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
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

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政教系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13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人之悟性论 第1册下一篇:临终备览
《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目录

第一部分 有关马列经典作家哲学思想讨论部分 1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讨论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特点 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结构和教学方法 2

二、关于马恩早期哲学思想的讨论 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2

(二)马恩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论 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和实质 3

三、关于《反杜林论》哲学问题的讨论 3

(一)杜林哲学体系的性质问题 3

(二)恩格斯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质问题 4

(三)如何看待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杜林哲学的论述 5

四、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讨论 5

(一)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讨论 5

(二)关于《哲学笔记》的讨论 6

(三)关于列宁的唯物史观思想的讨论 8

五、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讨论 10

(一)如何理解对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 10

(二)在哪些方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11

(三)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讨论 12

(四)关于“两变”问题的讨论 14

第二部分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讨论部分 18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方面的讨论 18

二、关于物质概念、物质定义和物质观问题的讨论 18

(一)经典著作中关于物质概念的论述有哪些? 18

(二)物质概念,物质定义和物质观的关系问题 19

(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属于什么性质的范畴?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0

(四)现有的物质定义是否需要修改、补充,是否需要制定新的物质定义? 22

(五)在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物质定义中,应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 23

(六)目前提出的几种有关物质定义的修改方案 24

三、关于应用哲学的讨论 25

(一)哲学的应用职能 25

(二)提高哲学应用职能的手段 26

(三)应用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 2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的讨论 27

(一)系统科学与哲学 27

(二)哲学如何吸收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 28

五、关于形而上学的历史作用问题的讨论 28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28

(二)形而上学的作用问题 29

(三)形而上学同唯物辨证法的关系 30

六、关于矛盾系统问题的讨论 30

(一)矛盾系统的含义 30

(二)矛盾系统的要素 31

(三)矛盾系统的层次 32

(四)矛盾系统的定律 33

(五)研究矛盾系统的意义 34

七、关于矛盾“精髓”问题的讨论 35

(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5

(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6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可以是“两个” 37

八、关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讨论 38

(一)认识的客体 38

(二) 认识的主体 38

(三) 哲学基本问题与主客体的关系 39

(四) 主体和客体是否互相生成、互相制约、互相转化 40

(五) 主体和客体作为矛盾双方何者是主导方面 41

九、关于感性、知性和理性问题的讨论 42

(一)将“知性”概念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2

(二)“具体——抽象——具体”和“感性——知性——理性” 45

(三)对理性认识发展阶段的研究 46

十、关于真理是一元还是多元的讨论 47

(一)真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47

(二)真理只能是一元的 48

(三)真理是多样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48

十一、关于价值、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的哲学探讨 49

(一)哲学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 49

(二)价值的哲学含义及其分类 49

(三)价值关系在主客体关系系统中的地位 50

(四)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的关系 50

(五)有没有价值真理? 51

(六)价值在真理中的地位如何? 52

十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质和体系问题的讨论 53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53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和地位 5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 55

十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问题的讨论 56

(一)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突破口 56

(二)当今的时代和时代精神是什么? 56

(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56

(四)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内容 56

十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 57

(一)“三段式”或“三大社会形态”说 57

(二)“六种生产方式”说 58

(三)“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五种生产方式”论,或“五种社会经济形态”论 59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矛盾的讨论 61

(一)矛盾分类 61

(二)研究社会主义矛盾的起点与方法 62

(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矛盾理论 62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63

(五)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一些新特点 63

(六)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64

十六、关于“社会存在”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内容的讨论 66

十七、关于社会意识问题的讨论 66

(一)对社会意识的不同理解 66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 66

(三)社会意识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67

(四)社会意识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67

十八、关于生产关系的讨论 68

(一)探讨生产关系的涵义揭示其内在层次 68

(二)从矛盾分析中深入理解生产关系如何适合生产力 69

十九、介绍生产力研究中的若干新见解 70

(一)动态考察论 70

(二)生产力系统论 70

(三)生产力控制论 71

(四)宏观生产力论 71

(五)微观生产力论 71

(六)产品生产力论 71

(七)信息生产力论 72

(八)精神生产力论 72

(九)知识生产力论 72

二十、关于国家学说的讨论 73

(一)国家产生的原因 73

(二)国家的本质 73

(三)国家的定义 74

(四)国家的职能 75

(五)无产阶级革命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 77

(六)国家的消亡 77

二十一、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讨论 7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提法是否科学? 78

(二)在历史发展中,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起决定作用? 79

第三部分 有关哲学与改革,哲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等问题的讨论部分 80

一、社会改革与哲学 80

(一)改革的客观规律性问题 80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 81

(三)改革的动力问题 82

(四)改革与实践 82

(五)改革与社会矛盾 83

(六)改革与生产力 83

(七)改革与上层建筑 84

(八)改革与辩证法 84

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 85

(一)新科技革命与哲学的思考方式 85

(二)新技术革命与哲学的时代同步性 85

(三)新技术革命的哲学实质 86

(四)新技术革命与实践概念 86

(五)新技术革命与认识环节和手段 86

(六)新技术革命与认识的主客体构成 87

(七)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 87

(八)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革命 87

(九)新技术革命与改革 87

(十)科学、技术、工业二者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性 88

(十一)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基本劳动形式 88

(十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划分 88

(十三)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活动内容 88

(十四)新技术革命与人类主体能动性 89

(十五)新技术革命与现代人类社会的性质 89

(十六)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 89

(十七)新技术革命与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 90

(十八)新技术革命与人的个性、价值观念 90

(十九)新技术革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90

(二十)新技术革命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 90

(二十一)新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 90

(二十二)新技术革命与人类自身的自我锻造 91

(二十三)新技术革命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科技水平的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 91

(二十四)新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一定死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的理论 91

(二十五)新技术革命与精神生产的作用 92

(二十六)新技术革命与人民群众的主体 92

(二十七)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路 92

(二十八)新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 92

三、关于哲学改革的讨论 93

(一)哲学改革的必要性 93

(二)哲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94

(三)哲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9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问题 100

附:关于台湾的“哲学现代化”口号的讨论 100

第四部分 有关现代西方哲学讨论部分 100

一、关于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讨论 100

(一)现代西方哲学形成和演化的趋势 100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 101

(三)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现状 102

(四)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讨论 102

(五)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讨论 103

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106

(一)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倾向 106

(二)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研究什么,争论什么 107

(三)国际瓦尔纳哲学学校例会讨论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107

第五部分 有关苏联当代哲学部分 108

苏联当代哲学发展概述(1945年——1982年) 1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