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秦腔
中国秦腔

中国秦腔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焦文彬,阎敏学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24070874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秦腔》目录
标签:秦腔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秦腔传承着长安文化传统 1

第二节 秦腔是一种声腔、一个剧种 2

一、秦腔是一种声腔体系,简称“秦声” 2

二、秦腔又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 4

第三节 秦腔的耗散结构系统 5

第二章 秦腔历史 12

第一节 秦风时期 12

第二节 秦声时期(一) 19

一、先秦时期的秦声 19

二、秦至六朝时期的秦声 20

(一)秦汉时期由“乐”向“戏”的发展 20

(二)六朝时期的秦声 24

第三节 秦声时期(二) 25

一、得天独厚的梨园秦声 25

二、主坛唱经的民间秦声 27

三、散乐秦声杂剧的横空出世 30

第四节 秦腔时期 35

一、明代秦腔繁荣昌盛 36

(一)板式变换体(简称板腔体)的音乐曲式结构日趋稳定和成熟 36

(二)演出的经常性与规范化 37

(三)随着演出的经常化与规范化,戏曲人物造型也逐渐规范以至程式化 39

(四)剧目的不断丰富与推陈出新 40

(五)迅速向国内许多省区扩散、传播,并影响和推动梆子声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40

二、清代秦腔成为剧坛盟主 41

(一)剧坛盟主的地位 41

(二)秦腔流派纷呈 42

(三)艺术的臻至化境 43

(四)秦腔理论研究的蜂拥而起与理论著述的大量出现 44

(五)深远的影响 45

三、改革、革命、与时俱进阶段的秦腔 45

(一)秦腔文学的改革、剧作家群体的出现 45

(二)表演艺术的圆融与完善,大批表演艺术家的涌现 46

(三)音乐的理论性自觉和唱功协律调品 47

(四)秦腔舞美的声光电色现代化。写意同写实、表情同表意的巧妙结合运用,三维空间的全方位进展 47

(五)秦腔技艺的戏曲化与情节化 47

第三章 秦腔文学 49

第一节 秦腔文学的结构特点 49

一、以剧情为中心,充分发挥戏剧文学在剧本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49

二、分场体制,结构完整 50

三、超越时空,纵横捭阖 51

四、明暗相间,点线结合 52

五、以人为主,场场有戏 53

六、立体对待,平面处理 54

第二节 秦腔剧本的思想内容 54

一、塑造了数以千计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表彰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54

二、塑造了一大批传奇式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高昂的爱国主义与崇高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55

三、大量剧目对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道德的沦丧、科场的污浊、剥削的残酷、压迫的深重、统治的野蛮,进行了应有的抨击和批判。控诉统治者的滔天罪恶与反动本质,揭示了古代社会“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客观规律 55

四、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剧目,通过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提炼选择和精心描摹,颂扬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等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56

五、着力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揭露古代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她们在婚姻爱情方面的大无畏精神与果断行为,不少剧目还透露出近代性爱的特色 56

