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宝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09124462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构建了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重点农产品区域布局框架和发展战略。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目录

第1章 农业地域分异原理 3

一、自然地域分异原理 3

(一)纬向地带性差异 4

(二)经向地带性差异 4

(三)非地带性差异 5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6

(一)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7

(二)劳动地域分工是商品生产的结果 7

(三)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7

(四)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8

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8

(一)增长极理论 8

(二)二元空间理论 9

(三)区域梯度转移理论 9

四、小结 10

第2章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1

一、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进展 11

(一)国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1

(二)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2

(三)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的局限性 15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16

(一)比较优势基础理论 16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布局中的应用价值 20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 21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成因分析 22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表征要素 23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 24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 27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 27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 28

五、小结 35

第3章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36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 36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 36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 37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 38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38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42

三、农业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 50

(一)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50

(二)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 53

四、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55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准则 55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57

五、小结 58

第4章 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国际经验 59

一、国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实践 59

(一)美国 59

(二)法国 60

(三)日本 62

(四)印度 63

二、国外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基本经验 65

(一)应用经济与法律手段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65

(二)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秩序规范 65

(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65

(四)采取农业信贷和补贴政策 66

(五)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66

(六)设立区域协调发展资金 67

三、国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几点启示 67

(一)中国农业的强地域性特征 67

(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阶段性特征 67

(三)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68

(四)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68

第5章 我国农产品区域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73

一、水资源空间分布 73

(一)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73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75

(三)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76

二、耕地空间分布 81

(一)我国耕地地区分布 81

(二)后备耕地资源地区分布 83

(三)我国耕地变化空间分异特征 83

三、运输条件变化 85

(一)运输在农产品布局中的作用 85

(二)我国农产品运输现状 86

四、人口区际流动 87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 87

(二)人口流动对农产品布局的影响 88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与人口转移趋势 89

五、政策因素的影响 92

(一)联产承包政策 92

(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93

(三)退耕还林(草)政策 94

第6章 我国农产品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96

一、粮食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96

(一)我国粮食生产变化 96

(二)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97

二、棉花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98

(一)我国棉花生产变化 98

(二)我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99

三、油料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100

(一)我国油料生产变化 100

(二)我国油料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101

四、肉类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103

(一)我国肉类生产变化 103

(二)我国肉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104

五、奶类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105

(一)我国奶类生产变化 105

(二)我国奶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105

六、水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106

(一)我国水产生产变化 106

(二)我国水产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107

第7章 未来农产品区域供求关系研究 111

一、数据和方法 111

(一)数据来源 111

(二)分析方法 11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供求分析 112

(一)粮食供求分区 112

(二)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需求量预测 113

(三)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产量预测 114

(四)各区域粮食供求平衡能力 116

三、2010年、2020年棉花区域生产能力分析 117

(一)棉花生产分区方案 117

(二)1990——2005年棉花区域生产能力分析 117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棉花产量预测 118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供求分析 121

(一)油料供求分区 12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产量预测 121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消费量预测 123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供求平衡能力 123

五、2010年、2020年区域肉类供求分析 124

(一)肉类供求分区 124

(二)各区域肉类产量预测 124

(三)2010年、2020年区域肉类需求预测 126

(四)各区域肉类供求平衡能力 127

六、2010年、2020年奶类区域供求分析 128

(一)奶类供求分区 128

(二)2010年、2020年区域奶类产量预测 128

(三)2010年、2020年区域奶类需求量预测 129

(四)2010年、2020年奶类区域供求平衡能力 130

七、2010年、2020年水产品区域供求分析 131

(一)水产品供求分区 13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产量预测 131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消费量预测 133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供求平衡能力 133

第8章 小麦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137

一、小麦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137

(一)演变历程 137

(二)现状特征 139

二、影响小麦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140

(一)生态条件 140

(二)经济条件 140

(三)技术条件 141

(四)消费习惯 142

三、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142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142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144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146

四、小麦优势区划分 147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 147

(二)优势区划分依据 147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 147

五、优势区小麦发展战略 149

(一)华北小麦优势区 149

(二)江淮小麦优势区 151

(三)西北小麦优势区 154

(四)西南小麦优势区 156

(五)东北小麦优势区 158

六、主要战略措施 159

(一)技术方面 159

(二)投资方面 160

(三)制度方面 160

(四)管理方面 161

第9章 水稻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163

一、水稻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163

(一)演变历程 163

(二)现状特征 164

二、影响水稻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165

(一)生态条件 165

(二)经济条件 166

(三)技术条件 167

三、水稻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168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168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170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171

四、水稻优势区划分 173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17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173

五、水稻优势区发展战略 175

(一)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稻优势区 175

(二)东北地区水稻优势区 178

(三)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 180

六、主要战略措施 182

(一)技术方面 182

(二)投资方面 182

(三)制度方面 182

(四)政策方面 183

第10章 玉米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185

一、玉米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185

(一)区域布局演变历程 185

(二)现状特征 187

二、影响玉米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188

(一)生态条件 188

(二)经济条件 188

(三)技术条件 190

三、玉米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191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191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193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194

