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可能世界理论
可能世界理论

可能世界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弓肇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1055420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一用就通下一篇:阅读强化测试
《可能世界理论》目录

第一章 模态逻辑 1

1.1 模态和模态命题形式 1

1.1.1 模态 1

1.1.2 模态的类型 3

1.1.3 真性模态命题形式 7

1.2 模态命题逻辑系统 9

1.2.1 极小模态命题逻辑系统K 9

1.2.2 K的扩充:模态系统T 13

1.2.3 模态逻辑系统S4 15

1.2.4 模态逻辑系统S5 16

1.2.5 模态逻辑系统B 17

1.3 模态谓词演算 19

1.3.1 含量词的模态命题形式 19

1.3.2 模态谓词演算系统QT 20

1.3.3 模态谓词演算QS5 21

1.4 时态逻辑 23

1.4.1 时态命题形式 23

1.4.2 时态逻辑系统 24

1.4.3 米突时态逻辑系统 30

1.5 道义逻辑 32

1.5.1 道义命题形式 32

1.5.2 一元道义逻辑 33

1.5.3 二元道义逻辑 39

1.6 认知逻辑 41

1.6.1 认知命题形式 42

1.6.2 知道逻辑 42

1.6.3 信念逻辑 47

1.6.4 断定逻辑 49

第二章 经典逻辑语义学 53

2.1 逻辑语义学 53

2.2 模型论语义学初步 54

2.2.1 模型论 54

2.2.2 一阶语言 55

2.2.3 解释 57

2.2.4 赋值、可满足性 59

2.2.5 真、有效和模型 61

2.3 标准语义学的选择 65

2.3.1 代入语义学 66

2.3.2 真值语义学 68

2.3.3 概率语义学 71

第三章 可能世界语义学基本理论 76

3.1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直观思想 76

3.2 可能世界语义模型 81

3.2.1 模型 81

3.2.2 关系R的逻辑性质 83

3.2.3 典范模型 86

3.3 关于框架和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88

3.3.1 框架和有效性 88

3.3.2 等价模型和等价框架 89

3.3.3 可辨别模型 91

3.3.4 生成模型和生成框架 92

3.3.5 有穷模型 98

3.3.6 关于模态系统具有有穷模型性的证明 103

3.3.7 可判定性 107

3.3.8 从属框架 108

3.4 模态语义图 110

3.4.1 归谬赋值法 110

3.4.2 模态语义图基本思想 111

3.4.3 验证T-有效性语义图 113

3.4.4 验证S4-有效性语义图 122

3.4.5 验证S5-有效性语义图 123

第四章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诸复本 125

4.1 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 125

4.1.1 克里普克的模型结构 125

4.1.2 克里普克的语义表 127

4.2 欣迪卡的模型集和分配范式 129

4.2.1 模型集和模型系统 129

4.2.2 分配范式和可能世界 132

4.3 蒙塔古的模型关系语义学 140

4.3.1 S的语言 141

4.3.2 S的模型 142

4.3.3 模型间关系 143

4.4 基于时间结构的可能世界语义学 144

4.4.1 时间的结构 144

4.4.2 时间可能世界语义学 150

4.5 条件句的可能世界语义学 153

4.5.1 条件句 153

4.5.2 简化了的斯坦纳克语义学 155

4.5.3 其他的条件句可能世界语义学 157

4.6 道义可能世界语义学 163

4.6.1 道义可能世界 164

4.6.2 一元道义逻辑语义学 165

4.6.3 二元道义逻辑语义学 172

第五章 命题态度语义学 175

5.1 命题态度及其分类 175

5.2 命题态度语义分析中的问题 178

5.3 解决问题的方案 179

5.4 涉及方案Ⅰ的一些理论问题 181

5.5 结构的意义 185

5.5.1 λ-范畴语言 186

5.5.2 间接话语和态度语句 189

5.6 欣迪卡关于命题态度的理论 192

5.7 与方案Ⅱ有关的理论 196

5.8 与方案Ⅲ有关的理论 198

第六章 对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一种选择——境况语义学 201

6.1 境况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 201

6.2 境况理论 204

6.2.1 抽象境况 204

6.2.2 事件类型 209

6.2.3 约束 213

6.3 境况语义学 218

6.3.1 论述境况和说者关联 218

6.3.2 词和词组的意义 221

6.3.3 逻辑形式和表达式的用法 223

6.3.4 单称语词的意义 224

6.4 态度 227

6.4.1 态度理论的根据 227

6.4.2 知觉态度 230

6.4.3 态度作为对境况的关系 233

6.4.4 作为境况关系看见 236

6.4.5 知道、相信和怀疑 238

第七章 对可能世界的哲学理解 241

7.1 模态实在主义 241

7.1.1 具体的实在主义 242

7.1.2 存在方式论 244

7.1.3 模态新实在主义 246

7.1.4 扩充的模态实在主义 249

7.2 可能主义 250

7.3 代用主义 252

7.4 模态工具主义和模态存在主义 255

7.5 可能世界的定义问题 257

7.6 选择和可能性 260

7.7 跨界识别问题 264

7.8 个体、事态和可能世界 268

7.8.1 个体、性质和关系 268

7.8.2 事态、事件和世界 273

7.8.3 可能世界类型 276

7.9 事物模态和本质主义 279

第八章 可能世界和思维空间 285

8.1 可能世界集合是思维空间的模型 285

8.1.1 思维空间及其特征 285

8.1.2 作为思维空间模型的可能世界集合 287

8.1.3 可能世界的操作 290

8.2 可能世界与逻辑空间 293

8.2.1 逻辑空间中的抽象客体 293

8.2.2 逻辑可能世界 295

8.3 可能世界与艺术境界 298

8.3.1 境界是形象的可能世界 298

8.3.2 心灵可能世界的再创造 301

8.4 价值场是人生理想的可能世界 303

8.4.1 价值可能世界及其类型 304

8.4.2 价值理想可能世界的构建 304

附录1:经典逻辑公理和常用定理 307

附录2:参考文献 311

附录3:人名和学术用语中英文对照 3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