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热带土壤学
热带土壤学

热带土壤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漆智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1172275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
《热带土壤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1

二、土壤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6

一、土壤的概念 6

二、土壤肥力 6

三、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 7

四、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及量化指标 7

第三节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8

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8

二、综合、交叉研究 8

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9

四、新技术的应用 9

第四节 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任务 9

一、土壤学的学科体系简介 9

二、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10

参考文献 10

第一篇 热带土壤基本性状 13

第一章 热带土壤成土条件 13

第一节 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 13

一、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13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3

第二节 地形地貌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14

一、对土壤水平分布的影响 14

二、对土壤垂直分布的影响 15

三、对土壤中域分布的影响 17

四、对土壤微域分布的影响 20

第三节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1

一、不同母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2

二、不同年代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2

第四节 不同植被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25

一、林地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5

二、草地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5

三、红树林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5

四、胶园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6

五、游耕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7

六、农耕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7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28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28

二、人类活动对土壤影响的两重性 28

第六节 成土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9

一、土壤年龄的概念 29

二、土壤的发育速度 29

三、土壤发育的阶段 29

第二章 热带土壤物质循环 31

第一节 土壤碳循环 31

一、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分布及贮量 32

二、土壤碳转移途径及环境作用 33

三、影响土壤有机碳蓄积的因素 38

四、热带、亚热带土壤碳固定的潜力和途径 41

第二节 土壤氮循环 44

一、地球氮分布及来源 46

二、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 48

三、土壤氮素的转化 51

四、土壤氮素的调节 55

第三节 土壤磷循环 58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 58

二、土壤磷的形态 60

三、土壤磷循环和转化 62

四、土壤磷素的调控途径及措施 65

第四节 土壤钾循环 67

一、土壤钾素概况 68

二、土壤钾的形态 69

三、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 70

四、土壤钾素的动态平衡 72

参考文献 73

第二篇 热带土壤分类 77

第三章 热带土壤发生分类 77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史 77

一、土壤分类概念与发展史 77

二、土壤分类发展史 79

三、现代土壤分类 89

第二节 热带土壤发生分类 90

一、分类原则及依据 90

二、热带土壤发生分类系统 95

第四章 热带土壤系统分类 97

第一节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97

一、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指导思想与分类命名系统 97

二、高级分类所使用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101

第三节 热带土壤系统分类 119

一、诊断层、诊断特性及诊断现象 120

二、高级分类级别的分类、命名原则、高级分类级别的土壤类型 133

参考文献 137

第三篇 热带土壤主要土纲 141

第五章 人为土 141

第一节 潜育水耕人为土 141

一、潜育水耕人为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41

二、剖面形态特征 141

三、主要理化性状 142

第二节 铁聚水耕人为土 143

一、铁聚水耕人为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43

二、剖面形态特征 143

三、主要理化性状 143

第三节 简育水耕人为土 144

一、简育水耕人为土分布及形成条件 144

二、剖面形态特征 144

三、主要理化性状 145

第六章 火山灰土 146

第一节 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147

一、湿润玻璃火山灰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47

二、剖面形态特征 147

三、主要理化性状 147

第二节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 148

一、腐殖湿润火山灰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48

二、剖面形态特征 148

三、主要理化性状 148

第七章 铁铝土 150

第一节 暗红湿润铁铝土 151

一、暗红湿润铁铝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51

二、剖面形态特征 151

三、主要理化性状 151

第二节 简育湿润铁铝土 152

一、简育湿润铁铝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52

二、剖面形态特征 153

三、主要理化性状 153

第八章 盐成土 155

第一节 潮湿正常盐成土 156

一、潮湿正常盐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56

二、剖面形态特征 156

三、主要理化性状 157

第九章 富铁土 158

第一节 简育干润富铁土 158

一、简育干润富铁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58

二、剖面形态特征 158

三、主要理化性状 159

第二节 简育常湿富铁土 160

一、简育常湿富铁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60

二、剖面形态特征 160

三、主要理化性状 160

第三节 黏化湿润富铁土 161

一、黏化湿润富铁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61

二、剖面形态特征 162

三、主要理化性状 162

第四节 简育湿润富铁土 163

一、简育湿润富铁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63

二、剖面形态特征 164

三、主要理化性状 164

第十章 淋溶土 166

第一节 酸性湿润淋溶土 167

一、酸性湿润淋溶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67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67

三、主要理化性状 167

第二节 铁质湿润淋溶土 168

一、铁质湿润淋溶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68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69

三、主要理化性状 169

第十一章 雏形土 171

第一节 淡色潮湿雏形土 171

一、淡色潮湿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1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2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2

第二节 铁质干润雏形土 173

一、铁质干润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3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3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3

第三节 铝质常湿雏形土 174

一、铝质常湿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4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4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5

第四节 钙质湿润雏形土 176

一、钙质湿润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6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6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6

第五节 紫色湿润雏形土 177

一、紫色湿润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7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7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7

第六节 铝质湿润雏形土 178

一、铝质湿润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78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78

三、主要理化性状 179

第七节 铁质湿润雏形土 180

一、铁质湿润雏形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80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80

