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先农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20075742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作为教材,书稿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过中共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逐渐“中国化”,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在何种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目录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1

1.1近现代中国人开始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 1

1.1.1 20世纪初的中国渴求革命的火种 1

1.1.2马克思主义的特有魅力吸引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目光 3

1.2中国人最早知道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4

1.2.1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5

1.2.2中国人初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 5

1.2.3中国早期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8

1.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介绍 9

1.3.1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 9

1.3.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0

1.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的碰撞及胜利 13

1.4.1同盟会与保皇党的争论的影响 13

1.4.2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4

1.4.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战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15

1.4.4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及其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 17

1.5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基础 19

1.5.1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哲学基础 19

1.5.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 20

1.5.3唯物史观作为党的哲学基础是早期共产党人探求的结果 21

第2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 23

2.1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基本条件 23

2.1.1辛亥革命的启迪 24

2.1.2从“民主”与“科学”到研究与宣传社会主义 25

2.1.3五四运动使得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 27

2.1.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重要意义 28

2.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面临的任务 30

2.2.1积极开展工农革命斗争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31

2.2.2大革命的兴起和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32

2.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 36

2.3.1李大钊的贡献 36

2.3.2陈独秀的贡献 37

2.3.3瞿秋白、李达、蔡和森等人的贡献 38

2.3.4早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42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 45

3.1在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奋起 45

3.1.1中共五大未能在危急关头承担起挽救革命的责任 45

3.1.2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方针 46

3.1.3中共六大对革命运动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8

3.1.4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48

3.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49

3.2.1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思想由理论到实践 50

3.2.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52

3.3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55

3.3.1中共第一次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遵义会议 55

3.3.2瓦窑堡会议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56

3.3.3毛泽东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的理论总结 58

3.3.4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9

3.3.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 61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64

4.1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 64

4.1.1伟大的革命实践逐步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65

4.1.2延安整风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66

4.2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69

4.2.1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 69

4.2.2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72

4.2.3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3

4.3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75

4.3.1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75

4.3.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79

第5章 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81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

5.1.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81

5.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83

5.1.3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84

5.2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6

5.2.1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 86

5.2.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87

5.2.3开辟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88

5.2.4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 90

5.3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92

5.3.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92

5.3.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94

5.3.3“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局性的失误 97

第6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

6.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01

6.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101

6.1.2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3

6.1.3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 105

6.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107

6.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 110

6.2.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 110

6.2.2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112

6.2.3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 114

6.3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 115

6.3.1“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116

6.3.2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 117

6.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8

6.3.4“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19

第7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122

7.1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新问题 122

7.2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126

7.2.1社会主义本质论 126

7.2.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28

7.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29

7.2.4“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30

7.2.5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31

7.2.6党的建设的理论 132

7.3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33

7.3.1南方谈话的重大意义 133

7.3.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35

第8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39

8.1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理论创新 139

8.1.1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40

8.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42

8.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147

8.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148

8.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完全一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8

8.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

8.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52

8.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3

8.3.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54

8.3.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55

8.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56

第9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58

9.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58

9.1.1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发展观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 159

9.1.2科学发展观是在回应现代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挑战的基础上形成的 160

9.2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162

9.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62

9.2.2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 165

9.3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正确道路 169

9.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169

9.3.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172

9.3.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 173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成果 178

10.1和谐思想的千年演绎 178

10.1.1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和谐社会的梦想和追求 179

10.1.2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设计和探索 181

10.1.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人类贡献了和谐社会的全新价值理想 183

10.2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185

10.2.1长期为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而英勇奋斗 186

10.2.2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的战略决策 188

10.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89

10.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 191

10.3.1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 191

10.3.2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193

10.3.3探索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成果 196

第11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8

1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8

1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的道路 201

11.2.1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须以农村为中心 201

11.2.2“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02

11.2.3“三位一体”的战略 203

1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04

11.3.1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204

11.3.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 206

11.3.3加强党的建设 207

11.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08

11.4.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及政权建设 209

11.4.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及经济建设 209

11.4.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及文化建设 210

第1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213

12.1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213

12.1.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214

12.1.2革命转变是多方面的转变 215

12.1.3处理好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和交叉 217

12.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18

12.2.1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8

12.2.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0

12.2.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基本经验及教训 223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 226

