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光辉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16053051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机理,历史与现状,趋势及政策建议等。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2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3

1.2.1 研究综述 3

1.2.2 主要理论依据 14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44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45

1.4.1 研究方法 45

1.4.2 技术路线 45

第2章 产业结构中的人才结构理论:一个基本的框架 47

2.1 人才结构的分析与评价 47

2.1.1 人才结构的理论问题 47

2.1.2 人才结构的分析问题 48

2.1.3 人才结构的评价问题 51

2.2 人才结构的体系 55

2.2.1 结构划分 55

2.2.2 产业人才结构 60

2.2.3 最佳人才结构 62

2.2.4 人才结构的时间性与规模 63

2.3 人才结构的调整 65

2.3.1 调整的目标 65

2.3.2 调整的条件 65

2.3.3 调整的原则 67

2.3.4 调整的方法 71

本章小结 73

第3章 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历史考察 74

3.1 历代人才结构的变化 74

3.1.1 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的人才结构 75

3.1.2 两宋时期的人才结构 80

3.1.3 明代时期的人才结构 83

3.1.4 清代时期的人才结构 84

3.1.5 20世纪的人才结构 87

3.1.6 我国历代人才结构变迁的轨迹 89

3.2 历代人才结构变化对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92

3.2.1 从上古到秦汉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92

3.2.2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93

3.2.3 从安史之乱到藩镇割据时期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94

3.2.4 历代人才结构变化影响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过程 97

3.3 历代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规律 99

3.3.1 历代人才分布中心时空变迁规律 99

3.3.2 历代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经济与政治因素 101

3.3.3 历代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科技因素 105

3.3.4 历代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社会因素 106

本章小结 108

第4章 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现状与预测 109

4.1 我国人才结构的现状 109

4.1.1 我国人才的国际比较 109

4.1.2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的变化 112

4.1.3 我国区域人才结构的变化 123

4.1.4 我国人才结构变化的特点与问题 130

4.2 我国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3

4.2.1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3

4.2.2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4

4.2.3 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5

4.2.4 高等教育学历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6

4.2.5 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定量预测 136

4.3 我国人才需求的定量预测 137

4.3.1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的定量预测 137

4.3.2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人才需求的定量预测 137

4.3.3 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定量预测 138

4.4 我国人才缺口的定量预测 139

4.4.1 我国人才缺口分析 139

4.4.2 人才需求缺口的定量预测 147

4.4.3 人才供给缺口的定量预测 154

4.5 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趋势 165

4.5.1 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 165

4.5.2 产业结构变化要求人才结构与之匹配 166

4.5.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人才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同步 166

4.5.4 所有制结构变化要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政策配套 167

4.5.5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强化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167

4.5.6 劳动人口增长对现有人才结构升级提出新课题 168

本章小结 168

第5章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机理 169

5.1 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互动机理 169

5.1.1 人才需求 169

5.1.2 人才供给 169

5.1.3 人才的价格 170

5.1.4 人才边际生产率 170

5.1.5 单个区域人才的供给规律 171

5.1.6 人才流动的规律 172

5.1.7 人才边际生产率与人才供给规律 174

5.2 人才结构调整促动产业结构调整 175

5.2.1 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175

5.2.2 区域人才状况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175

5.2.3 高素质人才催生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 175

5.3 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 176

5.3.1 产业结构整体上的高级化要求人才质量随之提升 176

5.3.2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的就业结构 176

5.3.3 产业结构的地区性差异要求区域人才开发与流动 177

5.3.4 产业结构变动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建立人才预警机制 178

5.4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发展改变人才给求 178

5.4.1 产业结构变动改变人才供给 178

5.4.2 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人才需求 184

5.4.3 技术经济发展调剂人才供需与产业结构 185

本章小结 187

第6章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政策建议 188

6.1 人才市场政策创新 188

6.1.1 人才市场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 188

6.1.2 人才市场体制构建的模式框架及运作机制 199

6.1.3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中人才市场的制度安排 212

6.2 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 216

6.2.1 我国高层次人才宏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216

6.2.2 我国高层次人才宏观管理的制度创新 220

6.3 海外人才政策创新 222

6.3.1 扩大利用海外人才的战略思路 223

6.3.2 扩大利用海外人才的政策建议 223

6.4 高新技术人才创业政策创新 227

6.4.1 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的政府职能 227

6.4.2 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的人才政策 232

6.4.3 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的配套政策 236

本章小结 239

第7章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实证研究(一)——以中部区域为例 240

7.1 中部区域人力资源评价 240

7.1.1 中部区域劳动力资源评价 240

7.1.2 中部区域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评价 242

7.1.3 中部区域就业状况评价 244

7.1.4 中部区域人口素质评价 247

7.1.5 中部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评价 249

7.2 中部区域人才产业分布结构的比例分析 252

7.2.1 中部区域人才产业分布的特点 252

7.2.2 中部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253

7.2.3 中部区域第二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254

7.2.4 中部区域第三产业人才分布状况比较 255

7.3 中部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主要内容 257

7.3.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本质 257

7.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 257

7.3.3 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互动 259

7.4 中部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政策的制定 260

7.4.1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 260

7.4.2 调整特色人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 261

7.4.3 发展产业集聚区推动支柱产业及战略产业发展 261

7.4.4 协调产业结构与人口增长和充分就业 261

7.4.5 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全面延伸到人才流入和流出区域 262

7.4.6 以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中部区域知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 262

本章小结 263

第8章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实证研究(二)——以交通行业为例 264

8.1 我国交通行业人才结构分析 264

8.1.1 交通人才总量 269

8.1.2 交通人才队伍结构 271

8.1.3 交通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 274

8.1.4 交通人才管理机制 275

8.2 我国交通产业结构分析 277

8.2.1 交通产业结构模型 277

8.2.2 交通产业结构调整 280

8.2.3 交通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281

8.2.4 我国交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82

8.2.5 我国交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282

8.2.6 我国交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84

8.3 我国交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关键问题 285

8.3.1 交通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 285

8.3.2 交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286

8.3.3 交通人才质量与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287

8.3.4 交通人才管理体制适应交通发展调整的问题 288

8.4 我国交通行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政策建议 289

8.4.1 交通人才管理政策 289

8.4.2 交通人才规划 290

8.4.3 交通人才保障体系 291

8.4.4 交通文化建设 291

本章小节 292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293

9.1 全文总结 293

9.2 主要创新点 294

9.3 研究展望 295

主要参考文献 297

致谢 3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