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栋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6660136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遵循调查—预测—评价—治理—结论建议的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系统地阐述了污染源数据、空气质量现状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地形数据等的调查、分析及评价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导则HJ2.2推荐的模式和非导则推荐模式的原理与方法,全面介绍了各分项评价的技术要点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有组织和无组织污染控制措施与方法,系统地阐述和探讨了评价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全书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对各专项评价技术、方法和综合业务进行研究和阐述,并以环评业务应用为目标,为大气环评业务提供自模式理论、技术规定、到实践应用与执行的简易可行的评价技术方法和思路,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很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目录

第1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 1

1.1.1 大气与环境空气 1

1.1.2 大气污染 1

1.1.3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2

1.1.4 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7

1.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件 10

1.2.1 大气圈垂直结构 10

1.2.2 表征大气状态的基本气象要素 11

1.2.3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16

1.2.4 复杂风场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2

1.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 40

1.3.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40

1.3.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 41

1.3.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41

1.3.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42

1.3.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 45

1.3.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术语 45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47

第2章 评价因子的筛选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49

2.1 评价因子的筛选 49

2.1.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49

2.1.2 评价因子的筛选原则和方法 51

2.1.3 评价因子筛选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 54

2.1.4 部分建设项目的特征评价因子筛选案例 69

2.2 评价标准的确定 78

2.2.1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的种类 78

2.2.2 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 79

2.2.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环评中的执行 80

2.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环评中的执行 86

2.2.5 评价标准执行时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 87

本章小结 93

参考文献 93

第3章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95

3.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95

3.1.1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必备条件 95

3.1.2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95

3.1.3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的原则性技术要点 97

3.1.4 划分方法在环评中的理解与执行 102

3.1.5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案例分析 103

3.2 评价范围的确定 107

3.2.1 建设项目的大气评价范围 107

3.2.2 区域环评的大气评价范围 108

3.3 环境空气敏感区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108

3.3.1 环境敏感区与环境空气敏感区 108

3.3.2 环境空气敏感区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区别 109

3.3.3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执行 110

本章小结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4章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12

4.1 污染源调查分析内容与要求 112

4.1.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112

4.1.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119

4.1.3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120

4.1.4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120

4.2 有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的确定方法与控制措施 126

4.2.1 常用的有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方法综述 126

4.2.2 燃料燃烧中各类污染物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28

4.2.3 生产工艺废气污染物源强的确定 139

4.2.4 有组织排放排气筒相关参数的确定 141

4.2.5 火炬污染源参数的确定 147

4.3 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的确定方法与控制措施 152

4.3.1 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评价原则 152

4.3.2 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确定常用技术方法综述 154

4.3.3 颗粒物与扬尘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58

4.3.4 有机废气与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68

4.3.5 油烟废气无组织排放源强分析与控制措施 190

4.3.6 汽车尾气排放量估算及控制措施 193

4.3.7 恶臭污染物类无组织排放量估算及控制措施 197

本章小结 207

参考文献 208

第5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2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与内容 212