六、提倡民主、科学,鼓舞人民反帝反封建,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洪流 56

第三节 秦腔剧本的唱词、道白和舞台提示 57

一、秦腔的唱词 57

(一)以整齐的七言、十言上下句为基本词格 57

(二)穿字穿词 58

(三)七言十言两种句式的穿插变通灵活使用 60

(四)融化古典诗词,保证雅俗共赏 61

(五)唱词的安排与运用 62

二、秦腔的道白 63

三、秦腔文学的用韵和声韵 68

四、秦腔剧本的舞台提示 69

第四节 秦腔文学的语言特色和创作方法 70

一、秦腔剧本的语言特色 70

(一)生活用语,本色当行 70

(二)融化诗词,表现力强 71

(三)字中有声,音而兼容 73

(四)以俗为美,雅俗共赏 74

二、秦腔文学的创作方法 74

(一)写实是基础 74

(二)虚拟是核心 75

(三)写意是目的 75

第五节 秦腔剧目概况和分类 76

一、秦腔剧目概况 76

二、秦腔剧目分类 78

(一)13到19世纪的传统剧目 78

(二)与时俱进的20世纪秦腔文学 81

第六节 秦腔文学精品百一抄 82

一、须生戏 82

二、旦角戏 83

三、生旦戏 83

四、净角戏 84

五、丑角戏 85

六、现代戏 85

第七节 主要作家 85

孙仁玉 85

范紫东 87

王伯明 89

高培支 89

李约祉 90

吕南仲 91

李干臣 91

马健翎 92

张棣赓 93

田益荣 93

谢迈千 94

杨克忍 94

柴景春 95

第四章 秦腔音乐 96

第一节 秦腔的唱腔音乐 96

一、秦腔板腔体的形成与历史 96

二、秦腔的六大板式 98

(一)二六板 98

(二)慢板 98

(三)带板 100

(四)二导板 101

(五)垫板 102

(六)滚板 103

三、秦腔的调式和音阶 104

第二节 秦腔的曲牌音乐 104

一、秦腔曲牌的来源 104

二、秦腔曲牌的类别与功能 105

(一)弦索曲牌 105

(二)唢呐曲牌 105

(三)叽呐曲牌 106

(四)笙管曲牌 106

(五)昆曲曲牌 106

(六)套曲 106

第三节 秦腔的打击乐 107

一、打击乐的分类 107

(一)开场锣鼓 107

(二)板头锣鼓 108

(三)动作锣鼓 110

二、打击乐的美学特色 116

(一)内在外化,内情外现 116

(二)画龙点睛,“乐以发和” 117

第四节 秦腔的文武场面 117

一、文场 117

二、武场 118

三、乐队建制 119

第五节 秦腔音乐理论家王依群 119

一、对我国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形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20

