465

(一)文帝时期的军事形势 465

1.平定关东起兵 466

2.对南方陈朝的经营 467

(二)统一战争 469

1.北破突厥 469

2.南下灭陈 473

三、隋末农民战争 480

(一)炀帝时期的军事形势 480

1.北防突厥 480

2.东讨高丽 481

(二)民众的反隋战争 484

1.窦建德逐鹿河北 484

2.瓦岗军决战中原 486

3.杜伏威纵横江淮 494

四、隋朝府兵制的变化 497

(一)恢复旧姓与整顿乡兵 497

1.恢复旧姓 497

2.整顿乡兵 497

3.军户入籍 498

(二)卫府制度的形成 499

1.十二卫建置 499

2.军将名位与实权 500

(三)隋后期的府兵制 500

1.骠骑府改为鹰扬府 500

2.十六府与十二卫 501

五、唐前期的战争 503

(一)唐建国的军事形势 503

(二)统一战争 504

1.进军关中 504

2.巩固关中 508

3.经营关东 510

4.逐鹿中原 512

5.唐前期的边疆战争 521

六、朝廷与藩镇的战争 535

(一)平定安史之乱 535

1.安禄山起兵的背景 535

2.安禄山挥军南下 536

3.两方对峙 539

4.唐军的全面反攻 542

5.史思明再叛南下 545

(二)代宗平藩 550

1.讨击魏博 551

2.平定汴宋 553

(三)德宗平藩 554

1.朝廷调军出击 555

2.战局反复,诸镇拒命 556

(四)宪宗平藩 566

1.平定三镇 566

2.用兵成德 568

3.平定淮蔡 572

4.讨平淄青 576

(五)武宗平定泽潞 578

1.对泽潞的战略 578

2.围攻泽潞 579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 583

(一)唐蕃之战 583

1.吐蕃对唐的侵扰 583

2.以守为主的战略的确立 584

3.武则天对西域的争夺 585

4.唐玄宗对吐蕃的反击 585

5.吐蕃的全线退缩 588

(二)唐诏之战 591

1.南诏起兵攻唐 591

2.唐诏联合拒吐蕃 592

3.南诏强盛,北攻唐朝 593

八、唐末农民战争 597

(一)唐末形势 597

1.裘甫的浙东起义 597

2.两淮民众起事 599

(二)黄巢领导的全国性民众暴动 602

1.转战关东、江淮——战略防御阶段 602

2.北攻洛阳、长安——战略进攻阶段 605

3.大齐与唐对峙长安——战略相持阶段 607

4.率众败退——战略退却至失败 608

九、唐朝府兵制的盛衰 611

(一)唐初府兵的恢复及组织 611

1.十二卫与十二军 611

2.骠骑、车骑的分与合 612

(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全盛 613

1.军府名称与折冲地团 613

2.卫府组织与分布 614

3.府兵的主要任务 615

4.府兵的拣点、训练及其负担 617

(三)府兵制的破坏 618

1.禁军地位的提高及取代府兵宿卫 618

2.府兵征防任务的消失 620

十、唐朝的军事思想和著作 622

(一)将帅用兵的特点及其军事思想 622

1.唐太宗李世民 622

2.李靖 624

3.郭子仪、李光弼 626

(二)唐朝的军事著作 629

1.《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629

2.《太白阴经》 632

十一、五代十国的战争 635

(一)梁唐争夺北方的战争 635

1.朱全忠经略河南 635

2.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夺河北 636

3.第二次泽潞之战——河东李氏复振 638

4.李存勗经略河北 640

5.李存勗南下灭梁 643

(二)周世宗的统一战争 644

1.统一战争前期的形势 644

2.攻取秦、凤四州 646

3.攻打南唐 647

十二、结语 650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 653

一、隋唐五代思想概述 661

二、隋朝的思想发展 664

(一)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 664

1.儒、佛、道思想的对立 664

2.三教趋同观点的提出 666

3.官方的方针 668

(二)王通的思想 672

1.生平和著作 672

2.明王道 673

3.三教可一 676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 678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 678

1.太宗“以古为镜” 678

2.古籍皆“为治之具” 679

3.修史以“览前王得失” 681

(二)注重“人事”的“取鉴于亡国” 683

1.“取鉴于亡国”思想的演进 683

2.取“亡国之君”为戒 684

3.“取鉴”的基本特色 687

(三)兼通众意的“取鉴乎哲人” 690

1.“取鉴乎哲人”的提出 691

2.兼取“众家之意”的思想 692

四、重振儒家思想的尝试 695

(一)对儒家思想正宗地位的重新确认 695

1.选拔儒学之士 697

2.兴学培养后继人才 698

3.以崇儒为基本国策 699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 701

1.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701

2.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703

3.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712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 724

