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尚勇,朱传柏主编;胡志坚,王德禄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1748535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第一节 区域的崛起与经济个性化 1

1.1 全球化与区域化 2

1.2 全球化与个性化 5

1.3 区域发展与“后福特主义” 6

1.4 中国的区域发展 8

第二节 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12

2.1 从“运费”到“知识” 12

2.2 从“雁型传递”到区域创新 15

2.3 从新古典主义到渐进经济学 18

2.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学 19

2.5 从线性创新到网络发展 20

2.6 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创新的组织形式 22

第三节 培育区域网络,激发区域创新 24

3.1 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 24

3.2 区域创新网络的生态机制 25

3.3 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 27

3.4 组织的渗透性与根植性 30

3.5 企业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33

3.6 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测度 33

第四节 区域创新: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35

4.1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关键在于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35

4.2 “小”的就是美好的:发展小范围区域经济 36

4.3 高新区与地方经济 39

4.4 走出“独一企业镇”:中国传统重工业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4.5 塑造中国世界级的“区域品牌”,参与国际竞争 44

专栏一:硅谷的魅力 2

专栏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分工 3

专栏三: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 4

专栏四:既分化又整合的全球汽车工业 6

专栏五: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 9

专栏六:寿光蔬菜Know-how,播撒诺华种子 11

专栏七:声肥光肥气肥磁肥,寿光蔬菜“口福不浅” 13

专栏八:善用知识与科技的新加坡 14

专栏九:后院战略、本地化战略和全球网络化战略 15

专栏十:后来居上的芬兰 16

专栏十一:欣欣向荣的陕西杨凌 17

专栏十二: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话说北京和上海的科技资源 20

专栏十三:新加坡借助外力发展大学 21

专栏十四:湖北大冶区域创新 23

专栏十五:中关村呼唤“网络型”企业家 25

专栏十六:新公司和新产业的衍生—“硅谷”的源头活水 26

专栏十七:湖北农科院“草莓”事件 28

专栏十八:丹麦朱特兰(Jutland)地区企业的机构学习 30

专栏十九:小小“草莓”缘何激起千层浪 31

专栏二十:威尔士经济结构五个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34

专栏二十一:中关村花开落哪家 36

专栏二十二:意大利的小范围区域经济 36

专栏二十三:色彩斑斓的浙江“块状经济” 38

专栏二十四:苏州新区外企民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9

专栏二十五:芬兰科技园成功要诀 42

专栏二十六:段永基点评硅谷、新竹和中关村 44

第二章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 47

第一节 全球化的涵义及发展趋势 48

1.1 全球化的涵义 48

1.2 全球化与国际化 51

1.3 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54

1.4 全球化的特征 59

1.5 全球化的影响 63

1.6 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 64

第二节 全球化过程呈现出经济区域化特征 68

2.1 全球化带来了分工的变化 68

2.2 全球化下的区域竞争优势 70

2.3 全球化与本土化 72

2.4 全球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73

第三节 全球化下区域经济的新含义 75

3.1 全球化下区域的含义 75

3.2 全球化下区域经济的特征 75

专栏一:全球化的基本特点 49

专栏二:两种不同的全球化现象 50

专栏三:“全球化”需要三种国际资本的活动 51

专栏四:跨国公司: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 52

专栏五:信息网络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58

专栏六: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 65

专栏七:全球化下的中国 67

专栏八:全球化下区域面临挑战 71

专栏九:本土化的含义 72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 78

第一节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 78

1.1 几种不同的创新模式 78

1.2 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 81

1.3 区域创新系统与“后福特主义”、“工业群”和“地区的兴起” 83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渐进过程 87

2.1 区域经济的特征 87

2.2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演进 88

2.3 区域创新系统与渐进经济学 94

2.4 渐进理论和区域发展 96

第三节 区域创新的系统问题 98

3.1 创新的系统方法 98

3.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 101

3.3 区域内的机构学习 103

第四节 创新的区域问题 106

4.1 区域概念内涵界定 107

4.2 按不同集体秩序分类的区域 108

第五节 形态各异的区域创新系统 111

5.1 政府管理与区域创新系统 112

5.2 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系统 123

5.3 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系统 114

5.4 本土主义的区域创新系统与商业创新 114

5.5 相互影响的区域创新系统 115

5.6 全球性的区域创新系统 116

专栏一: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的流动 79

专栏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想位置 89

专栏三:劳施(A.Losch)的“圆形市场区” 90

专栏四:渐进经济学中的企业 96

专栏五: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两个关键性系统缺陷 97

专栏六:威尔士创新区域内的“群” 99

专栏七:学习经济学与学习经济 104

专栏八:塞贝(Sabel)的“审慎的信任” 108

第四章 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空间集聚 119

第一节 传统的企业空间集聚理论 119

1.1 韦伯的区域经济理论 119

1.2 集中理论 121

1.3 集中的作用和经济性 122

1.4 企业空间集聚理论 124

1.5 知识经济的到来与企业的空间集聚 125

第二节 企业空间集聚的成因分析 127

2.1 资源禀赋是企业空间集聚的原始动力 127

2.2 市场交易关系是推动企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128

2.3 产品(技术)生命周期使得企业集聚具有明显的技术层次特征 128

2.4 高技术人才作为知识创新、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空间集聚的推动力 129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下企业空间集聚的新特点 130

