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群性群育论
群性群育论

群性群育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向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8035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个体与群体之间既有存在论意义关系,又有价值论意义上的关系。
上一篇:人口环境调控下一篇:应用统计学
《群性群育论》目录
标签: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

一 现实的需要 2

二 理论的革新 13

第二节 什么是群性和群育 15

一 群、群体、群性的概念 16

二 群性与个性的关系 19

三 群性与共性的关系 25

四 群育的基本含义 26

第三节 研究思路 28

一 基本内容与思路 28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33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38

一 孔子的群育观念 38

二 孟子的群育观念 45

三 荀子的群育观念 47

四 墨子的群育观念 5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积淀 56

一 “和合之道”与“忠恕之道” 56

二 对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反思 60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66

第一节 近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67

一 严复的群育观念 67

二 梁启超的群育观念 69

第二节 现代群育的提出 75

一 群育成为教育方针 75

二 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的群育思想 81

第四章 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 87

第一节 大陆群育的发展 87

一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88

二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92

第二节 台湾地区群育的发展 97

一 台湾地区当代教育概况 97

二 台湾地区的群育实施 99

三 案例:从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看群育 103

第三节 香港地区群育的发展 104

一 香港地区的群育目标 105

二 香港地区的群育实施 107

第五章 东亚文化圈的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 113

第一节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114

一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特点 114

二 东亚集体本位观 117

三 东亚文化的精神价值 119

第二节 日本的群性观念与教育 122

一 日本人的集体本位观 122

二 日本的群育 125

第三节 新加坡的群性观念与教育 127

一 弘扬儒家“八德” 128

二 倡导《共同价值观》 132

三 鲜明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 137

第六章 群育的理论基础 143

第一节 哲学社会学关于人性的论述 144

一 个人本位主义 144

二 社会本位主义 149

三 融通整合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151

第二节 群育的心理学基础 153

一 发展心理学对人的群性发展阶段的认识 153

二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 159

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67

四 霍夫曼的移情理论 171

五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 177

第三节 哈伯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对群育的启示与影响 185

一 哈伯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 185

二 哈伯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187

三 哈伯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对群育的启示 192

第四节 杜威的教育哲学对群育的启示与影响 194

一 经验与教育 195

二 民主主义与教育 197

三 杜威教育哲学对群育的启示 198

第五节 群育与教育的“四大支柱” 200

一 “四大支柱”的提出 200

二 “四大支柱”的基本内容 202

三 “四大支柱”的核心是学会共存 204

第七章 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207

第一节 群育与德育的关系 208

一 何谓德育 208

二 群育与德育的关系 209

第二节 群育与智育的关系 211

一 何谓智育 211

二 群育与智育的关系 213

第三节 群育与体育的关系 214

一 何谓体育 214

二 群育与体育的关系 215

第四节 群育与美育的关系 220

一 何谓美育 220

二 群育与美育的关系 221

第五节 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联性 222

一 从个人培育看 222

二 从社会整体发展看 223

第八章 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 224

第一节 群育与民主的关系 225

一 民主与民主精神 225

二 民主教育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228

三 群育与民主教育精神相通 229

第二节 群育与民族的关系 230

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 230

二 群性群育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联 232

第三节 群育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235

一 国际视野与教育的国际化 235

二 群育有助于开阔国际视野 236

第九章 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 238

第一节 集体主义教育不等于群育 239

一 集体主义教育的提出 239

二 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240

三 群育与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区别 242

四 以群育补传统集体主义教育之不足 247

第二节 群育与反群育 252

一 战争与和平 253

二 竞争与合作 255

三 自爱与博爱 259

四 同质与异质 260

第十章 群育的实践过程与原则 265

第一节 群育的实践过程 265

第二节 群育实践的原则 267

一 群育的实施,应树立一视同仁的平等理念,打破亲疏远近的等级观念 267

二 群育的实施,应建立对不确定对象的群体社会的义务观念 270

三 群育的实施,应考虑人的本性,顺应人的本性,完善人的本性 272

四 群育的实施,必须借助理性的建立 276

第十一章 群育的实施途径 280

第一节 群育相关课程的科际整合 280

一 各科课程与群育的关系 281

二 寓群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282

第二节 群育取向的创新教学 284

一 群育取向的创新教学的含义 284

二 群性取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原理 285

三 群育取向创新教学的模式——合作学习的方法 288

第三节 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群性 292

一 社团活动有利于涵养人的群性 292

二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296

三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辅导原则 301

四 大学生社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02

附录:携来百侣曾游——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看群性养成 305

一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群性卓异的表现 305

二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群性卓异的原因分析 316

三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的成长对今天群育的启示 320

参考文献 3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