二、提出了戏曲剧种的区分关键在音乐的观点 121

三、解开了秦腔声腔及板腔化过程之谜 121

四、规范了秦腔语音 122

五、探索了戏曲音乐与民间礼俗音乐的关系 123

第六节 几位不得不提及的秦腔音乐家 123

周坛 123

荆永福、荆生彦 123

第五章 秦腔表演 125

第一节 秦腔的角色行当 125

一、生行 125

(一)须生 125

(二)小生 126

(三)武生 127

(四)娃娃生 127

二、旦行 127

(一)正旦 127

(二)小旦 128

(三)花旦 128

(四)老旦 128

(五)彩旦 128

(六)武旦 128

三、净行 128

(一)大净 129

(二)毛净 129

四、丑行 129

(一)大丑 129

(二)小丑 129

(三)老丑 129

(四)武丑 129

第二节 秦腔的唱、念、做、打 130

一、秦腔的“唱” 130

(一)音中黄钟,调入正宫 130

(二)运气丹田,字正腔圆 130

(三)唱诉结合,声情并茂 131

(四)字中有态,音而兼容 132

(五)真嗓假嗓,交相成趣 133

二、秦腔的“念” 134

(一)咬字吐词,如珠落盘 134

(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134

(三)不是韵语,却有韵味 134

三、秦腔的“做” 135

(一)手、眼、身、发、步,综合运用 135

(二)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136

(三)动作规范,源于生活 136

(四)一招一式,但求形美 137

(五)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137

四、秦腔的“打” 137

(一)打出套 138

(二)打出法 138

(三)打出情 138

(四)打出戏 139

第三节 秦腔著名艺人 139

樊云官 139

姚朱 139

申祥麟 140

魏长生 140

岳玉森 140

张南如 141

张银花 141

润润子 141

三元官 141

杨全儿 141

王宝童 141

雷大坪 141

四金儿 142

韩吉祥 142

一汪水 142

赵杰民 142

雷劳儿 142

张寿全 142

阎全德 142

袁璧辉 142

陈雨农 142

党甘亭 143

李云亭 143

刘立杰 143

孙广乾 144

姚静芳 144

二楼子 144

晋公子 144

刘丰收 144

李范 144

十八红 144

银福子 144

王观登 144

黄娃 145

恩科子 145

万成子 145

李炳南 145

王文鹏 145

刘毓中 145

田德年 147

晋福长 147

沈和中 147

马平民 148

刘箴俗 149

康正中 149

何振中 149

王天民 150

李正敏 151

苏育民 152

阎振俗 153

樊新民 154

孟遏云 154

周辅国 155

萧若兰 155

唐华 156

李富贵 156

杨三保 156

朱恬堂 156

耿忠义 156

赵福海 156

曹洪发 156

郗德育 157

陈景民 157

高希中 157

靖正恭 157

第四节 秦腔导演艺术 158

一、从剧本到舞台演出再到“百本通” 158

二、从教练到导演 159

第五节 秦腔表演艺术风格 160

一、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160

二、唱念做打,综合处理 160

三、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161

四、超越时空,云游八极 161

五、场面恢弘,动作规范 161

第六章 秦腔舞美 163

第一节 秦腔化妆 163

第二节 秦腔脸谱 165

一、秦腔脸谱设计的依据 166

二、秦腔脸谱的设计方法 166

三、秦腔脸谱的整体构图与类型 167

四、秦腔脸谱图案、纹饰的表现手法 168

五、秦腔脸谱的绘制技法 168

六、秦腔脸谱在使用中的一些惯例 169

七、秦腔的变脸艺术 169

第三节 秦腔服饰穿戴 171

一、秦腔服装的历史沿革 171

二、秦腔服饰穿戴的寓意 174

三、秦腔服饰的分类 174

(一)冠带 174

(二)胡须 175

(三)衣 175

(四)裤 176

(五)鞋、靴 176

第四节 秦腔砌末道具 176

一、秦腔砌末道具的沿革 176

二、秦腔砌末道具的种类 177

三、秦腔砌末道具的作用 177

第五节 秦腔舞台装置和灯光、效果 179

一、秦腔舞台的历史沿革 179

二、秦腔的舞台装置 184

三、秦腔的灯光和效果 187

第六节 秦腔剧装作坊和舞台美术家 189

一、作坊与工厂 189

聚庆福戏装作坊 189

泰源涌戏庄 190

芦家靴铺 190

赵履乾戏帽作坊 190

宁县太昌申明村戏帽作坊 190

光武制景公司 191

兰州光武布景公司 191

光明布景社 191

庆阳军分区艺术布景公司 191

西安市戏剧服装厂 191

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 191

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 192

宝鸡市戏曲剧院服装小组 192

眉县屈刘堡戏剧服装厂 192

刘改成影人制作作坊 192

二、舞台美术家 192

陶渠 192

朱进才 193

蔡鹤汀 193

蔡鹤洲 194

管芙英 195

第七章 秦腔技艺 196

第一节 秦腔基本功 196

一、唱、念基本功 196

二、形体功 197

第二节 秦腔基本表演程式 198

一、上、下场 198

(一)上场对子,下场诗 198

(二)上下场势 199

(三)龙套的上下场 199

二、身架 200

三、势子 201

四、使“三棰” 201

五、拉架子 202

六、抖马 202