3.1 企业空间集聚新的表现形式—企业群的出现 130

3.2 企业空间集聚的核心主体—高技术企业 130

3.3 企业空间集聚的不竭动力—创新 131

3.4 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区域创新网络 132

第四节 企业空间集聚对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 133

4.1 以市场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133

4.2 区域经济国际化是发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空间模式 133

4.3 培育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 134

第五章 三螺旋模式与区域创新网络 13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三螺旋模式 136

1.1 携手共进,走出困境 136

1.2 三螺旋理论 139

第二节 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区域经济的载体 145

2.1 网络成为新的创新组织形式 145

2.2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 147

2.3 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 148

第三节 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测度 152

3.1 知识的测度 152

3.2 测度知识网络 153

3.3 区域创新网络的测度 154

专栏一:大学职能的转变—由一个中心向三个中心的转变 136

专栏二:走出清华园 138

专栏三:全国以及北京市各类高等学校科技人力情况 140

专栏四:中关村地区大学和院所自办企业 141

专栏五:清华大学的校办产业 145

专栏六:北航“脉动燃烧技术”产业化 147

专栏七:高技术企业集团—六所模式 149

专栏八:中关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本土化趋势日益加强 150

第六章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府 156

第一节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宏观职能分析 156

1.1 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双重角色 156

1.2 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的作用在于进行机制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157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微观功能分析 157

2.1 政府与企业 158

2.2 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 159

2.3 政府与中介组织 160

第三节 美国政府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行为 161

3.1 科技资源投入与管理 162

3.2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 163

3.3 采取措施,促进技术创新 163

3.4 执行产业政策 164

第四节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中政府的行为 165

4.1 中关村区域创新发展过程的政府行为 166

4.2 北京市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行为 166

第七章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研究 169

第一节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框架 169

1.1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边界 169

1.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 170

第二节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参与者的行为研究 172

2.1 科研院所的行为特征 172

2.2 大学的行为特征 176

2.3 企业的行为特征 181

2.4 试验区政府的行为特征 185

第三节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参与者之间的联系 188

3.1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88

3.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联系的形成和内容 192

第四节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绩效 199

4.1 区域创新能力的预测 200

4.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200

4.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联系绩效 210

4.4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绩效的总体评价 213

第五节 中关村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 214

5.1 中关村:知识经济不是未来,而是现实存在 214

5.2 中关村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目标 215

5.3 中关村发展战略定位 216

5.4 中关村发展战略目标解析 217

5.5 中关村发展战略 219

专栏一:台湾新竹的人力资源 221

专栏二:江泽民总书记对中关村的指示 222

第八章 “硅谷”的区域创新系统 226

第一节 斯坦福大学—“硅谷”的摇篮和心脏 226

第二节 风险投资机制—“硅谷”成长的发动机 229

第三节 知识的流动—“硅谷”迅猛发展的基础 230

第四节 衍生公司的不断出现和发展—“硅谷”企业成长的重要表现 232

第五节 “硅谷”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 233

第九章 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产业 236

第一节 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236

第二节 高科技产业与发达的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产业 238

第三节 多媒体产业的地理集中 240

第四节 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发展特征 241

第十章 威尔士的区域整合系统 245

第一节 政府的适当适时管理和高效的创新政策 245

第二节 威尔士区域产业群的出现和特征 248

第三节 威尔士区域整合系统 250

第十一章 新加坡的区域创新网络 253

第一节 新加坡良好的商业基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253

第二节 跨国公司成为新加坡发展创新中的主体 255

第三节 高瞻远瞩:新加坡八大发展战略 256

第十二章 安大略的区域技术创新 258

第一节 省政府的科技政策 258

第二节 联邦政策框架 260

第三节 教育与基础设施 261

第四节 安大略省政府的创新 264

第十三章 青岛海洋产业创新网络 267

第一节 高歌猛进的青岛海洋产业 267

第二节 潜力无限的青岛海洋产业区域创新网络 269

第三节 青岛海洋产业的新发展 271

第四节 青岛海洋产业创新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72

第十四章 全球化世界中的区域管理结构 275

第一节 全球化经济中的区域轨迹 275

第二节 工业变革和技术能力 278

第三节 作为资源和限制的组织 286

第四节 知识和服务基础的工业 289

4.1 加利福尼亚 289

4.2 新加坡 290

第五节 与技术领导地位相伴而生的工业群 291

5.1 东南布拉班特 291

5.2 巴登—符腾堡 292

第六节 威尔士:在老工业和成熟工业中追赶型的常规区域 293

第七节 多斯加尼:竞争优势增强的模型 294

第八节 制度的传统与创新 295

8.1 创新的网络 296

8.2 创新和合作网络面临着制度建设和制度转型的双重挑战 297

8.3 迎接挑战—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网络 298

8.4 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 300

8.5 发展独一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 303

参考文献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