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习的方法与思维的技术
学习的方法与思维的技术

学习的方法与思维的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前进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26036938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心理学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为理论指导,全面、系统地阐述影响学习的各种要素、规律和原则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人们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开掘智力潜能。
《学习的方法与思维的技术》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有关学习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

(一)有缺陷的学习理念与学习实践 1

(二)高效能学习没有形成的原因 3

二、有关学习方法学习与使用上的特点及其规律 11

(一)学习方法学习的一些特点 11

(二)对学习方法实践问题的几点考虑及注意事项 15

第二章 学习方法概述 21

一、学习与学习方法 21

(一)学习方法的涵义 22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的关系 25

二、学习方法的构成、特点及功能意义 27

(一)有关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27

(二)学习方法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 29

三、学习方法学的研究原则及理论构建 38

第三章 理论基础 44

一、理论背景及特点 45

二、理论综述 47

(一)三个基本概念:主体 客体 行为 48

1.主体与客体概念的涵义 48

2.“行为”概念的涵义 49

(二)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的具体内涵 50

(三)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的内在机制 52

三、理论应用与实践 56

第四章 学习计划 66

一、计划综述 66

二、计划的功能与属性 67

三、制定计划的条件和规则 73

四、计划的执行与实施 78

五、单科学习计划 80

六、每周计划与每日安排 86

第五章 学校学习的环节与步骤 96

一、预习 96

(一)预习的概念及其功能意义 96

1.预习的涵义 96

2.预习的作用 98

(二)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99

二、上课 102

(一)上课的特点及其优势 103

(二)提高上课效果的办法和措施 105

三、复习 109

(一)复习的概念及其功能意义 109

(二)复习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12

四、作业 118

(一)作业与习题的功能和作用 118

(二)对待作业、习题的原则与方法 121

1.对待作业的原则与态度 121

2.做作业的具体办法与策略 125

五、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与再认识 130

第六章 记忆与学习 133

一、记忆的原理 134

(一)记忆的现象及其本质 134

(二)记忆的过程及其组成要素 136

(三)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和条件 139

1.复述的功能意义 139

2.感知过程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41

二、记忆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148

三、记忆的方法 159

第七章 思维与学习 169

上篇:理论篇 169

一、学习的影响与决定因素 169

(一)影响学习的因素和条件 170

(二)智力及其个体差异 171

(三)认知结构及其意义 173

二、认知结构的具体组成和功能意义 175

(一)认知结构的来源及其解析的原则 175

(二)认知结构的组成和要素 178

三、高效能认知结构的条件和特点 184

(一)高效能认知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原则 184

(二)高效能认知结构的具体特征 186

(三)现实的认知结构特点及其与理想的认知结构的差异 189

下篇:实践篇 191

一、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汲取与提炼,构建高效能的认知结构 191

(一)有关客体和学科本身的方法和技巧 192

(二)主观性的思维操作和加工技术 200

(三)客观与主观相渗透的思维方法和加工策略 213

二、强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主体的智力潜能 220

(一)加强对认知过程的现场控制,促成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迁移 220

(二)充分发挥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作用,促成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222

第八章 回忆总结 227

一、回忆总结的含义及其及生的背景 228

二、回忆总结的功能作用及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31

三、回忆总结的重要意义 236

第九章 回避困难 240

一、回避困难是学习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241

二、回避困难的本质与表现 244

(一)困难的来源及其本质 244

(二)回避困难的心理根源 247

(三)回避困难的具体表现 249

三、回避困难给我们的启示与意义 258

第十章 心物匹配原则 261

一、主体身心机构的变化性及对学习的影响 262

(一)主体身心状态对学习的意义 262

(二)主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给学习带来的影响 264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266

(一)加强主客体的双向调整,促成两者的最佳匹配 266

(二)了解主体身心状态的构成,把握它们对于学习的意义 269

(三)熟悉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与选择 273

三、心物匹配的具体原则及其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277

四、心物匹配原则的现实意义 283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287

上篇:影响学习的动力因素 287

一、学习的动力规律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 288

二、影响学习动力状况的因素和条件 291

三、强化学习动机,激扬学习动力的具体办法 297

(一)培养内在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297

(二)调动主客观的强制性力量,促成学习的顺利进行 304

下篇:影响学习的个性因素 309

一、个性因素参与影响学习的内在机理 309

二、不同的个性品质及其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意义 315

第十二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320

一、环境的作用与影响综述 321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一般意义 321

(二)环境的功能作用及其内在机理 323

二、环境因素在学校学习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328

(一)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328

(二)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的机理 331

三、现实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与改善的策略 341

(一)环境中的缺陷和问题 342

(二)环境的设计与改良 349

第十三章  学习中的错误与缺陷 366

一、建立智力活动检测与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及原则 366

(一)对学习进行“立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366

(二)理论构想及实施的原则 368

二、理想的智力活动模式及其在现实中的实际存在 371

三、学习中的各种毛病和问题 378

(一)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78

(二)学习的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 383

(三)其他 395

第十四章 应试策略 399

一、考试的意义 399

二、考试的准备 401

三、考试的方法和技巧 410

四、考试当天的注意事项 412

五、其他 414

第十五章 通用的学习策略—三环法 418

一、准备 419

二、执行 423

三、总结 426

后记 432

主要参考书目 4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