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晓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3839061
- 页数:276 页
绪论 1
第1篇 土壤分类与分布 8
第1章 土壤分类 8
1.1 土壤分类的概念 8
1.1.1 土壤分类与土壤分类学 8
1.1.2 土壤分类的最小单位——土壤个体 9
1.1.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元 10
1.1.4 土壤分类的依据 11
1.2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学派 11
1.2.1 B.B.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分类——近代土壤分类的奠基 12
1.2.2 前苏联的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和土壤历史发生学分类 13
1.2.3 西欧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16
1.2.4 美国土壤诊断分类 17
1.2.5 FAO/UNESCO世界土壤图例系统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25
1.3 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26
1.3.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26
1.3.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31
1.4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 37
第2章 土壤分布规律 43
2.1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43
2.1.1 土壤地带性的地理成因及表现形式 43
2.1.2 土壤水平地带性 45
2.1.3 土壤垂直地带性 50
2.2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56
2.2.1 土壤地域性分异与土壤分布的地域性 56
2.2.2 我国土壤中域和微域分布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61
2.2.3 研究一个地区土壤分布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63
2.3 以诊断分类为基础的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66
2.3.1 土壤规则性连续分布 67
2.3.2 土壤地域性间断分布 68
2.3.3 土壤垂直分布 68
第2篇 土壤类型 72
第3章 铁铝土 72
3.1 砖红壤 72
3.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73
3.1.2 成土过程 73
3.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73
3.1.4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74
3.1.5 合理利用 76
3.2 赤红壤 77
3.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77
3.2.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78
3.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79
3.2.4 改良利用途径 81
3.3 红壤 81
3.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81
3.3.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 82
3.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85
3.3.4 改良利用途径 86
3.4 黄壤 87
3.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87
3.4.2 成土过程 88
3.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88
3.4.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89
3.4.5 合理利用 89
第4章 淋溶土 91
4.1 黄棕壤 91
4.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91
4.1.2 成土过程 92
4.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92
4.1.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93
4.1.5 合理利用 94
4.2 黄褐土 94
4.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94
4.2.2 成土过程 95
4.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95
4.2.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 96
4.2.5 合理利用 97
4.3 棕壤 97
4.3.1 分布 97
4.3.2 成土条件 97
4.3.3 成土过程和亚类划分 98
4.3.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03
4.3.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04
4.4 暗棕壤 106
4.4.1 分布 106
4.4.2 成土条件 106
4.4.3 成土过程 107
4.4.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08
4.4.5 亚类分化 109
4.4.6 合理利用 110
4.5 白浆土 111
4.5.1 分布 111
4.5.2 成土条件 112
4.5.3 成土过程与亚类分化 112
4.5.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13
4.5.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15
4.6 棕色针叶林土 116
4.6.1 分布 116
4.6.2 成土条件 116
4.6.3 成土过程 118
4.6.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19
4.6.5 亚类划分 120
4.6.6 合理利用与改良 121
第5章 半淋溶土和钙层土 123
5.1 燥红土 123
5.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23
5.1.2 成土过程 124
5.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24
5.1.4 合理利用 125
5.2 褐土 125
5.2.1 分布 125
5.2.2 成土条件 126
5.2.3 成土过程 127
5.2.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29
5.2.5 亚类划分 131
5.2.6 合理利用及改良 133
5.3 灰褐土 134
5.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34
5.3.2 形成过程 135
5.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35
5.3.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35
5.4 灰色森林土 136
5.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36
5.4.2 成土过程 136
5.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37
5.4.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37
5.5 黑土 137
5.5.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38
5.5.2 成土过程 138
5.5.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39
5.5.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41
5.6 黑钙土 141
5.6.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41
5.6.2 成土过程 142
5.6.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42
5.6.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43
5.7 栗钙土 144
5.7.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44
5.7.2 成土过程 145
5.7.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45
5.7.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46
第6章 干旱土、漠土及高山土 148
6.1 棕钙土 148
6.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48
6.1.2 成土过程 149
6.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49
6.1.4 合理利用 150
6.2 灰钙土 150
6.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51
6.2.2 成土过程 151
6.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51
6.2.4 合理利用与改良 152
6.3 漠土 152
6.3.1 灰漠土 152
6.3.2 灰棕漠土 153
6.3.3 棕漠土 154
6.3.4 漠土的利用和改良 155
6.4 高山土 156
6.4.1 高山寒漠土 156
6.4.2 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156
