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惠祥著;蒋炳钊编
  • 出 版 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6710698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目录

自传 3

上篇 二十五年之秘密——主要是放弃日籍的事情 3

下篇 对国内反动派的认识问题 35

旧体诗 53

上官婉儿 53

陈圆圆 53

仿子夜歌 53

送妹从妹夫远行 53

古迹四咏 53

终南山 53

王官谷 53

木棉庵 53

铁笛亭 54

西史偶咏(五首) 54

约安达克 54

哥伦布 54

奥女皇马利亚 54

普鲁士大王腓特列 55

瑞典王查理十二 55

寄华威(二首) 55

集美舟中(二首) 55

厦门旅舍闻歌(二首) 56

戏作 56

题名人像册 56

南禅拜佛词(三首) 56

读《剑南集》 57

邯郸梦 57

慰某君梦 57

感怀 57

读杜集《月夜》有感 58

与育崧小饮 58

育崧病起幽忧,诗以慰之 58

厦门海望 58

登五老峰 58

鹭江岁暮感怀 59

荷花将开尽有感 59

苦热 59

冬日读书乐 59

花朝纪事(三首) 60

述怀 60

雨后观物兴感 60

重阳(二首) 61

槟榔屿极乐寺塔 61

随李慧觉先生游印度归赋 61

赠徐悲鸿大师 61

题李慧觉先生僧装留影 62

题翁占秋画二绝 62

陵园名菊 62

白麒麟 62

赠丘菽园先生 62

题徐悲鸿先生所赠画松 63

七绝(戟冷戈寒雨雪中) 63

题吴人俊女士纪念册(二首) 63

为槐准题悲鸿绘红毛丹(二首) 63

悼亡(十首) 64

闻最后胜利讯,喜续八年前旧作(七首) 65

送吾女安娜入军政大学(二首) 66

读黄紫霞先生《赠输血词》感赋(二首) 67

厦门解放周年喜赋(二首) 67

国庆两周年诗以志喜 68

厦门解放二周年喜咏(二十首) 68

解放后侨情竹枝词(八首) 70

觅福州故居不得志感 71

抵京后闻徐悲鸿先生噩耗,诗以志哀 72

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75

凡例 75

引言 76

上篇 番情概说 77

一 总论 77

1.名称 81

2.种属 81

3.支族 81

4.体质 81

5.人口 81

6.历史 81

7.理番事业 81

二 各族分述 81

1.太么族 87

2.萨衣设特族 87

3.蒲嫩族 87

4.朱欧族 87

5.阿眉族 87

6.派宛族 87

7.野眉族 87

三 生活状况 87

1.生业 91

2.住所 91

3.食物 91

4.衣服饰物 91

四 社会组织 91

1.番社及部落 94

2.家族 94

3.婚姻 94

4.成丁惯例 94

5.社会制裁 94

五 馘首及战争 94

1.馘首 97

2.战争 97

六 宗教 97

1.灵魂观念 100

2.祖先崇拜 100

3.多神的信仰 100

4.动物崇拜 100

5.琐物崇拜 100

七 艺术 100

1.雕刻 105

2.绘画 105

3.刺绣 105

4.塑土 105

5.装身 105

6.跳舞 105

7.音乐 105

八 语言 105

1.语系 107

2.语音 107

3.构造 107

九 智识 107

1.数目 110

2.时间 110

3.年龄 110

4.方位 110

5.度量衡 110

6.记事法 110

中篇 标本图说 110

导言 110

一 武器 111

二 衣服 119

三 货币及饰物 126

四 家具 129

五 艺术品 139

六 娱乐品 143

七 宗教及仪式品 145

八 记事绳 147

九 舟 148

十 石器时代遗物 149

下篇 游踪纪要 158

一 台湾全岛大势 158

二 台北之出发筹备 158

三 圆山贝冢石器之寻获 160

四 赴乌来社 162

五 赴南板山 163

六 赴台东 163

七 赴卑南社 164

八 赴马兰社 167

九 赴新港 167

十 赴哈喇巴宛社 168

十一 大马武窟之夜 169

十二 回台东 171

十三 赴知本社 173

十四 赴东北方番地及回台北 174

十五 赴日月潭水社 175

附录 中国古书所载台湾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 179

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 189

一 考察采集的经过 189

二 遗址概况 190

三 遗物分论 191

四 遗物总论 201

(一)新石器 201

(二)陶器 204

(三)打制石器 206

五 推论 207

(一)台湾石器时代的年代问题 208

(二)台湾石器时代的文化来源问题 209

(三)台湾石器时代的人种问题 214

(四)台湾新石器时代和中国大陆的关系 216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 219

内容提要 219

一 小引 219

二 悠久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221

三 兄弟般友好的民族关系 236

四 辛勤开发台湾的功劳 243

五 台湾人民的爱国传统 247

六 结论 250

后记 252

