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油气勘探  第2卷  西部油气区
中国油气勘探  第2卷  西部油气区

中国油气勘探 第2卷 西部油气区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中建,龚再升主编
  •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212750X
  • 页数:48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油气勘探 第2卷 西部油气区》目录

第七章 鄂尔多斯油气区 195

第一节 石油地质特点 196

一、罕见的黄土塬地貌景观 196

二、油气地质特征 196

第二节 油气勘探历程 206

一、早期石油勘探(1907~1949年) 206

二、区域地质勘探(1950~1969年) 208

三、8年创业(1970~1977年) 213

四、10年稳定(1978~1987年) 215

五、二次创业(1988~1997年) 217

第三节 勘探实例分析 219

一、中国陆上第一个油田——延长油田的发现和发展 219

二、再上盆地西缘压开延长组油层,发现延安组油田 221

三、盆地南部古地貌河道砂岩油田的突破——马岭油田勘探剖析 222

四、第一个亿吨级三角洲油田——安塞油田的发现 226

五、中国陆上最大的气田——长庆大气田的发现 230

六、第二个亿吨级三角洲油田——靖安油田的发现与探明 236

参考文献 240

第八章 四川油气区 241

第一节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242

一、“三分天下”的盆地基底结构 242

二、地表构造众多,油气田成群成带广泛分布 244

三、裂缝控制油气富集 245

四、多套含油气层系,气多油少 245

第二节 油气勘探历程 246

一、盆地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阶段 246

二、找油为主,初探受挫(1953~1955年) 248

三、川中找油、川南找气的第一次会战(1956~1960年) 249

四、“开气找油”的第二次会战(1961~1972年) 250

五、川气出川资源不足,勘探重点向川东转移(1973~1987年) 252

六、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川东石炭系(1988~1997年) 252

第三节 实例分析 254

一、川中大安寨油藏勘探的曲折认识过程 254

二、川东南二叠、三叠系气藏的勘探与布井方法剖析 260

三、中国第一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威远气田的发现 265

四、川西平落坝气田的勘探经验 267

五、川东高陡构造带石炭系大气田的重大突破 268

第四节 经验与教训 272

一、选好勘探突破口 273

二、搞好新区前期钻探研究工作 273

三、具备基本成油气条件的地区要坚持勘探 274

四、有目的层但不唯目的层 274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油气勘探向前发展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九章 河西走廊油气区 277