三、主要理化性状 180

第十二章 新成土 182

第一节 潮湿沙质新成土 183

一、潮湿沙质新成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83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83

三、主要理化性状 183

第二节 干润沙质新成土 184

一、干润沙质新成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84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84

三、主要理化性状 185

第三节 潮湿冲积新成土 185

一、潮湿冲积新成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85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86

三、主要理化性状 186

第四节 湿润正常新成土 187

一、湿润正常新成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187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87

三、主要理化性状 187

第十三章 热带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 189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 189

一、风化淋溶作用强、生物物质循环旺盛 189

二、成土母质影响大、土壤性质变化大 189

三、土壤分布规律明显、而区域差异大 189

第二节 热带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90

一、森林植被砍伐严重、生态环境受破坏 190

二、土壤资源利用率低、荒山荒地面积大 190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190

四、土壤资源利用不当、经济效益不高 191

五、耕地重用轻养、土壤质量下降 191

第三节 热带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途径 191

一、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 192

二、改善橡胶林生态功能、提高橡胶产量 194

三、中低产田改良,提高粮食产量 195

四、合理开发利用、发挥热带土地资源优势 197

五、综合考虑“三个效益”建立生态大省 199

参考文献 199

第四篇 热带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203

第十四章 热带土壤资源评价 203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概述 203

一、土壤资源评价概述 203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类型 203

三、土壤评价的原则 204

四、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 205

五、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 206

六、土壤资源评价的程序 208

七、土壤资源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 210

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适宜性评价 211

一、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含义 211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项目和标准 211

三、土壤资源评价中几个常用模型的原理 214

四、土壤资源评价图的编制 215

五、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 217

第三节 土壤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217

一、美国的土壤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217

二、中国的土壤资源生产潜力体系 219

第十五章 热带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222

第一节 土壤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222

一、土壤资源利用的概念 222

二、土壤资源的基本特性 222

三、我国土壤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3

第二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方法和模式 224

一、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224

二、土壤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25

三、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 226

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7

第三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228

一、土壤资源利用系统分析 228

二、可持续土壤利用评价 229

三、可持续土壤利用评价在土壤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230

四、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 231

第十六章 热带土壤退化与保护 233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况 233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233

二、土壤退化的类型 233

三、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态势 233

四、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234

第二节 热带土壤退化的成因分析及防治 235

一、土壤侵蚀 235

二、土壤沙化 237

三、土壤盐渍化 237

四、土壤污染 239

五、土壤潜育化 240

六、土壤贫瘠化 241

七、非农业占用地 241

第三节 我国热带、亚热带土壤调控治理与保护 242

一、我国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机理研究进展 242

二、土壤退化调控体系与治理模式 243

三、土壤退化恢复重建途径 243

四、热带土壤资源的保护 245

第十七章 热带土壤污染与修复 247

第一节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248

一、土壤污染 248

二、主要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250

三、土壤净化与土壤污染防治 254

第二节 化学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动态与归趋 256

一、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56

二、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60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61

第三节 污染土壤的修复 263

一、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63

二、污染土壤的物理与化学修复 266

三、综合修复技术 271

第四节 热带污染土壤的修复 272

一、热带土壤生态环境过程的特点 273

二、热带污染土壤修复特点 273

第五节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与评价 276

一、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国内外现状 276

二、建立土壤修复标准的方法 277

三、修复标准的分类与评价标准 279

参考文献 283

第五篇 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 287

第十八章 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史 287

第一节 土壤信息系统的兴起和发展 287

一、土壤信息系统的兴起 287

二、土壤信息系统发展 287

三、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发展的情况 289

四、中国土壤信息系统发展状况 290

第二节 土壤信息系统的有关概念 291

一、信息、数据、信息系统 291

二、土壤信息、土壤数据、土壤信息系统 291

第三节 土壤信息系统构成 292

一、硬件系统 292

二、软件系统 292

三、土壤数据 293

四、系统开发管理人员及用户 293

第四节 土壤信息系统功能 293

一、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293

二、空间数据管理 294

三、空间分析 295

第五节 土壤信息系统的应用 299

一、土壤数字化制图 299

二、“精作农业”中的应用 299

三、土地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 299

四、水土流失调查与预测 300

五、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紧密结合 300

第十九章 HaiSOTER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301

第一节 SOTER计划的提出与进展 301

一、SOTER的特点 301

二、SOTER在国际上兴起 302

三、SOTER在中国的应用 302

第二节 HaiSOTER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302

一、HaiSOTER系统简介 303

二、不同比例尺和专题的HaiSOTER数据库建立 305

第三节 HaiSOTER数据库在海南岛的应用 318

一、海南岛土壤质量评价 318

二、海南热带作物适宜性的评价 322

三、基于海南HaiSOTER的侵蚀危险性评价 330

四、基于HaiSOTER的海南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340

第二十章 土壤基础数据库建库技术 344

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 344

一、地图资料的预处理 344

二、数据的分类编码 345

第二节 栅格图像的数字化 346

一、栅格图像矫正 346

二、屏幕跟踪矢量化 350

第三节 属性表的编辑、维护、连接 354

一、属性表的结构编辑、数据输入 354

二、属性表的连接 357

参考文献 3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