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锐,杨文治,李壁成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175751
- 页数:685 页
第一章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概述 1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 1
一、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前的地貌 1
二、黄土高原的红黏土堆积 7
三、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14
第二节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分区 36
一、黄土高原空间分布范围及其自然区划 36
二、黄土高原地区空间分布范围及其治理开发分区 39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县与水土保持重点区空间分布范围与分区 63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适用条件与评价 7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开发进程与历史伟绩 74
一、自然生物资源开发与采集狩猎 74
二、土地、土壤资源开发与农业起源、发展 75
三、水资源开发与农田水利发展 81
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84
第四节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开发与治理重大成就 94
一、夏大禹 94
二、贾让 100
三、王景 102
四、潘季驯 105
五、李仪祉 108
第五节 现代开发与治理的丰硕成果 112
一、土壤侵蚀机理研究 112
二、黄河水沙运行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15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略与宏观战略 117
四、流域生态与管理以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121
五、林草植被建设与飞机播种造林种草 124
六、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平梯田研究 127
七、土壤养分流失与旱地土壤培肥 129
参考文献 134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及防治对策 140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演变 140
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 141
二、破坏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43
三、黄土高原常态侵蚀强度的估算 145
四、1919年至今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 149
五、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概况 150
第二节 土壤侵蚀机理探讨 152
一、径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之一 153
二、黄土抗冲性弱是侵蚀剧烈的根本原因 157
三、坡面径流远距离输移是引起强烈土壤侵蚀的动力条件 161
四、人类破坏天然植被引起土壤侵蚀急剧发展 163
第三节 治理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164
一、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 165
二、林草措施的质量与水土保持功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166
第四节 防治对策 167
一、改造地形,强化拦蓄和入渗,防止径流远距离输移 167
二、以防治特大暴雨所造成土壤侵蚀为主要目标,提高水土保持措施标准与质量 168
三、科学配置,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提高林草措施成效 171
第五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评价 173
一、影响黄河泥沙的主要因素 173
二、减沙效益分析 175
三、减沙效益前景展望 178
参考文献 181
第三章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科学问题与对策 183
第一节 植被建设布局应遵循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84
一、全新世中期植被的分布概况 184
二、现代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86
三、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93
四、植被建设布局 211
第二节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相对可恢复性 211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11
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相对可恢复性 212
三、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环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215
第三节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26
一、植被三效益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26
二、植被三效益结合的可能性 226
三、不同植被类型的比例关系 228
第四节 坚持人工重建与保护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229
一、植被建设方式应把重建与保护和自然修复相结合 229
二、天然林和天然草原的保护与建设 229
三、自然修复的生物学优势与可行性 230
四、人工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1
第五节 坚持传统栽培树草种与乡土树草种相结合,继续引进优良外来树草种,实现树草种多样化的原则 232
一、传统栽培树草种的优缺点 232
二、采用乡土树草种的生物学优势和可行性 233
第六节 坚持以群落结构原理为指导,单作与混作相结合,以营造混交林和混合草地为主的原则 234
一、防护林(草)建设的理论基础——植物群落结构原理 234
二、混交林与纯林、混合草地与单优草地的生物学优缺点比较 235
三、营造混交林和混合草地的途径 236
四、主要的混交林和混合草地类型 236
第七节 坚持植被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标准 238
一、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问题 238
二、合理密度问题 238
三、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的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问题 242
第八节 植被建设根据人工植被演变特点和规律予以适当调控,以协调植被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249
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的一般演替规律 249
二、人工林的更替 250
三、人工灌木林的更替 253
四、人工草地的更替 257
五、改良草地的更替 260
六、土壤干化与人工植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263
第九节 建议 265
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对照表 270
参考文献 274
第四章 黄土高原干旱化与水资源 278
第一节 黄土高原干旱化的自然历史轨迹 278
一、黄土高原干旱化的气候背景 278
二、黄土高原的土壤干燥化 281
第二节 黄土高原干旱与干旱化的关联性 289
第三节 水——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 295
一、黄土高原水资源特点与资源量 295
二、黄土高原水资源配置 303
三、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的特殊重要性 305
四、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用水预估 315
五、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分区与退耕还林还草 318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21
第五节 可持续的水资源系统 325
第六节 黄土高原干旱化与水资源研究——面向生态建设的一些科学问题 327
一、研究内容 327
二、研究目标 327
参考文献 328
第五章 黄土高原的土壤与生态环境 331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再认识 331
一、先民们对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认识 331
二、土壤发生分类及对土壤资源的认识 333
三、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对土壤资源的认识 334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系统分类 334
一、黄土高原的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34
二、黄土高原土壤的主要成壤过程 361
三、黄土高原土壤主要类型 386
四、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特征 430
第三节 土壤资源面临的挑战 431
一、土壤退化严重 432
二、在国家建设转型、全球环境变化双重压力下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缩小 436
三、黄土高原土壤养分资源丰缺不均与资源养分分区 437
第四节 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展望 439
一、更新观念对土壤和土壤学的再认识树立全新的土壤学观点 439
二、保护耕地,保证土壤质量 444
参考文献 447
第六章 黄土高原的草地、草业与牧业 450
第一节 黄土高原草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450
一、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及分布 450
二、天然草地的功能 453
三、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利用现状 454
