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传》前易学
《传》前易学

《传》前易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前衡著
  • 出 版 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16052757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基于打破“春秋无学术”的传统观点,借鉴解释学与结构主义方法,并结合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从易学“象思维”入手,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易传》形成之前的漫长上古时期,在没有文字、没有数字、也没有数学运算的条件下,六十四卦如何原始发生的问题。涉及伏羲卦如何传递至周文王,文王重卦又如何传递至孔子,三者之间的历史变化断层应如何填补等一系列对于中国文化具有发生学意义的问题,从而对传统易学的阐释体系以及易学观提出了带有根本性的挑战,并给出了一种全新阐释的假说和可能性。
《《传》前易学》目录
标签:易学

导言 1

第一节《传》前易学是易学的童年 13

第二节《传》前易学根本不同于传统易学 20

一、《传》前易学不取经传合一的解释模式 21

(一)关于“解释模式” 21

(二)传统易学的解释模式:圣人混沌下的“经传合一” 22

(三)“五四”新易学和解释模式 23

(四)经传合一的“易学”和游离而出的“易说” 26

(五)《传》前易学是《易传》未成时的易学 35

二、《传》前易学不言“象数与义理” 37

三、《传》前易学不道阴阳 41

四、《传》前易学彻底告别“圣人作《易》” 48

(一)无“圣人”的易学时期 52

(二)“圣人”卷入易学解释 52

(三)孔子提出“圣人作《易》”命题 56

(四)司马迁首先完成“圣人作《易》”体系 58

(五)“圣人作《易》”谱系的易学评述 65

(六)“圣人作《易》”是伪造的《传》前易学 68

第三节《传》前易学的对象和边际 73

一、《传》前易学的对象:本体和核心 73

(一)《传》前易学的本体 74

(二)《传》前易学的核心 74

二、《传》前易学从哪里开始 75

三、《传》前易学的转折点 76

四、《传》前易学终结的标志 78

(一)文本标志:《易传》体系的确立 78

(二)人物标志:孔子 78

(三)命题标志:“一阴一阳之谓道” 82

五、《传》前易学的开放性 88

(一)关于“圣人作《易》” 89

(二)关于“象数思维独大” 89

(三)关于“形而上学‘一/--’的单一向度发展” 91

(四)“一/--”意义的逻辑类型 92

第四节《传》前易学的理论与方法 94

一、重新认识易学 95

(一)占筮易学也是《易》文本的解释形式 96

(二)易学的解释对象 97

(三)易学的解释对象可通称《易》文本” 98

(四)“《易》文本”判据 99

(五)“《易》文本”是一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1

(六)《周易》文本的理性化扩展 101

二、易学解释学概要 103

(一)文本的生命在于对它的解释 103

(二)解释同时是人的自我理解 104

(三)“前理解”使理解成为可能 105

(四)“前理解”构成了人的历史存在 111

(五)理解是人的“效果历史” 113

三、易学范式 114

(一)占筮易学 117

(二)哲理易学 117

(三)现代易学 117

第一节 占筮易学是《传》前易学的本体 120

第二节 占筮易学的结构 121

一、命运崇拜 122

二、筮仪 124

三、筮法 124

四、《易》文本 125

五、占断解释 127

第三节 占筮易学的功能 129

一、命运关怀的生存论需求 129

二、初民的教化 131

第四节 易学溯源之旅 134

一、占筮易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35

二、六十四卦乃《易》之源 136

三、“阴阳起源论”批判 138

第五节 六十四卦的起源 141

一、“64”不是演算结果 141

二、身体坐标和“二者择一” 143

三、《易》文本结胎和问世 143

四、“64”的原生性 144

五、易学起源的基因鉴定 145

(一)人体坐标和“方” 146

(二)“二者择一”和“正反对贞” 147

第六节《经》前易学掠影 148

一、占筮易学的口传时期 148

二、《易》文本有了卦爻辞 151

三、筮法和筮法制度变革 154

第七节 西周时代的易学 160

一、西周易学面貌 161

(一)西周易学是占筮易学 161

(二)西周易学是王官之学 161

(三)西周占筮和龟卜并行 162

二、《周易》占筮易学 165

(一)《周易》的命运崇拜 165

(二)《周易》筮仪 166

(三)《周易》筮法 167

(四)《周易》是最后一个《易》文本 169

(五)占断解释的危机 173

三、《洪范》“贞”“悔”辩 175

第八节 筮书《周易》文本 177

一、筮书《周易》的结构要素 178

二、筮书《周易》的卦画和卦名 179

三、筮书《周易》无卦象解析结构 181

(一)《传》前《周易》无半卦解析结构的证据 181

(二)筮书《周易》不可能有卦象解析结构的理论分析 182

(三)卦象解析是《周易》的自源解释 186

(四)“简单的”不一定是“原始的” 186

四、筮书《周易》无爻称 189

(一)占筮定爻:“《A》之《B》”句型 190

(二)句型“《A》之《B》”是占筮的定爻陈述 191