6.4.3 高山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 158
第7章 初育土 161
7.1 风沙土 161
7.1.1 分布与类型 161
7.1.2 “内陆”风沙土 162
7.1.3 滨海风沙土 164
7.2 黄绵土 166
7.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66
7.2.2 成土过程 167
7.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67
7.2.4 合理利用 168
7.3 石灰(岩)土 170
7.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70
7.3.2 成土过程 170
7.3.3 剖面形态特征及基本理化性质 171
7.3.4 亚类划分 172
7.3.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74
7.4 紫色土 174
7.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74
7.4.2 成土过程 175
7.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76
7.4.4 合理利用 177
7.5 磷质石灰土 178
7.5.1 分布 178
7.5.2 成土过程 178
7.5.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79
7.5.4 利用与改良 180
7.6 粗骨土和石质土 180
7.6.1 粗骨土 180
7.6.2 石质土 181
7.6.3 粗骨土和石质土的保护利用 182
第8章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 183
8.1 潮土 183
8.1.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83
8.1.2 成土过程及影响因素 184
8.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85
8.1.4 亚类划分 187
8.1.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89
8.2 砂姜黑土 189
8.2.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89
8.2.2 成土过程及影响因素 189
8.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190
8.2.4 亚类划分 192
8.2.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93
8.3 草甸土 195
8.3.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95
8.3.2 成土过程 196
8.3.3 亚类分化 196
8.3.4 基本理化性质 197
8.3.5 合理利用与改良 198
8.4 沼泽土 198
8.4.1 分布与成土条件 198
8.4.2 成土过程 199
8.4.3 亚类分化 200
8.4.4 基本理化性质 201
8.4.5 合理利用与改良 201
第9章 盐碱土 203
9.1 盐土 204
9.1.1 土壤积盐过程及影响因素 204
9.1.2 盐土主要类型 206
9.2 碱土 212
9.2.1 成土过程(碱化过程) 212
9.2.2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 213
9.3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及木本植物的抗性 214
9.3.1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214
9.3.2 木本植物的抗性 215
9.4 盐渍土的改良与林业利用 215
9.4.1 改良原则 215
9.4.2 改良措施 216
9.4.3 盐渍土的林业利用 217
第3篇 土壤资源 220
第10章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 220
10.1 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220
10.1.1 土壤资源的数量特征 220
10.1.2 以优势土类为基础的区域土壤资源概况 222
10.2 我国土壤分区 225
10.2.1 以区域主要土壤的组合为主体的土壤地理区划 225
10.2.2 中国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225
10.2.3 以系统分类为基础的中国土壤分区 228
10.2.4 中国森林立地分区 231
10.3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的林业利用 233
10.3.1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立地区(Ⅰ1) 233
10.3.2 小兴安岭森林立地区(Ⅱ2) 233
10.3.3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森林立地区(Ⅲ1) 234
10.3.4 黄淮海平原森林立地区(Ⅲ2) 235
10.3.5 华北山地森林立地区——太行山森林立地亚区(Ⅲ3(2)、Ⅲ3(3)) 236
10.3.6 黄土高原森林立地区——黄土高原东部森林立地亚区(Ⅲ4(1)) 237
10.3.7 江淮丘陵平原森林立地区——江淮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Ⅳ1(2)) 237
10.3.8 秦巴山地丘陵森林立地区——秦岭南坡山地森林立地亚区(Ⅳ3(2)) 238
10.3.9 两湖平原森林立地区(Ⅴ4) 238
10.3.10 武夷山戴云山森林立地区——闽中低山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Ⅴ3(2)) 239
10.3.11 湘赣丘陵森林立地区——幕阜山九岭山低山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Ⅴ5(1))和湘赣丘陵盆地(红岩盆地)森林立地亚区(Ⅴ5(3)) 240
10.3.12 南岭山地森林立地区(Ⅴ6) 241
10.3.13 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森林立地区(Ⅴ7) 242
10.3.14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森林立地区——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森林立地亚区(Ⅴ9(2)) 242
10.3.15 闽粤沿海台地丘陵森林立地区(Ⅵ2) 243
10.3.16 滇中南中山峡谷森林立地区(Ⅵ6) 243
10.3.17 琼雷森林立地区——雷州半岛丘陵台地森林立地亚区(Ⅶ3(1)) 244
10.3.18 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山地森林立地区(Ⅶ4) 244
10.3.19 西双版纳山间盆地森林立地区(Ⅶ6) 245
10.3.20 东喜马拉雅山南翼河谷森林立地区(Ⅶ8) 245
第11章 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 247
11.1 土壤调查 247
11.1.1 土壤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47
11.1.2 土壤调查的内容和步骤 247
11.1.3 土壤调查技术 248
11.1.4 新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249
11.1.5 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250
11.2 土壤资源评价 250
11.2.1 土壤资源评价概述 250
11.2.2 土壤资源评价的内涵 250
11.2.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51
11.2.4 土壤资源评价方法 253
第12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资源保护 256
12.1 土壤退化 256
12.1.1 土壤退化的概念 256
12.1.2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 257
12.1.3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260
12.1.4 土壤退化过程的相对可逆性 261
12.2 森林土壤退化(变化)问题与森林土壤资源保护 262
12.2.1 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 262
12.2.2 大气酸沉降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263
12.2.3 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及其控制 265
12.2.4 采伐对森林土壤的影响及其控制 266
参考文献 269
附录 中国森林土壤分类系统 273
- 《基于地质雷达信号波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测方法研究》赵贵章 2019
- 《云计算节能与资源调度》彭俊杰主编 2019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刘尚希著 2019
- 《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 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周兢编 2015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污灌农田污染土壤修复试验研究》齐学斌,樊向阳,乔冬梅 2019
- 《海州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晁敏主编 2018
- 《中南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综合研究》涂上飙 2019
- 《烧结法处理非常规含铁资源研究》王哲著 2018
-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丛书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 天台》(中国)肖萍,丁薇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