为什么要保存古物 255

第一章 引言 255

第一节 我国古物的丰富 255

第二节 我国古物的丧失 257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盗窃案 259

第四节 对待古物的三种态度 260

第五节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物的关心 263

第六节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古物 265

第二章 古物的意义及其分类法 267

第一节 古物的意义 267

第二节 古物的分类法 269

第三章 各种古物概说 271

第一节 古生物 271

第二节 史前遗物 272

第三节 建筑 273

第四节 绘画 275

第五节 雕塑 276

第六节 铭刻 278

第七节 图书 279

第八节 货币 280

第九节 舆服 281

第十节 器具 281

第四章 古物有什么用处 284

第一节 概说 284

第二节 证明祖国的伟大,帮助爱国主义教育 284

第三节 证明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引起爱好劳动的观念 285

第四节 证明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的正确 286

第五节 发现未有历史记载时的人类状况 287

第六节 补足文献还少的古代史 288

第七节 证实或纠正历史记载 289

第八节 供给艺术史的资料 290

第九节 供给工业史的资料 290

第十节 供给古文字学的资料 291

第十一节 供给古生物学的资料 292

第十二节 供给实物教学法的资料 292

第十三节 供给社会教育的资料 293

第五章 古物应怎样保存 294

第一节 古物为什么常在地下 294

第二节 古物怎样发现 295

第三节 基本建设与古物的发现 298

第四节 古物古迹的被破坏 299

第五节 基建工程和文物工作应如何互相配合 300

第六节 怎样勘察地下有无古物古迹 302

第七节 怎样鉴别古物古迹 304

第八节 怎样处理已发现的古物 306

第九节 怎样处理已发现的古迹 307

第十节 结束语 308

附录一 中央人民政府及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保护古迹古物的重要法令 310

附录二 保护文物快板&李忠臣 311

后记 316

考古学通论 319

第一章 绪论 319

第一节 从没有考古学的知识讲起 319

第二节 考古学的沿革和名称 321

第三节 考古学的定义 322

第四节 考古学的分科 323

第五节 考古学的效用 325

第六节 考古学家与古董学家的区别 327

第七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27

第八节 考古学的资料 329

第二章 考古学所发现的原始时代史 331

第一节 总论 331

第二节 各种古人类的出现 335

第三节 原始时代各期概况 340

第三章 史前的古迹 349

第一节 总论 349

第二节 洞穴遗址 350

第三节 岩荫 352

第四节 山坡土穴 352

第五节 竖穴遗址 353

第六节 史前平地草屋遗址 353

第七节 食余遗址或贝冢遗址 354

第八节 湖居遗址 354

第九节 沼泽住所遗址 355

第十节 史前堡垒遗址 356

第十一节 史前葬处 356

第十二节 巨石纪念物 357

第四章 有史时代古迹 360

第一节 古建的种类 360

第二节 埃及 361

第三节 两河流域 362

第四节 波斯 363

第五节 希腊 363

第六节 罗马 365

第七节 欧洲中古时代 366

第八节 印度 366

第九节 中国 369

第五章 石器 375

第一节 石器的性质 375

第二节 石器的种类 375

第三节 石器的制造法 379

第四节 石器的用途 379

第五节 石器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380

第六节 石器对于后代的影响 380

第六章 铜器 382

第一节 铜器的发明 382

第二节 铜器时代 382

第三节 铜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383

第四节 铜器的种类 384

第五节 中国的铜器 385

第七章 陶瓷器 396

第一节 陶器的发明 396

第二节 中国史前的陶器 396

第三节 以后历代的陶瓷器 398

第八章 玉器、明器、骨角器 402

第一节 玉器 402

第二节 明器 405

第三节 骨角等器 408

第九章 考察和发掘的技术 411

第一节 遗址遗物的发现 411

第二节 考察与发掘 412

第三节 发掘者及工人 413

第四节 发掘用具 414

第五节 发掘前应当做好预备工作 414

第六节 发掘方式 415

第七节 发掘时应注意的要点 416

第八节 古物的处置 417

第九节 古迹的处置 418

第十节 发掘及考察应用的特殊技术 418

第十章 古迹古物的研究 423

第一节 材料的鉴别 423

第二节 重要的研究方法 424

第三节 年代的决定 430

第四节 解释 434

编后记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