四、人工草地建设现状 455
第二节 黄土高原草地建设及草业发展途径 456
一、黄土高原草地建设的意义 456
二、草地建设方向与途径 457
三、黄土高原人工草地生产力及耗水量 460
四、黄土高原草地养分循环 463
第三节 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与潜力 464
一、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 464
二、建立现代草地畜牧业基地的途径 474
参考文献 479
第七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功能响应 481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研究历史与现状 481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与内涵 481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82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486
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91
第二节 高原的特征及其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地位 492
一、高原的特征及地理分布 492
二、国际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的经验教训 494
三、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497
四、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区域特征与土地利用评价 501
第三节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初步研究 515
一、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515
二、陕北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527
三、PRA和GIS在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536
四、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解决途径 540
第四节 依法管理和保护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48
一、土地法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548
二、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巩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成果 549
三、可供借鉴的国外依法管理土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 551
第五节 合理利用土地,建立良性循环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 551
一、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551
二、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552
三、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类型 553
四、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集成组装与建设 553
参考文献 556
第八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与“囤粮寓田”战略 560
第一节 “囤粮寓田”是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的战略选择 560
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分析 560
二、黄土高原在国家经济建设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566
三、“囤粮寓田”是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67
四、“囤粮寓田”与农业保障体系的关系及特点 568
第二节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的现状与特点 569
一、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现状 569
二、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供给特点 569
第三节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和退耕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570
一、黄土高原粮食的旱作产量潜势与可实现旱作产量的潜势 571
二、黄土高原各试区科技攻关取得的粮食产量结果与可实现产量潜势实现率 572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 573
四、退耕还林(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573
第四节 黄土高原“囤粮寓田”战略可行性与粮食生产策略 573
一、“囤粮寓田”战略可行性分析 573
二、“囤粮寓田”战略中粮食生产策略 574
第五节 实施“囤粮寓田”战略的制约因素 575
第六节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囤粮寓田战略的实施 576
一、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及农业发展方向 578
二、不同类型区的基本农田现状及农业生产与粮食保障能力 580
三、不同类型区科技攻关结果和可实现的生产水平 584
四、不同类型区粮食基本自给的基本农田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584
第七节 建议与对策 587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强化粮食保障体系建设 587
二、调整农业结构,建立适宜黄土高原的农牧业结构与食物安全模式 588
三、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效益 588
四、以覆盖和集雨补灌技术为重点,加强降水高效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589
五、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生产力 590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肥料的投入水平、加强土壤培肥工作,提高农田养分的利用率 590
七、加强科学研究与示范,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590
参考文献 591
第九章 数字黄土高原建设与应用 592
第一节 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及其背景 592
第二节 数字黄土高原的设计 593
一、“数字黄土高原”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593
二、“数字黄土高原”数据组织方式 593
三、水土保持元数据 595
四、数字黄土高原的投影设计 597
五、软硬件环境 597
六、数据处理作业程序及其标准 597
第三节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研究 598
一、研究方法 599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601
三、几点认识 601
第四节 耕地质量评价与制图 603
一、评价模型 603
二、土地资源数据库建立 603
参考文献 608
第十章 黄土高原发展前景与展望 610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610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成就与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610
二、黄土高原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条件 612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滞后及其形成原因 632
一、经济发展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632
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由 639
第三节 黄土高原的未来与分析预测 650
一、水土流失面积将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黄河水患大大减轻,建成我国西北生态屏障 650
二、以陇海一兰新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为轴线的黄土高原区域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655
三、建成我国煤炭和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矿业开发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665
四、将建成以苹果业、畜牧业、马铃薯加工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形成一大支柱产业 667
五、将黄土高原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旅游经济可望发展成为黄土高原支柱产业 674
第四节 几点建议 680
一、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坚持综合治理和长期治理,努力实现《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中、长期目标 680
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遵循植被地带性规律,把造林与种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682
三、大力推广旱作与节水农业技术,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囤粮寓田”战略,确保黄土地区粮食安全 682
四、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683
五、加速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根本转变 683
参考文献 684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