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  第3卷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  第3卷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 第3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泽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10070698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册为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中册为汉至明清政治思想史研究,下册为古代政治思想史散论。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均贯穿其中。内容扎实,史料翔实可靠,观点鲜明,文字流畅。充分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驾驭材料的能力,深入细致的思考能力,厚重的史学学养功底,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功力。是近年有创新性的史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 第3卷》目录

弁言 1

第一章 王权主义: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定位 1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7

第一节 传统人文思想的表现 7

第二节 王权主义 12

第三节 使人不成其为人 17

第三章 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 2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 23

第二节 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 26

第三节 王权主义刚柔结构下的政治意识 35

第四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39

第一节 政治价值取向的普遍性 39

第二节 政治价值系统与政治化过程和政治一体化 40

第三节 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五种视角 45

第四节 政治文化的转型 48

第五节附:政治文化化与文化政治化 49

第五章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51

第一节 天人的神性合一与帝王的教主意义 51

第二节 奉天承运与帝王的合理性 53

第三节 天人秩序的统一:帝王是秩序的枢纽 55

第四节 天与道德理念的合一及其王权主义精神 61

第六章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65

第一节道、王相对二分 65

第二节 得道而得天下 73

第三节 王对道的占有 77

第四节 道的王权主义精神 84

第五节 余论 86

第七章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87

第一节 文化转型:从神化到圣化 87

第二节 圣人“知道”与圣、神相通 89

第三节圣、王合一 96

第四节王、圣同体两千年 100

第五节 结语 102

第八章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104

第一节 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 104

第二节 圣人作为文化本体的基本内涵 106

第三节 圣人崇拜与教条主义 108

第四节 圣人文化结构上的“浑沌”性质 109

第九章 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110

第一节 宇宙的本根同君主相配合与合德论 110

第二节 君主赞天地之化、成历史之变、握必然之理 112

第三节君主一人独裁论 116

第四节 道高于君、内圣外王与强化君权 119

第十章 先秦人性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122

第一节 人性问题的提出 123

第二节 人性的中心内容是探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28

第三节 人性说与人的价值问题 133

第四节 扭曲人性与专制主义 138

第十一章 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143

第一节 谏议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143

第二节 谏议理论 144

第三节 进谏态度 151

第四节 强谏多悲剧的原因 15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的整合 157

第一节“公”、“私”由人指向社会观念的拓展 157

第二节“公”、“私”的社会价值分析 159

第三节 公私关系:立公灭私 169

第四节 立公灭私与社会和政治公共理性的发展 175

第五节 立公灭私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179

第六节 立公灭私与国家和社会领域的对立 185

第七节 立公灭私与道德的绝对化 187

第十三章 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 189

第一节 关于党的普遍性 189

第二节 党与政治斗争史 193

第三节 无党论的提出 196

第四节 党禁与君主专制的发展 200

第十四章 王权至上观念与权力运动大势 205

第一节 权力一统于天子的“五独”观念 206

第二节 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家天下与武力控制 210

第三节 权力运动与向帝王集中 214

第十五章 先秦民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224

第一节 关于民在政治中地位的诸种理论 224

第二节 君主与民关系的诸种理论 228

第三节 关于民性的认识与对民的政策原则 235

第四节 结语:重民不是民主 238

第十六章 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239

第一节 关于礼的价值的诸种理论 240

第二节 关于礼之质的理论 246

第三节 关于礼之源的诸种理论 250

第四节 礼的主旨是维护君主专制 255

第十七章 礼学与等级人学 257

第一节 礼仪等级中的个人 258

第二节 礼对人际关系的制约 262

第三节“社群主义”与等级人学 265

第十八章 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270

第一节“乐”受“礼”的制约 271

第二节 乐的等级性 275

第三节 乐与等级的和谐 280

第十九章 儒家人论与王权主义 285

第一节 人的本质——伦理道德性 285

第二节“人道”原则与对个体人的压抑 289

第三节 道德理想人格与王权主义 294

第二十章 儒家的理想国与王权主义 300

第一节 理想的“有道之世” 300

第二节 道义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 306

第三节 封建专制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必然归宿 310

第二十一章 不宜从儒学中刻意追求现代意识 314

第一节 等级原则与中和精神何者为主 314

第二节 尊君与人格尊严何者为重 316

第二十二章 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 319

第一节 圣化君主的理论 319

第二节 君主一人操权任势 322

第三节 法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325

第四节 控制人民的生计 327

第五节 禁绝百家、言轨于法、以吏为师 330

第二十三章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333

第一节 顺天道 334

第二节 随时变 336

第三节 因人情 337

第四节 循事理 339

第五节 定职分 340

第六节 明开塞 341

第七节 重刑罚 342

第八节量可能 343

第二十四章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346

第一节道——政治理性原则 346

第二节 道与王的统一和矛盾 349

第三节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354

第二十五章 君主名号穹庐性的政治文化意义 360

第一节 君父: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 361

第二节 王辟:法律和秩序的化身 363

第三节 天子:君的神格和君命的神圣化 366

第四节 圣人:与道同体的文化权威 368

第五节 皇帝: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 371

第二十六章 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376

第一节 谧号尊号的历史发展 376

第二节 帝王谥号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379

第三节 从唐代尊号析君尊臣卑意识 382

第二十七章 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 387

第一节“官僚”的主奴综合性格 387

第二节 主奴综合意识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 392

第三节 主奴意识的泛化 395

第四节 圣人:理想化的亦主亦奴人格 397

第二十八章 臣民卑贱论 401

第一节 臣民卑贱的定位与工具论 401

第二节 忠孝规范与臣民绝对义务观念 407

第三节 臣民的罪错意识 411

第二十九章 臣民的罪感意识刍议 416

第一节 臣下“自愚”、“自罪”与“请死” 417

第二节 恩赐与负罪 420

第三节 忠孝与顺从 422

第四节 诛心与恐惧感 422

第五节“唯上”与“风派” 423

第三十章 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 425

第一节 王权对“学”的支配与控制 426

第二节 士大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体 42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政治性与学理的非一贯性 432

第三十一章 论处在政治与思想文化复杂关系中的士人 434

第一节 两个不同的运动规律 434

第二节 两个规律交错中的知识分子与独立之士悲剧的必然性 436

第三节 政治要为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让路和提供保障 443

第四节 兼论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445

第三十二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与王政 449

第一节“天地之性人为贵” 449

第二节“人为贵”与“王为大” 452

第三节 民为王政之本 457

第三十三章 清官问题评议 459

第一节 清官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概念 460

第二节 清官产生的土壤与清官思想的封建主义的本质 462

第三节 宣传清官思想有消极作用 467

第三十四章 先秦诸子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认识 470

第一节 关于政治指导原则的认识 471

第二节 关于政治基本路线的认识 483

第三节 关于统治者安危条件的认识 490

第四了 关于理想国的理论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问题 494

第五节 结语:为统治者提供了指导思想 499

后记 5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