四、玉米优势区划分 196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 196

(二)优势区划分依据 196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 196

五、优势区玉米发展战略 198

(一)东北玉米优势区 198

(二)黄淮海玉米优势区 200

(三)西北玉米优势区 202

(四)西南玉米优势区 204

六、主要战略措施 206

(一)技术方面 206

(二)投资方面 207

(三)制度方面 207

第11章 大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09

一、大豆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09

(一)演变历程 209

(二)现状特征 212

二、影响大豆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12

(一)生态条件 212

(二)经济条件 213

(三)技术条件 214

三、大豆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15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215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217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218

四、大豆优势区划分 22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22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220

五、优势区大豆发展战略 221

(一)东北大豆优势区 221

(二)黄淮海大豆优势区 227

(三)江南大豆优势区 231

第12章 马铃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35

一、马铃薯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35

(一)演变历程 235

(二)现状特征 237

二、影响马铃薯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37

(一)生态条件 237

(二)经济条件 238

(三)技术条件 238

三、马铃薯优势区域划分 238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238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239

四、优势区马铃薯发展战略 240

(一)北部马铃薯优势区 240

(二)西南马铃薯优势区 241

(三)西北马铃薯优势区 242

五、主要战略措施 243

(一)增加生产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243

(二)加强应用研究,形成市场优势 243

(三)提高种薯质量,建立繁育体系 243

(四)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发展 243

(五)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 244

(六)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平台 244

第13章 油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45

一、油菜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45

(一)生产发展迅速,需求增长快、潜力大 245

(二)分布广泛,主产区相对集中 246

(三)品质改良成效显著 246

(四)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247

二、影响油菜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47

(一)气候条件 247

(二)种植制度 248

(三)消费习惯 248

(四)技术条件 248

(五)政策引导 248

三、油菜优势区划分 249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249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 249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 250

四、优势区油菜发展目标与重点 251

(一)长江流域冬油菜优势区 251

(二)青藏高原春油菜优势区 253

(三)内蒙古北部高原春油菜优势区 254

五、主要战略措施 254

(一)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速新品种的选育 254

(二)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和机械作业技术研究 255

(三)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 255

(四)强化管理和监督,推进标准化生产 255

(五)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 255

(六)加强信息系统和市场体系建设 256

(七)加强扶持,增加投入 256

第14章 花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57

一、花生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57

(一)产量高、消费量大 257

(二)生产区域广、主产区集中 258

(三)食用型花生有优势,但花生油缺乏竞争力 258

二、影响花生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58

(一)气候条件 258

(二)经济条件 259

(三)技术条件 259

三、花生优势区划分 259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259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 260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 260

四、优势区花生发展目标与重点 261

(一)黄淮海花生优势区 261

(二)辽吉丘陵平原花生优势区 263

(三)东南沿海花生优势区 264

五、主要战略措施 264

(一)建立健全花生良种良法的研究和推广体系 264

(二)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专用花生原料生产基地 265

(三)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加速产业化进程 265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灵活有序的花生流通渠道 265

(五)完善花生质量等级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265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66

第15章 甘蔗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67

一、甘蔗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67

(一)生产和消费现状 267

(二)区域布局特征 268

二、影响甘蔗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70

(一)气候条件 270

(二)经济条件 270

(三)技术条件 271

三、甘蔗优势区划分 271

(一)优势区划分基本依据 271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 272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 272

四、优势区甘蔗发展目标与重点 273

(一)桂中南蔗优势区 273

(二)滇南蔗优势区 274

(三)粤西蔗优势区 274

(四)琼中北蔗优势区 275

五、主要战略措施 276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76

(二)实施科技兴蔗,加快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速度 276

(三)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276

(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甘蔗产业链,提高蔗糖业综合利用效益 277

(五)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277

(六)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277

第16章 苹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78

一、苹果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78

(一)我国苹果区域布局的演变历程 278

(二)现状特征 279

二、影响苹果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81

(一)生态条件 281

(二)经济、技术条件 283

三、苹果优势区划分 283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 28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283

四、苹果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285

(一)战略目标 285

(二)战略重点 285

五、优势区苹果发展战略 287

(一)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 287

(二)渤海湾苹果优势区 288

(三)黄河故道苹果优势区 291

六、主要战略措施 292

(一)技术方面 292

(二)投入方面 293

(三)制度方面 293

第17章 柑橘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96

一、柑橘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296

(一)演变历程 296

(二)现状特征 297

二、影响柑橘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298

(一)生态条件 298

(二)经济条件 299

(三)技术条件 300

三、柑橘优势区划分 30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30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01

四、优势区柑橘发展战略 302

(一)川渝鄂柑橘优势区 302

(二)赣湘桂柑橘优势区 303

(三)浙闽粤柑橘优势区 304

五、主要战略措施 304

(一)技术体系推广 305

(二)投资政策保障 305

(三)完善管理制度 305

(四)关联产业配置 306

(五)基础设施建设 306

第18章 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07

一、梨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07

(一)演变历程 307

(二)现状特征 308

二、影响梨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09

(一)生态条件 309

(二)经济条件 310

(三)技术条件 311

三、梨优势区划分 311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311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11