第一节 油气地质特征 279

一、位于几个大地构造交汇区 279

二、主要发育三套烃源岩 279

三、走廊坳陷带的构造单元划分 279

四、阿拉善边缘断陷带构造特征 280

第二节 酒西盆地勘探历程及典型实例 281

一、老君庙油田的发现与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建设 281

二、鸭儿峡油田的发现是外甩勘探成功的先例 282

三、中国第一个基岩油气藏的发现 285

四、北部单斜带发现了白杨河油田 285

第三节 对酒东盆地油气勘探的思考 289

一、酒东盆地的勘探思路和结果 291

二、勘探有利地区分析 294

第四节 四上三下潮水盆地久攻不克 294

一、潮水盆地是建国后最早的勘探地区之一 294

二、武腾会战成效甚微 297

三、对潮水盆地油气勘探的思考 299

第五节 勘探经验和体会 301

一、新区油气勘探需从区域勘探入手 301

二、要有预计目的层,但应重视新含油层系的发现 302

三、应重视勘探程序,但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302

四、在认识共性的同时应重视每个盆地的特殊性 302

五、对断陷盆地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的思考 303

参考文献 303

第十章 准噶尔油气区 304

第一节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 305

一、双层结构的盆地基底 305

二、盆地发育的三个阶段 308

三、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 312

第二节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 314

一、初期阶段的历史背景(1949年以前) 314

二、建国后的历史性突破(1950~1960年) 315

三、油田调整和勘探基本停滞时期(1961~1977年) 317

四、第二次大发展时期(1978~1989年) 318

五、再创辉煌时期(1990~1997年) 321

第三节 典型实例剖析 322

一、独山子油田的历史作用和导向 322

二、关于走向“地台”发现克拉玛依油田过程中的争论 325

三、开发初期克拉玛依油田动态形势恶化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327

四、克-乌断裂带的含油一体化与逆掩推覆理论 327

五、火烧山油田的喜与忧 332

六、峰回路转看三台 336

七、乌伦古坳陷勘探的教训 338

八、彩南油田的发现——盆地腹部勘探的“实战演习” 341

九、区域勘探终结硕果,陆梁南坡油田成群 343

十、老树新花话小拐 354

十一、呼图壁气田的发现与盆地南缘的再认识、再评价 355

第四节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基本经验 357

一、既要充分利用外援,又要坚持独立自主 357

二、确保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因地制宜地快速拿下大油田 358

三、点面结合,坚持区域勘探,从克拉玛依走出去进行第二次创业 358

四、依靠高科技,再创新辉煌 359

五、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360

六、坚持实事求是,提倡具体分析,力戒片面概括,防止负面效应 360

参考文献 361

第十一章 塔里木油气区 362

第一节 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364

一、陆壳基底上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364

二、6个区域不整合面,三大构造层和“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 365

三、海、陆相两大套主力烃源层 370

四、两大类储集层,五套区域性盖层 372

五、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多个含油气系统 374

六、油气藏在纵向上沿区域不整合面、在横向上沿断裂带分布 374

第二节 勘探历程 375

一、突破山前,初闯地台(1952~1963年) 375

二、回师塔西南,发现柯克亚油气田(1964~1982年) 376

三、准备全盆地展开,突破塔北(1983~1989年3月) 377

四、全盆地大规模勘探阶段(1989年4月~1998年) 378

第三节 勘探实例分析 379

一、精细的地质工作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 379

二、柯克亚油气田的发现与“马蹄形战役”的失利 381

三、预探石炭—二叠系“可疑礁”,发现并探明轮南中生界亿吨级油气田群 384

四、整体解剖轮南大型潜山收效甚微 390

五、东河塘油田的发现和追索东河砂岩的失利 394

六、塔中勘探的“两个转移”发现了沙漠腹地塔中4号石炭系高产油田 400

七、果断决策,一举拿下塔北最大的牙哈油气田 406

八、两年勘探低潮的出现与1997年的两大突破 414

第四节 经验教训 424

一、坚持勘探,打进攻仗 424

二、不断更新思路,克服保守思想 424

三、正确处理好勘探工作中的几对矛盾、几个关系 425

四、面对塔里木遇到的世界级难题,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组织科技攻关 425

五、面对复杂对象,切忌急躁,稳扎稳打,讲求效益 425

参考文献 426

第十二章 柴达木油气区 427

第一节 油气地质特征 428

一、盆地性质与基底结构 428

二、盆地主要断裂分布 429

三、盆地演化的不均衡性和沉积中心的迁移 430

四、四套含油气层系与油气藏类型 431

五、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433

第二节 油气勘探历程 434

一、区域勘探,首战发现了油泉子油田,继而发现冷湖高产油田(1954~1959年) 434

二、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发现了浅层裂缝型高产油田和第四系高产气田(1960~1966年) 435

三、“文革”期间仍坚持勘探与发展(1967~1976年) 436

四、柴达木石油工业大发展阶段(1977~1997年) 436

第三节 典型实例分析 439

一、尕斯库勒油田的发现 439

二、中国第一个第四系高产天然气田群的发现 440

三、狮子沟深层的突破 444

四、南翼山高产裂缝型油气田的发现 445

五、冷湖四、五号油田的发现 447

第四节 勘探经验 447

一、油气勘探需根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47

二、甘、青、藏石油会战的得失 448

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应与地质认识的反复深化相结合 448

四、盆地研究与二级构造带的选择应从本盆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出发 449

五、重视特殊性油气田的勘探,采用特殊勘探方法,以达到较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449

参考文献 450

第十三章 吐哈油气区 451

第一节 油气地质特征 451

一、区域地质概况 451

二、油气地质特点 454

第二节 盆地勘探历程 456

一、1954~1964年早期勘探阶段,发现了七克台和胜金口两个小油田 457

二、1983~1995年盆地勘探取得突破阶段,战略展开的结果发现了丘陵-温吉桑油气富集带和14个侏罗系油气田 457

三、1996~1997年前侏罗系战略突破及展开阶段,发现鲁克沁三叠系稠油富集带 465

第三节 勘探实例分析 466

一、集中力量一举拿下鄯善弧形油气富集带 466

二、山前带勘探的受挫与勘探方向的向西转移 469

三、跳出台北侏罗系,实现鲁克沁三叠系稠油带的重大突破 472

第四节 勘探经验及教训 474

一、基本做法与经验 474

二、两次大上吐鲁番盆地的思考 477

三、教训 479

参考文献 4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