5.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212

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212

5.1.3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215

5.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21

5.2.1 监测方案的制定 221

5.2.2 监测因子的确定 222

5.2.3 监测制度的规定与执行 222

5.2.4 监测点的设置 223

5.2.5 监测采样及同步气象资料的收集 229

5.2.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231

5.3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监测与评价 232

5.3.1 无组织排放监测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区别 232

5.3.2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原则 234

5.3.3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236

5.3.4 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 239

5.3.5 监测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240

本章小结 241

参考文献 241

第6章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 243

6.1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 243

6.1.1 环境影响评价与气象资料的调查 243

6.1.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245

6.1.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245

6.1.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 246

6.1.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250

6.2 常规气象资料的分析 250

6.2.1 气象观测资料的适用性分析 250

6.2.2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254

6.2.3 常规气象资料调查分析案例 257

6.3 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格点气象资料的获取 263

6.3.1 什么是中尺度 263

6.3.2 中尺度气象模式综述 264

6.3.3 MM5中尺度气象模式 265

6.3.4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式 271

6.3.5 中尺度模式格点气象资料的获取 273

本章小结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7章 地形数据的调查与应用 276

7.1 复杂地形扩散模式的最新理论与浓度预测 276

7.1.1 地形与大气流场模拟 276

7.1.2 导则推荐的AERMOD模式对地形的处理 277

7.1.3 导则推荐的CALPUFF模式对地形的处理 278

7.1.4 导则推荐的ADMS模式对地形的处理 280

7.2 地形数据调查与处理技术方法 281

7.2.1 常用的地形数据相关术语DEM、UTM、WGS84 281

7.2.2 获取数字高程数据DEM的途径和方法 285

7.2.3 进一步预测模式对地形数据的处理及导入方法 287

7.3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89

7.3.1 地形数据与复杂地形的有关规定和论述 289

7.3.2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 289

7.3.3 复杂地形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292

7.3.4 复杂地形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299

本章小结 300

参考文献 300

第8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02

8.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与技术要点 302

8.1.1 确定预测因子 302

8.1.2 确定预测范围 304

8.1.3 确定计算点 305

8.1.4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308

8.1.5 确定气象条件 309

8.1.6 确定地形数据 312

8.1.7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313

8.1.8 选择预测模式 318

8.1.9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320

8.1.10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28

8.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330

8.2.1 导则推荐的估算模式 331

8.2.2 导则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332

8.2.3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模式系统 332

8.2.4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ADMS模式系统 343

8.2.5 导则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CALPUFF模式系统 350

8.2.6 燃煤电厂烟塔合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359

8.2.7 公路汽车尾气预测模式 367

8.2.8 非导则推荐模式的验证 369

本章小结 371

参考文献 371

第9章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 374

9.1 建筑物下洗模式的发展和最新进展 374

9.1.1 以观测事实和经验判断为依据的第一阶段 374

9.1.2 对扩散参数进行修正以简单定量模拟的第二阶段 376

9.1.3 采用精确模式模拟的第三阶段 379

9.2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与案例分析 385

9.2.1 建筑物下洗有关规定和论述 385

9.2.2 建筑物下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 386

9.2.3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388

9.2.4 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93

本章小结 393

参考文献 394

第10章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396

10.1 防护距离确定总体原则与评价标准体系构成 396

10.1.1 防护距离确定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396

10.1.2 评价标准空间体系构成与防护距离 397

10.2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的技术方法 398

10.2.1 卫生防护距离的相关规定 398

10.2.2 计算公式法及其技术要点 398

10.2.3 行业标准法及其技术要点 401

10.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技术方法 405

10.3.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406

10.3.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及其技术要点 406

10.3.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对比 409

10.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和估算模式对比分析 412

10.3.5 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距离确定案例分析 414

10.3.6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15

10.4 距离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与执行 417

10.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与缓冲距离 417

10.4.2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防护距离 417

10.4.3 爆破安全允许距离 419

10.4.4 项目选址或选线与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 420

本章小结 424

参考文献 425

第11章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427

11.1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427

11.1.1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原则 427

11.1.2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 429

11.2 大气污染物的控制途径和治理措施 430

11.2.1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430

11.2.2 二氧化硫的控制途径与治理措施 433

11.2.3 氮氧化物的控制途径和治理措施 439

11.2.4 常用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 443

11.2.5 常用的恶臭污染物脱臭方法 445

11.2.6 常用的含卤化物废气处理方法 447

11.2.7 重金属废气的治理措施 448

11.2.8 沥青烟的净化方法 448

11.2.9 二噁英的控制途经和治理措施 449

本章小结 450

参考文献 450

第12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452

12.1 项目选址与总图布置合理性 452

12.1.1 项目选址论证与环境影响评价 452

12.1.2 总图布置合理性论证与环境影响评价 459

12.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461

12.2.1 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61

12.2.2 污染源的不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62

12.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463

12.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结论 463

12.3.2 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464

12.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或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 465

12.4.1 不同防护距离的设置区别 465

12.4.2 防护距离范围图的绘制 466

12.5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 466

12.5.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466

12.5.2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要求 467

12.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468

12.6.1 大气环境影响的可行结论 469

12.6.2 大气环境影响的不可行结论 469

12.6.3 附带条件的大气环境影响可行结论 469

12.6.4 大气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470

本章小结 470

参考文献 470

附录A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摘录 472

附录B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习题(附答案) 4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