13.1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26

13.1.1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227

13.1.2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28

13.1.3社会主义社会还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32

13.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4

13.2.1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 234

13.2.2科学判断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236

13.2.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强国之路 236

1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认识 239

13.3.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239

13.3.2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241

13.3.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242

13.3.4构建和谐社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243

第14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46

14.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设想 246

14.1.1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246

14.1.2俄国实践的影响 248

14.1.3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和发展 250

14.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252

14.2.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52

14.2.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56

14.2.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257

14.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258

14.3.1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258

14.3.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62

14.3.3先富、共富分配理论 263

第1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68

15.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68

15.1.1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 269

15.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271

15.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276

1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框架 277

15.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77

15.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78

15.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82

15.3.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282

15.3.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社会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284

15.3.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288

第16章 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 290

16.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290

16.1.1对外开放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91

16.1.2对外开放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293

16.1.3利用世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生产力 294

16.2对外开放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296

16.2.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296

16.2.2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298

16.2.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301

16.3中国经济要融入经济全球化 304

16.3.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04

16.3.2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306

16.3.3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 308

第17章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312

17.1国体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312

17.1.1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理论 313

17.1.2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315

17.2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317

17.2.1民主革命时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 317

17.2.2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18

17.2.3中国不搞“三权分立” 321

17.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322

17.3.1“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22

17.3.2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和监督作用 323

17.3.3加强和改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 326

17.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7

17.4.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327

17.4.2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329

17.4.3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0

17.5“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331

17.5.1“一国两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创造 332

17.5.2“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333

17.5.3共同努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34

第18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337

18.1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337

18.1.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奏 338

18.1.2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 339

18.1.3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 342

18.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345

18.2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345

18.2.2“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346

1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349

18.3.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 350

18.3.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纲领 350

18.3.3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和谐文化 352

18.3.4中国先进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54

第19章 中国特色的军队建设理论 356

19.1军事斗争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意义 356

19.1.1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357

19.1.2军事斗争的根本任务 358

19.1.3新时期军队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358

19.1.4肩负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 359

19.2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 360

19.2.1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宗旨和任务 360

19.2.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61

19.2.3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362

19.3中国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364

19.3.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364

19.3.2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 365

19.3.3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65

19.3.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66

19.3.5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367

19.4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68

19.4.1实现建军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 369

19.4.2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69

19.5加强国防军队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370

19.5.1新的国家安全观 370

19.5.2发展军事力量的立体模式建设 372

19.5.3人民武装力量体制 373

第20章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理论 375

20.1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有一个伟大的党 375

20.1.1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376

20.1.2执政党必须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378

20.1.3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 379

20.2民主革命时期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 382

20.2.1毛泽东提出党建伟大工程的背景 382

20.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383

20.3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385

20.3.1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建工程的新使命 385

20.3.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387

20.3.3江泽民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89

20.3.4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390

20.4正确处理国际、国内的党际关系 391

第21章 中国国际外交关系理论 396

21.1对国际形势的科学估计和外交政策 396

21.1.1对外关系的根本任务 397

21.1.2世界两大阵营对立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398

21.1.3“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提出 399

21.1.4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00

21.1.5处理国际关系的“二十字方针” 401

2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 402

21.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03

21.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 403

21.2.3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新的安全观 404

21.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405

21.3.1“三个世界”理论的创立 406

21.3.2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 406

21.3.3在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408

21.3.4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 408

21.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09

21.4.1中国提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09

21.4.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基本主张 410

21.5面向21世纪建立战略伙伴的外交关系 411

21.5.1建立新型的大国伙伴关系 411

21.5.2发展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 413

21.5.3发展全方位的伙伴关系 414

21.5.4发展区域性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 415

21.5.5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新思路 415

第2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总结与理论精髓 417

2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 417

22.1.1“活的灵魂”理论的提出 418

22.1.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418

22.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内容及辩证统一 425

22.2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工作路线 427

22.2.1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428

22.2.2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430

22.2.3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 432

22.2.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 433

22.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 435

后记 4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