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理论基础知识
马克思理论基础知识

马克思理论基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理论基础知识》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历史 1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 2

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2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

(一)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 9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9

(二)第次大革命高潮,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 10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13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5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5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 18

(三)“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 21

(四)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24

(五)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长征的胜利 26

(六)“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国内政治形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28

(一)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发表 32

四、抗日战争 32

(二)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 35

(三)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 42

(四)党在延安的整风运动 44

(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9

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5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51

(二)全面内战爆发,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 53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党中央十二月会议 54

(五)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57

(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57

(六)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59

(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63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64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64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64

(二)党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而斗争 68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70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72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72

(二)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党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75

(三)党领导人民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斗争,调整国民经济的胜利完成 7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81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81

(二)林彪反党集团抢班夺权,发动反革命政变被粉碎 85

(三)“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的被粉碎 88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90

(一)深入揭批“四人帮”和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徘徊前进 90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 92

(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热烈庆祝建党六十周年 97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00

第二部分 哲学 103

导论 103

(一)什么是哲学 10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4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06

(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07

辩证唯物论 109

一、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109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109

(二)物质与运动 112

(三)世界物质统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115

二、物质和意识 117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17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19

唯物辩证法 120

一、对立统一规律 120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0

(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2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124

(四)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125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7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129

(七)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30

(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32

二、质量互变规律 136

(一)质、量、度 136

(二)量变和质变 13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38

(一)肯定和否定 138

(二)否定之否定 14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践意义 141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2

(一)本质和现象 142

(二)内容和形式 143

(三)原因和结果 144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144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45

一、认识和实践 147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47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47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8

(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50

(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52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54

(六)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56

二、真理 157

(一)真理的客观性 157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58

(三)真理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61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3

一、两种历史观 167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67

历史唯物主义 167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0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171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7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74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77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78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80

三、阶级、国家、革命 180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82

(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83

四、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184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84

(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86

(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190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9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1

(二)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92

导论 196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196

第三部分 政治经济学 196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198

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经济 200

一、马克思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 200

(一)商品 200

(二)货币 203

(三)价值规律 203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205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205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 209

(三)剩余价值的积累 212

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15

(一)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215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217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219

一、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219

二、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 222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 225

社会主义经济 225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产生 226

(二)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27

(三)多层次的生产力与个体经济 230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32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232

(二)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235

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237

(一)为什么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38

(二)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与当前的经济调整 239

(三)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44

四、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及其规律 247

(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特点 247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中的作用 249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250

五、社会主义的分配规律 252

(一)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252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 254

六、社会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过渡 2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