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弟子规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常胜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1823404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丛书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故事;千家诗故事;千字文·增广贤文;成语故事;歇后语故事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配以拼音和图画以及历史小故事,便于学生掌握。
《三字经·弟子规》目录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3

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5

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7

四、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9

五、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1

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3

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5

八、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17

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9

十、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1

十一、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23

一、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6

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28

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30

四、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32

五、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34

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36

七、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37

八、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39

九、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41

十、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43

十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45

一、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48

二、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50

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51

四、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53

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56

二、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58

三、《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60

四、《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61

五、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63

六、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65

七、《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67

八、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69

九、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71

十、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73

十一、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75

十二、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77

十三、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79

十四、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81

十五、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83

十六、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85

十七、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87

十八、经子通,读诸史孝世系,知终始 89

一、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92

二、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93

三、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95

四、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97

五、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99

六、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01

七、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103

八、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105

九、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107

十、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109

十一、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111

十二、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113

十三、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115

十四、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117

十五、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119

十六、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121

十七、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123

十八、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125

十九、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127

二十、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129

二十一、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131

二十二、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133

二十三、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135

二十四、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137

二十五、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139

二十六、读史者,孝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141

一、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144

二、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145

三、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147

四、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149

五、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151

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152

七、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154

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155

九、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57

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159

十一、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161

十二、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162

十三、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163

十四、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165

十五、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167

十六、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169

十七、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171

一、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174

二、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175

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177

四、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179

五、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181

六、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18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87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189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91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193

四、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96

五、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198

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200

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202

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亲羞 204

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206

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208

十一、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210

十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212

十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 214

十四、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16

十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218

十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20

十七、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222

十八、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224

十九、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226

二十、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228

二十一、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230

二十二、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232

二十三、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234

二十四、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236

二十五、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238

一、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40

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243

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245

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246

五、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248

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250

七、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叉 251

八、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254

九、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256

十、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257

十一、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259

十二、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260

十三、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262

十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265

十五、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267

十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269

十七、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270

十八、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 271

十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273

二十、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275

二十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277

二十二、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279

二十三、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281

二十四、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283

二十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284

二十六、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285

二十七、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287

二十八、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289

二十九、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292

三十、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293

三十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295

三十二、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298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302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305

三、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308

四、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310

五、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312

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314

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316

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318

九、扬人恶,即是恶疾人甚,祸且作 320

十、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322

十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324

十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 326

十三、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28

十四、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330

十五、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332

十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334

十七、果仁者,人多畏言不伟,色不媚 336

十八、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338

十九、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340

二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342

二十一、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344

二十二、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346

二十三、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348

二十四、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350

二十五、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352

二十六、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354

二十七、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355

二十八、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357

二十九、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359

三十、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360

三十一、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362

与人为善 4

专心致志 6

孟母三迁 8

徐氏教导欧阳通学父 10

陶母教子 12

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14

刻苦读书的贾黄中 16

程门立雪拜师 18

有孝心的薛包 20

王泰让枣 22

孝道不分远近 24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27

开天辟地 29

和睦的梁鸿和孟光 31

春夏秋冬的由来 33

女娲补天 35

舍生取义 38

民以食为天 40

六畜的产生 42

大喜过望 44

高山流水 46

愚公移山 49

与夫同德的恒少君 52

范式恪守信用 54

会断句的管家 57

锲而不舍 59

孟子及其著作《孟子》 62

子思和《中庸》 64

曾参三省吾身 66

勤奋刻苦的韩愈 68

孔子刻苦读《易》 70

《周易》的由来 72

《尚书》的重要价值 74

礼貌待人的周公与《周礼》 76

《礼记》的主要内容 78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80

孔子的著作 82

关羽和《左传》 84

诸子百家的由来 86

“五子”及其著作 88

乾隆以史为鉴 90

尧舜让位 94

大禹治水 96

“家天下”的形成 98

暴君商纣王 100

周武王伐纣 102

说客苏秦 104

战国七雄 106

秦始皇统一中国 108

西汉王朝的兴衰 110

刘秀建立东汉 112

三国鼎立的形成 114

南朝的建立 116

北魏的发展与改革 118

隋朝的统一 120

唐朝的兴盛 122

朱温建立后梁 124

五代的建立 126

宋王朝的兴衰 128

金国的崛起 130

忽必烈统一蒙古 132

元王朝的覆灭 134

明太祖朱元璋 136

崇祯帝煤山自缢 138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40

通晓古今的曹丕 142

孔子不耻下问 146

勤奋读书的宋太宗 148

削竹抄书 150

凿壁偷光 153

大器晚成 156

王献之戒骄练字 158

下功苦读的吕蒙 160

顾欢刻苦学习 164

才女蔡文姬 166

聪慧的谢道韫 168

学者刘子骏 170

桑维翰孝取进士 172

服饰也能决定你的前途 176

精忠报国的岳飞 178

发奋读书 180

郑樵教子 182

业精于勤 184

岳飞谨记母训 190

周武王后的言行 192

厉归真画虎入虎山 194

父母教导荀晏 197

汉章帝孝母 199

孙康雪地夜读 201

寒林出孝笋 203

颍孝叔对郑庄公的影响 205

穿芦衣的闵损 207

孙元觉感悟父亲 209

陆陇其孝母教育他人 211

文帝亲尝汤药 213

羊昙过西州悼谢安 215

丁兰刻木 217

孔融让梨 219

孝敬叔叔的王暮 221

从小尊长的刘宽 223

孔子教育学生学礼 225

孔子虚心请教老者 227

陆慧晓的待人之道 229

谦逊礼让的“大树将军” 231

张良尊敬老者 233

寿冲教导学生学《礼记》 235

孙叔敖正衣帽见老者 237

张衡刨根问底 241

不讲卫生的后果 244

做事要有规矩 247

张骞与他的服饰 249

陆羽牛背练字 252

子冉注重礼仪 255

张良学行姿 258

认真学琴的孔子 261

江泌月下读书 263

孟母责子不懂礼节 266

乐之学礼 268

谨慎为人的机汜 272

失言的荀寅 274

张籍劝诫韩愈改正缺点 276

艾子批评毛空 278

说到做到的谢阿明 280

能言善辩的纪晓岚 282

徐旷自学成才 286

虚心求教的孔子 288

袁子才勤学苦练 290

张辽虚心接受胡质的批评 294

岳飞冬练三九 296

吴昂牛棚读书 299

贾岛苦“推敲” 303

白居易勤学不倦 306

狄仁杰埋头读书 309

平原君重用毛遂 311

一身正气的嵇康 313

孙敬发愤读书 315

不要当众揭人家的短 317

明世宗称赞郭汝霖 319

李刚改正错误 321

熊远劝谏愍帝 323

不求回报的左宗棠 32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7

不记仇的李吉甫 329

李世民宽容大度 331

以理服人的晏婴 333

品德高尚的山涛 335

品行高尚的王彦章 337

贪吃的王二 339

酒后失礼的臣子 341

注重实践的张衡 343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345

专心读书的司马光 347

坚持读书的车胤和孙康 349

李白明白道理 351

不懂就问的戴震 353

学习要专心致志 356

有条理的杨显 358

许衡不摘路边梨 361

守约的魏文侯 3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