四、优势区梨发展战略 312

(一)环渤海湾梨优势区 313

(二)长江流域梨优势区 314

(三)西南高原梨优势区 315

(四)黄河故道梨优势区 315

(五)西北梨优势区 316

五、主要战略措施 317

(一)调整产业政策,发展规模经营 317

(二)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 317

(三)制定和完善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 317

(四)实施配套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318

(五)建立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318

第19章 茶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19

一、茶叶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19

(一)我国茶叶的演变历程 319

(二)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特征 320

二、影响茶叶生产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 321

(一)生态条件 321

(二)经济条件 321

(三)技术条件 321

三、茶叶优势产区划分 322

(一)优势产区划分依据 322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22

四、区域茶叶比较优势分析 324

(一)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324

(二)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325

五、优势区茶叶发展战略 326

(一)江南茶叶优势区 326

(二)华南茶叶优势区 327

(三)西南茶叶优势区 329

(四)江北茶叶优势区 331

第20章 棉花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33

一、棉花生产发展历程与现状 333

(一)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333

(二)我国棉花生产现状特征 335

二、影响棉花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35

(一)自然条件 335

(二)经济条件 336

三、棉花优势区划分 337

(一)优势区划分指标 337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37

四、区域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338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338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339

五、优势区棉花发展战略 340

(一)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 340

(二)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 342

(三)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 344

第21章 蚕桑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47

一、蚕桑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47

(一)我国蚕桑业的演变历程 347

(二)我国蚕桑现状特征 348

二、蚕桑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49

(一)生态条件 349

(二)经济条件 350

(三)技术条件 352

三、蚕桑优势区划分 352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 352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53

四、优势区蚕桑发展战略 353

(一)华东蚕桑优势区 354

(二)华南蚕桑优势区 354

(三)西南蚕桑优势区 355

(四)豫陕蚕桑优势区 355

五、主要战略措施 356

(一)建设优质桑蚕茧基地,在桑蚕区域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优势产业群带 356

(二)壮大桑蚕龙头企业,推进桑蚕生产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 356

(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栽桑养蚕单产、质量与劳动效率 356

(四)重视桑蚕业科教投入与队伍建设,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增加技术贮备 356

(五)创新加工技术,积极拓展丝绸市场 357

第22章 生猪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58

一、生猪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58

(一)演变历程 358

(二)现状特征 360

二、影响生猪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61

(一)生态条件 361

(二)经济条件 362

(三)技术条件 362

三、生猪优势区划分 363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 36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63

四、优势区生猪发展战略 365

(一)长江中下游生猪优势区 365

(二)黄淮海生猪优势区 366

(三)东南沿海生猪优势区 367

(四)东北生猪优势区 367

五、主要战略措施 367

(一)加大投入 367

(二)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368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 368

(四)扶持和鼓励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 368

(五)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力度 368

(六)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户发展养猪生产 369

(七)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 369

第23章 肉牛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70

一、肉牛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70

(一)演变历程 370

(二)现状特征 372

二、影响肉牛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74

(一)生态条件 374

(二)饲草饲料资源 374

(三)经济条件 374

三、肉牛优势区划分 375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 375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76

四、优势区肉牛发展目标与重点 377

(一)中原肉牛优势区 377

(二)东北肉牛优势区 378

(三)南方肉牛优势区 379

(四)西部奶牛优势区 379

五、主要战略措施 380

(一)加大投入 380

(二)完善补贴政策 380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 380

(四)推进产业化进程 380

(五)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 380

(六)技术措施 380

第24章 肉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82

一、肉羊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82

(一)演变历程 382

(二)现状特征 385

二、影响肉羊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86

(一)生态条件 386

(二)饲草饲料资源 387

(三)经济条件 387

三、肉羊优势区划分 387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 387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388

四、优势区肉羊发展战略 390

(一)中原肉羊优势区 390

(二)东北肉羊优势区 391

(三)西北肉羊优势区 391

(四)西南肉羊优势区 392

五、主要战略措施 392

(一)加大投入 392

(二)完善补贴政策 392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 392

(四)推进产业化进程 393

(五)制定优惠政策 393

(六)技术措施 393

第25章 奶牛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95

一、奶牛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395

(一)演变历程 395

(二)现状特征 397

二、影响奶牛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 398

(一)奶牛品种 399

(二)饲草饲料资源 399

(三)经济条件 399

三、奶牛优势区划分 40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 40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 401

四、优势区奶牛发展战略 402

(一)京津沪奶牛优势区 402

(二)东北内蒙古奶牛优势区 403

(三)中原奶牛优势区 403

(四)西部奶牛优势区 404

(五)南方奶牛优势区 404

五、主要战略措施 404

(一)完善用地政策 404

(二)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05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鲜奶及乳品安全 405

(四)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 405

(五)对奶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4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