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树人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14038986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的“象思维”概念及其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书中对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基本领域,包括《周易》、《老子》、《庄子》,以及禅宗、古代诗歌、书道、画论等,作出极富启迪性的诠释和论述。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目录

绪论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之比较 1

上篇 “三玄”之“象思维” 3

第一章 《周易》的原创之思与“象思维” 3

一 “易道”之博大 3

(一)“易道”之“象” 4

(二)“象数”与“义理”的分野 6

(三)“太极”之“象” 8

(四)“无极”之“无” 11

二 “易道”之“观” 12

(一)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12

(二)西方思想家向“象思维”的趋近 14

(三)“原发创生”之“观” 16

(四)“观”的不同层次及其意义 18

三 卜筮之“象” 20

(一)卜筮之“象”与“物占” 20

(二)巫师头脑中的“象” 25

(三)现象学运动与“象思维” 28

四 阴阳之道 29

(一)“太极”与阴阳爻、数字 29

(二)“大一生水”与“易道” 33

(三)“转化”之为“替代” 36

五 卦爻的本真及其启迪意蕴 37

(一)“数字化生存”与“卦爻化生存” 37

(二)“阴阳”、“太极”通儒佛 39

(三)多维编码与韵体转化 40

(四)“象数”为“易道”之本 42

(五)现代研究视野的缺失 46

(六)“原发创生”概说 49

第二章 《老子》的“道”与“象思维” 52

一 “玄”为“道”之根本特征 52

(一)“玄”为“众妙之门” 53

(二)“玄牝之门” 55

(三)“玄览”与“玄德” 56

(四)“玄达”或“玄通” 60

(五)“玄同”与“玄德” 61

二 “道”与“象” 64

(一)多彩纷呈的“道”之“象” 64

(二)“道”的神秘混沌之“象” 67

三 “道”与“无” 73

(一)层次不同的“无”之“象” 74

(二)“有生于无”之“象” 78

(三)“无物之象” 82

四 “道”之守护 84

(一)“知”与“守”之“象” 84

(二)守“道”之“独泊”与“若遗” 88

(三)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价值观 91

(四)“道”为最高价值 94

五 “道”与批判 97

(一)“大道废”与“智慧出” 97

(二)回归于“道”之批判 99

(三)民生关怀之批判 103

第三章 《庄子》的境界与精神 109

一 《逍遥游》之“象思” 109

(一)此篇题解 110

(二)鲲鹏之“象” 111

(三)至人、神人、圣人之“象” 115

(四)大瓠与大树之“象” 120

二 《齐物论》之“齐” 122

(一)天籁、地籁、人籁之“象” 123

(二)人籁特色:言与辨、是与非 126

(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31

(四)尧问于舜、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 140

三 《养生主》之“生” 143

(一)“全生”与“尽年” 144

(二)庖丁解牛 145

(三)公文轩见右师与老聃之死 148

四 《人间世》所示之危难与“道” 153

(一)颜回请见卫君 153

(二)叶公子高使齐 157

(三)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160

(四)无用之用 162

五 《德充符》之“德” 165

(一)王骀 165

(二)申徒嘉 165

(三)叔山无趾与哀骀它 169

(四)无情之德 173

六 《大宗师》之“宗师” 176

(一)知天人之所为 176

(二)“真人”作为得道者 177

(三)“宗师”与“女偊” 182

(四)超越生死的“不死不生” 184

(五)“坐忘”与“命” 191

七 《应帝王》之“王” 193

(一)明王为得“道”者 194

(二)壶子、列子与季成 198

(三)“无为”之“道” 200

(四)“浑沌”之死的悲剧 201

下篇 禅慧、诗魂与书画之道 205

第一章 禅宗“识心见性”的境界与智慧 205

一 《坛经》之慧思 206

(一)两偈之不同境界 207

(二)行动体验的智慧 210

(三)“自性”与“见性”之途径 212

(四)“自度”与“自归” 215

(五)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219

(六)根器与经、佛 221

(七)梁武帝遣达摩出境与“愿往生西方” 224

(八)惠能对志诚、法达和神会的指引 227

二 禅教学之特殊智慧 233

(一)“机锋”、“公案”之慧思 234

(二)所答非所问之指向 241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243

三 “平常心是道” 247

(一)“平常心”的不平常性 248

(二)从平常到“平常心”的回归 251

(三)彻底“内圣”的“平常心” 256

四 禅慧及其现实意义 260

(一)体验与感悟 261

(二)禅之为慧根 265

(三)禅的慧思与现代 268

第二章 诗魂之“象” 276

一 “情志”之“象” 277

(一)所谓“诗言志” 277

(二)“情志”及其“筑象” 280

(三)诗中之“真” 285

(四)诗心为艺术之魂 288

二 诗魂再求索 290

(一)“情志”之“象”的本原性 291

(二)诗心及其护持 295

(三)诗与诗的欣赏 297

三 诗与诗人的历史命运 301

(一)虚灵之境的本真意义 302

(二)诗道与里尔克诗的批判性 304

四 古代诗歌的永恒魅力 309

(一)《诗经》之“思无邪” 309

(二)《离骚》之“骚” 312

(三)汉魏古诗之悟 317

第三章 书道与画境 327

一 韩玉涛对孙过庭《书谱》的发现 328

(一)《书谱》对“写意”之魂的把握 329

(二)孙过庭的历史局限性 332

(三)天才与天才论问题 334

二 张怀瓘书论的大唐风范 340

(一)张怀瓘评析“二王之妙” 340

(二)草书几于“道”而贵“风骨” 344

(三)嵇康与王献之 347

(四)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 351

三 “书画同源”之“源” 353

(一)张彦远画论的写意精神 354

(二)关于谢赫六法 357

(三)张彦远之“归乎用笔”论 360

(四)画贵“道法自然” 363

四 中国画艺术的人文追求 365

(一)从“解衣般礴”谈起 365

(二)大唐雄风 369

五 石涛在“画道”上的新觉醒 372

(一)“一画”之画道 373

(二)入“画道”之道 376

(三)“一画”之道的体现 378

(四)道通贵自我 382

本书关键术语之解说 387

主要参考文献 390

后记 3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