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信用风险相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相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相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资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02470161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信用风险度量研究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了债券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度量的建模和宪证研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人力资本下一篇:物控经理案头手册
《信用风险相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本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本书研究的背景 1

1.1.2 本书研究的意义 4

1.2 债券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文献综述 6

1.2.1 国内外对债券的信用风险度量的研究 7

1.2.2 国内外对债券市场风险度量的研究 11

1.3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第2章 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评判 18

2.1 信用风险因子与风险损失 18

2.1.1 违约概率 18

2.1.2 预期损失 24

2.1.3 非预期损失 26

2.1.4 经济资本 28

2.1.5 损失分布 28

2.2 违约相依性 38

2.2.1 产生相依性的原因 40

2.2.2 相关性和其他相依性的度量方法 40

2.2.3 违约相依性的一些经验结果 47

2.3 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及其评判 52

2.3.1 几种主要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53

2.3.2 五种信用组合风险管理模型对我国的启示 76

2.4 极值理论在信用资产组合管理中的应用 77

2.4.1 极值理论的重要应用 77

2.4.2 极值理论回顾 79

2.4.3 极值理论在信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83

第3章 信用等级转移方法比较研究 90

3.1 追踪信用等级转移的方法 91

3.2 评级的稳定性和周期性 94

3.3 信用转移研究结果的比较 96

3.4 与信用评级相关的问题 98

3.5 国外信用评级方法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99

第4章 国债收益率的广义Pareto分布拟合 103

4.1 极值理论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应用 103

4.2 统计建模 105

4.2.1 极值理论基本模型回顾 105

4.2.2 GPD模型的定义及其极限定理 107

4.2.3 风险度量 109

4.2.4 厚尾分布的诊断 111

4.2.5 门限值的初步选取 112

4.2.6 GPD模型的检验原理 113

4.3 国债收益率的极值测度研究 115

4.3.1 国债收益率的基本统计描述 115

4.3.2 国债收益率的极值分布 116

4.3.3 国债收益率的极值VaR 119

4.4 对用极值理论估计VaR的几点说明 121

第5章 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的极值风险比较研究 123

5.1 问题的提出 123

5.2 统计建模 124

5.2.1 厚尾分布的定义 124

5.2.2 利用指数回归模型计算VaR的原理 125

5.2.3 利用指数回归模型计算VaR的算法 127

5.3 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指数极值风险的测算与比较 128

5.3.1 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指数的收益率的基本统计描述 128

5.3.2 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指数的收益率的极值分布 128

5.3.3 基于指数回归模型的三种指数的收益率的VaR 130

5.4 结果比较和说明 130

第6章 基于Copula方法的国债市场相依风险度量 132

6.1 问题的提出 132

6.2 Copula与相依结构 134

6.2.1 Copula的概念及其性质 134

6.2.2 几种常用的Copula函数 137

6.2.3 其他相依性度量方法与Copula的关系 146

6.2.4 利用Copula计算累积联合概率——一个例子 148

6.3 国债组合风险度量的Copula的选取 149

6.3.1 数据分析 149

6.3.2 Copula参数估计的原理和方法 150

6.3.3 经验Copula的计算和合适的Copula的选取 152

6.4 两种国债的组合风险度量 154

第7章 完善我国债券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的策略分析 157

7.1 我国运用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技术的重要条件已逐步完备 158

7.1.1 外部条件逐步具备 158

7.1.2 金融机构内部条件正逐步成熟 158

7.2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160

7.2.1 完善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信用制度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161

7.2.2 加强金融机构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监督与服务功能 162

7.2.3 建立多层次的信用管理体系 164

7.3 构建我国企业债券信用风险的全程监控体系 166

7.3.1 前期的控制机制 167

7.3.2 中期的监控机制 174

7.3.3 后期的保障机制 179

总结与展望 183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1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