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世骏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8600305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时代之思·中国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从“中国视野中的西方思潮”、“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思想”、“中西对话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和精当地剖析了现代性问题,是作者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心得。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目录

第一编 中国视野中的西方思潮 1

第一章 “新”与“后”的时代——1968年以后的欧洲思潮 1

一 “1968年” 4

二 “新社会运动” 9

三 “新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 16

四 “新右派”和“新保守主义” 26

五 “后现代主义” 37

六 “乌托邦的终结?” 42

第二章 超越传统的选项——1989年以后的欧洲思潮 52

一 第三种政治?——难分“左”“右”的“认同政治” 53

二 第三条道路?——欧洲大陆的“资”、“社”之争 71

三 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 84

四 “历史的终结?”——关于乌托邦的新争论 105

第三章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 121

一 引言:社会主义“过去意味着什么”? 122

二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125

三 社会主义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134

四 社会主义和法治的关系 144

五 社会主义和(新)社会运动的关系 159

六 余论:社会主义——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169

第四章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173

一 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念 174

二 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念的思想史背景 180

三 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相关性 183

第二编 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思想 191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体”“用”范畴 191

一 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及其在现代的衍化 192

二 “由用以得体”、“器变道亦变”:对现代化过程的两种诠释 206

三 探索价值与工具之间内在关系的种种尝试 211

第六章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民主”观念 227

一 民主的多重向度及其统一基础 228

二 民主的制度形式和法律保障 237

三 理性主义和商议性民主的观念 244

四 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本土基础 250

五 民主和社会主义 257

六 结束语 263

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中的道德理想和成人之道 265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 266

二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 274

三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284

四 在群众实践中锻炼和修养的成人之道 291

第八章 社会世俗化条件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300

一 “精神生活”概念的丰富内涵 301

二 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特点 314

三 世俗化社会中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条件 324

第三编 中西对话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343

第九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与“外围” 343

一 把理论区分为“内核”和“外围”的必要性 343

二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回答 345

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二:对现实和理想关系问题的回答 346

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 347

五 否定“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逻辑矛盾 349

六 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放宽和调整“外围” 351

七 对“内核”与“外围”之间关系要作辩证和具体的理解 352

第十章 “理论”的“实践”意义 355

一 “理论工作”的实践意义 356

二 “理论态度”的实践意义 365

第十一章 合理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374

一 现代化过程中理想和现实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74

二 把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立场运用于理想和现实关系问题 377

三 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尊重逻辑又要尊重辩证法 381

第十二章 和谐文化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 387

一 和谐文化与传统智慧 388

二 传统智慧需要作现代诠释 390

三 和谐文化的现代语境——以铁凝的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为例 392

四 构建具有现代精神的和谐文化 395

第十三章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401

一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 401

二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制 404

三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当代意义 407

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 414

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一脉相承 414

二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世界意义 416

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世界意义 417

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世界意义 418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有的精神境界和理论视野 419

后记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