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立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5868853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经济学视角提示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5

第二节 有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理论和研究评述 11

一、企业区位理论 11

二、家庭区位理论 19

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1

四、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24

第三节 研究框架设计 29

一、研究思路 29

二、研究框架 34

第二章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分析框架 35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35

一、城市化 35

二、郊区 39

三、郊区化 43

第二节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及阶段 46

一、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47

二、中国城市郊区化的阶段划分 53

三、中国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62

第三节 城市郊区化的经济机理分析 68

一、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68

二、冯·杜能竞标租金模型与土地利用结构 71

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74

四、城市郊区化的形成机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均衡 78

第四节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分析 80

一、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80

二、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归纳 87

三、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架构 92

第三章 制度力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导作用分析 94

第一节 制度变化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94

一、土地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和约束分析 95

二、住房制度改革的效用分析 108

三、户籍制度演变的影响分析 113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阻碍分析 114

第二节 开发区建设与城市人口、社会、空间重构 115

一、开发区的区位类型 115

二、开发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依托城市的相应关系 117

三、开发区建设催化带动下的城市空间重构效应 120

第三节 政府对城市郊区化的作用和偏差性 125

一、城市规划与郊区功能和土地利用变化 125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企业和人口迁移 127

三、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128

四、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130

第四章 中国城市郊区化市场力的内在驱动作用 133

第一节 企业郊迁与城市空间变化 133

一、我国城市企业郊迁进程的演变 134

二、企业郊迁的影响要素 136

三、城市企业郊迁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 138

四、企业郊迁对人口郊区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142

第二节 居民收入变化与居住郊区化 148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情况与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148

二、收入变化与居住郊区化的内在关系 150

三、以上海为例的收入与人口郊区化的实证分析 153

第三节 交通工具发达与居住郊区化 157

一、交通方式的演进与城市空间格局 158

二、收入变化与轿车进入家庭的关系 161

三、以上海为例的汽车与人口郊区化实证分析 164

第五章 自然力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167

第一节 郊区土地供给对产业和人口迁移的吸力效应 167

一、城市发展对郊区土地的依赖 168

二、城市郊区化中的土地供给和应用分析:以济南市为例 170

第二节 环境偏好与郊区居住区位选择 181

一、引起我国城市居民郊区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 181

二、居住环境价值对居住郊区化的推动 184

三、郊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居住郊区化的约束 188

第六章 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90

第一节 城市郊区化空间的协调发展 190

一、城市郊区化的空间扩展形式和规律 191

二、城市郊区化空间发展结构模式选择 193

三、城市郊区化空间结构优化 196

第二节 城市郊区化的土地路径选择 199

一、郊区化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199

二、高密度集约开发模式选择 201

三、建立市场取向下的城市郊区化土地制度 203

第三节 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 206

一、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 207

二、建立经济机制的生态化模式 210

第四节 城市郊区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211

一、城市郊区化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和内涵的衔接 211

二、发挥城市郊区化对农村的渗透带动效应 215

三、防止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 217

第七章 结论 220

第一节 研究总结 220

第二节 创新总结 221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22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