七、搜门 203

八、拉喝场 203

九、磨棰子 204

十、二反 204

十一、推磨 205

十二、滚骗马 205

第三节 秦腔表演特技 205

一、踩跷 206

二、吹火 206

三、耍口条 207

四、甩梢子 208

五、耍翎子 208

六、耍水袖 209

七、耍帽翅 209

八、耍手帕 210

九、耍牙 210

十、耍火折子 210

十一、鞭扫灯花 210

十二、纸腰子扫灯花 211

十三、咬牙 211

十四、蹲三尻子 211

十五、打一鞭 211

十六、带彩箭 212

十七、带彩碗 212

十八、滚钉板 212

十九、吊帽盖 212

二十、大上吊 212

二十一、打皮鞭 212

二十二、打碗 213

二十三、顶灯 213

二十四、踢头盔 213

二十五、撂头盔 213

二十六、吹鱼 213

二十七、歪戴纱帽 214

二十八、刀劈头颅,脑浆崩裂 214

二十九、铡刀铡人,断头断腰 214

三十、钻刀圈、火圈 214

三十一、开膛破肚 214

三十二、夹鸡蛋簸米翻高 215

第八章 秦腔班社 216

第一节 秦腔班社的历史沿革 216

第二节 重要班社 220

周至王锦班 220

张家班 220

华庆班 220

保符班 221

江东班 221

双赛班 221

泰来班 221

玉盛班 221

金盛班 222

双翠班 222

福盛班 222

华清班 223

明盛班 223

长庆班 223

玉成班 223

西安易俗社 224

三意社 226

正俗社 227

尚友社 228

敦煌营武班、六合班 228

西秦鸿盛社 228

张掖大众秦剧团 229

永昌穆家班 229

福庆班 229

陇东平乐学社 230

甘肃省秦腔剧团 230

兰州市秦腔剧团 230

吴忠市秦腔剧团 231

青铜峡市秦腔剧团 231

中卫县秦腔剧团 231

觉民学社 231

银川剧社 231

宁夏秦腔剧院 232

银川市秦腔剧团 232

西宁市秦剧团 232

贾尔藏业余秦剧团 232

忠义班 233

大盛班 233

平凉地区秦腔剧团 233

武威地区秦腔剧团 233

临夏回族自治州秦腔剧团 233

庆阳地区秦腔剧团 233

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 233

天水市秦腔剧团 234

甘南藏族自治州秦剧团 234

关中八一剧团 234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234

宝鸡人民剧团 236

渭南地区秦腔剧团 236

咸阳市大众剧团 236

榆林地区人民剧团 236

凤翔人民剧团 236

西安五一剧团 236

咸阳市人民剧团 237

南郑县剧团 237

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 237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237

第三节 秦腔班社的管理体制 238

一、古代管理体制 238

二、辛亥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管理体制 239

(一)易俗社式的管理体制 239

(二)三意社式的管理体制 240

第九章 秦腔理论研究 241

第一节 20世纪以前的秦腔理论研究 243

第一阶段——漫评阶段 243

第二阶段——诗话阶段 246

一、有关演出的诗话 246

二、有关流播演出与艺人评赞的诗话 249

第三阶段——理论著作 254

一、17世纪的两部秦腔专论 254

(一)张鼎望及《秦腔论》 254

(二)周元鼎及《影戏考》 255

二、18世纪的秦腔专著 255

(一)《秦云撷英小谱》 255

(二)《燕兰小谱》 257

三、19世纪秦腔剧目的评论 258

(一)“独好”花部的情怀 258

(二)《农谭》为“花部”及其艺人张目 259

(三)以精当的解说体现艺术品位 259

第二节 20世纪的秦腔理论研究 260

一、秦腔剧目研究的可喜收获 261

(一)认为秦腔是高度综合的艺术 261

(二)戏曲是补助教育的最好办法 261

(三)“推其陈、出其新”的戏曲革命观 262

二、秦腔表演艺术研究逐步深入 262

(一)封至模《秦腔艺人考略》及其他 263

(二)何振中与《戏曲表演艺术探索》 265

(三)王小民、王炎的《秦腔表导演艺术》 267

三、秦腔班社、艺术家研究 267

(一)秦腔班社研究 268

(二)秦腔作家、艺人、演员的研究 268

四、剧作家研究 269

第三节 秦腔音乐理论研究 271

一、安波《秦腔音乐》 271

二、梅丝《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273

三、潘哲《秦腔音乐分析》 274

四、吕自强《秦腔音乐概论》 274

五、王正强《秦腔名家声腔选析》 275

六、其他秦腔音乐论著 275

第四节 秦腔历史的研究 276

一、20世纪初期的秦腔历史的研究与著作 276

二、王绍猷《秦腔纪闻》 277

三、焦文彬《秦腔史稿》与《长安戏曲》 278

第十章 秦腔的流播和广泛影响 280

第一节 秦腔的四种形态与三种流播途径 280

第二节 秦腔流播北方促进并推动了北方梆子声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286

第三节 秦腔流播至晋冀鲁豫及对梆子腔系的影响 288

一、秦腔流播至三晋与山西四路梆子 288

二、秦腔流播至河南与豫剧 289

第四节 秦腔流播至江南及对南方戏曲的影响 290

一、秦腔流播至苏浙皖赣及对这一带戏曲的影响 290

二、秦腔传入湖广及对汉剧、粤剧的影响 292

三、秦腔流播至川云贵藏及对南梆子的影响 293

第五节 秦腔在西北五省区的流播 295

后记 2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