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惠振江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24084733
  • 页数:2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论述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的环境过程及防治途径。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目的意义 1

1.1.1 荒漠化的概念 1

1.1.2 荒漠化研究的意义 2

1.2 研究现状 5

1.2.1 关于荒漠化研究 5

1.2.2 关于研究区域 9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

1.3.1 研究目标 11

1.3.2 研究内容 12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1.3.4 预期成果 14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其生态环境 15

2.1 研究区域 15

2.1.1 区域位置 15

2.1.2 确定研究区域(地理过渡地带)的原则 18

2.1.3 确定研究区域空间范围的几点具体考虑 20

2.2 研究区生态环境 25

2.2.1 生态环境现状 25

2.2.2 生态环境特征 30

2.3 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评价 36

2.3.1 程序与方法 36

2.3.2 单因子评价 37

2.3.3 综合评价 44

第三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现状与评价 47

3.1 荒漠化类型 47

3.1.1 分类原则 47

3.1.2 分类系统 48

3.2 荒漠化评价 51

3.2.1 评价方法 51

3.2.2 荒漠化程度判定的原则与标准 52

3.2.3 程度判定与分区 55

3.3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 58

3.3.1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58

3.3.2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 64

第四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过程 66

4.1 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阶段划分 66

4.1.1 阶段划分 66

4.1.2 荒漠化阶段划分的依据 69

4.2 各阶段荒漠化特征 73

4.2.1 自然荒漠化阶段的特征 73

4.2.2 加速荒漠化阶段的特征 75

4.3 过渡地带的生态逆向演替过程 80

4.3.1 过渡地带生态演替的途径 81

4.3.2 过渡地带生态演替的原因与机制 82

4.4 过渡地带土地类型的逆演替 86

4.4.1 碎化、陡化方向的演替 87

4.4.2 沙化方向的演替 88

4.4.3 贫瘠化方向的演替 88

第五章 过渡地带沙化过程 90

5.1 毛乌素沙地的形成 90

5.1.1 毛乌素沙地的地质演变过程 90

5.1.2 毛乌素沙物质是湖泊所形成的主要证据 91

5.1.3 人类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变迁 92

5.2 毛乌素沙地的扩展过程 96

5.2.1 东北段 96

5.2.2 东段 97

5.2.3 西段 101

5.2.4 西南段 101

5.3 毛乌素沙地的扩展速度 103

5.3.1 扩展速度的表示 103

5.3.2 沙化速度 104

5.4 沙化所引起的荒漠化现象 105

5.4.1 在研究区域内引起的荒漠化现象 105

5.4.2 对毗邻地区荒漠化的影响 106

5.4.3 风蚀沙化对河流泥沙的影响 108

第六章 过渡地带土壤侵蚀过程 109

6.1 土壤侵蚀的特点 109

6.1.1 两种主要侵蚀方式,形成两个侵蚀高峰 110

6.1.2 各种侵蚀方式时间序列上交替发生,相互加强 112

6.1.3 各种侵蚀方式在空间上交错分布,相互叠加 113

6.1.4 空间差异明显 114

6.2 特殊土壤侵蚀形式 114

6.2.1 沙土界面流侵蚀 115

6.2.2 风沙充沟流水冲蚀与风蚀吹沙入河 117

6.3 土壤侵蚀引起的荒漠化的机制分析 119

6.3.1 割裂地形,冲刷表土,降低土地生产力 120

6.3.2 生态失调,旱情加剧 120

6.3.3 破坏基础设施,危及黄河安全 121

6.3.4 加强风蚀沙化过程 123

第七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的防治 126

7.1 过渡地带荒漠化治理过程 126

7.1.1 治理过程与当前治理状况 126

7.1.2 治理模式研究 130

7.1.3 当前过渡地带荒漠化土地治理中的问题 140

7.2 荒漠化治理的层次性和时序性 144

7.2.1 治理的层次 145

7.2.2 治理的时序性 146

7.3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147

7.3.1 以阻隔南北荒漠化联系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系统 147

7.3.2 以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 152

7.3.3 以荒漠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 154

7.3.4 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产业经济发展 157

7.4 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 158

7.4.1 形成国家、企业和农户共同投资荒漠化治理的制度 158

7.4.2 完善荒漠化管理制度 159

7.4.3 建立荒漠化治理的激励机制 161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64

8.1 主要研究结论 164

8.1.1 对荒漠化概念充实了新内容 164

8.1.2 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划分的方法 165

8.1.3 首次提出了过渡地带荒漠化的阶段划分方案 166

8.1.4 首次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沙土界面流侵蚀 166

8.1.5 对毛乌素沙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 168

8.1.6 总结了荒漠化防治模式 168

8.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169

8.2.1 沙土界面流侵蚀的试验研究 170

8.2.2 定量研究的加强 170

8.2.3 物理化学劣化研究有待加强 171

参考文献 172

附录 191

后记 2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