(三)爻称结构是文本性质的原则判据 192

(四)由“《A》之《B》”定爻走向爻称 193

第九节 筮书《周易》的卦爻辞 195

一、《左》《国》筮案的卦爻辞考察 196

(一)筮案与《周易》文字基本相同者 196

(二)筮案与《周易》文义相通者 199

(三)筮案与《周易》文义悬殊者 200

二、孔子所读的《周易》文本 202

三、卦爻辞的结构特征 207

(一)卦爻辞是与卦画对偶的语言存在 209

(二)把命运关怀深深地嵌入世界 213

(三)《乾》《坤》的特殊地位《传》前已定 214

第十节《周易》筮法 216

一、《周易》筮法大要 218

二、成卦法则的统计性质 219

(一)传统筮法理论的成卦法则 219

(二)揲蓍成卦的不等概问题 222

(三)蓍数“六、七、八、九”的概率分布 223

(四)成卦法则概率的若干讨论 224

三、变卦法则的定爻唯一性 225

(一)变卦的困难:解并发散 225

(二)传统变卦理论的方向迷失 226

(三)变卦法则:唯一性和“盲卦”风险 228

(四)变卦法则的证明 229

四、盲卦和筮法的变通 238

(一)占筮遇“八”的惊恐 239

(二)筮法变通的占断解释 240

(三)“盲卦”因变通而获得传播 242

《周易》筮法小结 242

第三章《易传》的发生(上) 253

第一节 八卦取象和占筮易学的解体 253

第二节《易传》发生的四大线索和相互交织 260

一、卦象释易 262

(一)八卦取象所导致的易学变革 265

(二)《说卦》成书的四个阶段 269

(三)“象”中有义理 279

(四)《说卦》为《易传》各篇的祖源 281

二、义理释易 284

(一)占筮中的义理发生 286

(二)早期的引《易》述理 288

(三)作为概念命题系统的《易传》 289

三、卦位释易 309

(一)卦爻结构作为《周易》的解释根据 310

(二)爻画显出独立的解释意义 310

(三)爻称名于《周易》文本 312

(四)爻称和数 314

(五)卦位释易简评 318

四、卦序的确立 320

第三节《易传》发生线索的编结 324

一、卦象线索的编结 326

二、义理线索的编结 329

三、卦位线索的编结 336

四、卦序的编结 338

第四节《易传》年谱和作者 342

一、《易传》的编次与发生时间 345

二、《易传》的作者 347

(一)《易传》发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348

(二)《易传》发生是理性取代巫性的文化变革 348

(三)《易传》始于“史”而终于“士” 349

第五节 孔子与《易传》 350

一、“孔子易学”和“孔子序十翼” 350

二、“三篇帛易”为孔子的易学著作 355

(一)关于《二三子问》 355

(二)关于《易之义》 362

(三)关于《要》 369

三、孔子与“天道观” 376

第一节 中国形而上学的发生 383

一、形而上学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384

二、阴阳概念的独立发展 393

(一)阴阳源于人和自然对象的基本关系 393

(二)由“阴阳”概念走向阴阳观 395

三、《老子》的阴阳存在论模型 397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97

(二)《老子》的“一/--”形式结构 400

(三)“道”存在于对偶关系中 401

(四)“道”“器”之论 403

(五)通向形而上学之路,“大”和“善” 405

四、孔子:阴阳观念与易学的结合者 407

(一)孔子的贡献 408

(二)开辟“阴阳”解《易》的方向 410

(三)为《说卦》加冕 411

(四)八卦的重新排序 412

(五)“道”是人对世界的理性自觉 413

五、“象思维”的最高抽象 415

(一)卦性问题 415

(二)“象思维”的最高抽象 415

(三)规范汉字的“形声”之象 417

六、阴阳概念进入《易传》 421

七、“阴阳”与爻称 424

(一)占筮易学不需爻称 425

(二)爻称发生的动力,在于易学的变向 426

(三)爻称增补《周易》的时间和人物 428

(四)爻称是《周易》文本的性质判据 43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整合统一 432

第三节 汉字的规范和《易传》的发生 443

一、《易传》发生和汉字规范的历史地位 444

二、书卦皆为“象符号” 447

(一)形式思维、形象思维和象思维 448

(二)信息和符号 454

(三)西方形式思维说略 464

(四)“象符号”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主要载体 471

(五)汉字的规范化 477

(六)规范汉字是“自组织”的文字体系 485

三、“籀书”和“籀易” 499

(一)“籀”之三义 500

(二)“籀”是汉字的理性化变革 504

(三)“籀书”与“籀《易》” 508

第四节“《易传》的学派性质”是伪命题 514

一、诸子百家发生的民族和语言条件 518

二、诸子百家发生的工具和价值条件 525

三、人才和教育的条件,“士”对“史”的取代 529

四、老、孔关系不是“学派关系” 540

五、有关“《易传》学派性质”的评述 546

第五节 中国形而上学的命运 553

一、易道阴阳的深化发展 555

(一)易有太极 556

(二)“太极”与“中庸之道” 563

(三)太极与气 571

(四)太极与本体 584

二、易道阴阳与中国社会文化 584

编辑手记 5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