(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 724

1.对儒、道、佛的认识 724

2.尊崇道教 727

3.扶植佛教 729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 732

1.傅奕上疏废佛 732

2.狄仁杰、姚崇的援佛反佛 734

3.辛替否的援佛反佛 737

4.吕才、李华、卢藏用的反迷信思想 739

(三)佛、道思想交锋 743

1.“夷”夏尊卑之辩 744

2.礼法人伦之辩 745

3.社会影响之辩 746

4.老子化胡之辩 747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 750

(一)刘知几著《史通》 750

1.刘知几生平 750

2.以史为主,错综经纬 753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 756

1.求实录与扬名教 756

2.疑古与惑经 761

3.天人论与变易论 769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 779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 779

1.异端斯起,学说林立 779

2.反思中的困惑 782

(二)《春秋》新学的兴起 784

1.一个独特学派的形成 785

2.颇具特色的解经新意 786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 793

1.救乱之旨影响久远 793

2.《新唐书》的苛责 794

3.理学大师们一致称赞 796

4.几点结论 797

八、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 799

(一)杜佑纂《通典》的旨趣 799

1.杜佑生平 800

2.从“体要”探“政理”的经世意识 801

3.全新的社会结构说 804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 807

1.古今既异,形势亦殊 807

2.欲行古道,势莫能遵 809

3.随时立制,既弊而变 812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 815

1.思想史上的地位 815

2.学术史上的地位 818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 822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 822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 823

(三)“天人不相预”和“天与人交相胜” 826

1.“天人不相预” 827

2.“天与人交相胜” 830

(四)顺人、重势与理、数、势 833

1.柳宗元的顺人、重势 833

2.刘禹锡的理、数、势 835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 839

(一)韩愈的思想 839

1.道统说 839

2.性三品与情三品 844

(二)李翱的思想 846

1.去情惑以复性 846

2.格物以致知 849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852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 853

1.佛教借鉴儒学的一般状况 853

2.佛教的中国化——禅宗 854

3.佛教对道教的借鉴 857

(二)儒学对佛、道的吸取 858

1.柳宗元“统合儒释” 858

2.刘禹锡“援佛入儒” 860

3.李翱“以佛解儒” 862

4.儒学对道教的吸取 863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 865

1.对儒学的吸取 865

2.对佛教的吸取 867

十二、晚唐的思想 873

(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 873

1.直指时病俗弊 873

2.推崇“道统”以救世 876

3.“取天下以民心” 877

4.相面之“诞妄” 879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 883

1.自然起源与人类进化 883

2.“无欲而无私”的为人处世观 886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 888

1.反专制思想的萌芽 889

2.辩证思想的发展 892

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 899

(一)思想领域的趋势 899

1.道教思想的时代特点 899

2.儒学受到冲击 901

3.佛教禅宗独盛 902

(二)《化书》的思想成就 903

1.谭峭生平 903

2.万物皆化的朴素辩证观 904

3.恤民、均食、重俭的社会政治观 906

十四、结语 914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916

一、隋唐五代宗教概述 923

二、隋唐五代宗教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927

(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 927

(二)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 935

(三)开放、宽松的外交、民族政策 944

三、政府三教并奖政策与民间三教并习风气 951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 951

(二)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 958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965

四、佛教的繁荣与中国化 971

(一)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 971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灭佛 979

1.寺院经济的发展 979

2.会昌灭佛 983

(三)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 986

1.佛教经籍的翻译 986

2.佛教经籍的编录 989

(四)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与三阶教 991

1.天下统一与天台宗的“止观双修” 991

2.三论宗与空宗的中观思想 996

3.佛门异端三阶教 999

(五)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1002

1.玄奘西行 1002

2.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1004

(六)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1010

(七)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1018

1.禅宗生成的文化背景与理论渊源 1018

2.慧能的宗教革命 1023

3.唐末五代禅宗的展开 1026

(八)律宗、净土宗与密宗 1031

1.律宗及其代表人物 1031

2.净土信仰的流布与兴盛 1033

3.“开元三大士”与密宗 1037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 1042

五、道教的兴隆 1048

(一)皇室崇道情况 1048

(二)道教清静无为理论的发展 1053

(三)外丹道的兴旺、危机与内丹术的兴起 1059

1.外丹理论繁荣 1060

2.外丹流派林立 1062

3.外丹实践的新发展 1063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 1071

六、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1078

(一)景教流行中国记 1078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 1082

(三)袄教信仰及其活动 1085

(四)摩尼教的流行 1087

(五)西来宗教的文化影响 1090

七、西藏佛教前弘期 1093

(一)吐蕃王朝与松赞干布王 1094

(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与佛教两路入藏 1097

(三)佛教与本教的冲突与融合 1100

(四)郎达玛灭佛与佛教暂歇 1105

八、结语 11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