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炎秋,毛宣国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岳麓书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5209804
  • 页数:6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全新的文学原理教材,全方位地审视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全新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本质、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的创作、文学的发生发展、文学的接受。
上一篇:埃斯库罗斯悲剧下一篇:小雪花
《文学理论教程》目录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基本内容 1

二、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目的要求与方法 6

第一章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14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15

一、意识形态概说 15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7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20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22

一、形象性 22

二、情感性 25

三、虚拟性 27

第三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30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31

二、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33

三、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34

第二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7

第一节 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37

一、艺术门类的划分 37

二、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 40

第二节 语言艺术的特点 46

一、形象的间接性 46

二、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50

三、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51

第三章 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55

第一节 文学意象 55

一、文学意象的涵义和特征 55

二、意象的类型和结构方式 60

第二节 文学典型 65

一、典型理论演化的历史过程 65

二、文学典型的涵义及其特征 67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73

第三节 文学意境 77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77

二、意境的本质和特征 78

三、意境的类型 86

第四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 89

第一节 中外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89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 94

第三节 文学的认识功能 98

第四节 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 103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 10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09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题材 114

一、题材的内涵 114

二、题材的选择与题材的多样化 116

三、人物、情节和环境 118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主题 128

一、主题的内涵 128

二、主题的构成 130

三、主题的统一性和多义性 132

四、主题意蕴的客观性 134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形式 138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138

一、文学语言的涵义 138

二、文学语言的层面 141

三、文学语言的比喻和象征 149

四、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152

五、人物语言与叙述人语言 15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 158

一、结构的内涵 158

二、结构的一般原则 161

三、结构的程式与创造 165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手法 166

一、表现手法的内涵 166

二、描写 167

三、叙述 170

四、抒情和议论 173

第七章 文学体裁 176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涵义和区分 176

一、文学体裁的涵义 176

二、文学体裁的区分 177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特点 182

一、文学体裁的稳定性 182

二、文学体裁的变异性 183

三、文学体裁的相对性 185

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意义 186

一、文学体裁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 186

二、文学体裁对于鉴赏批评的意义 188

第八章 诗歌、散文、小说 190

第一节 诗歌 190

一、诗歌的涵义 190

二、诗歌的特征 191

三、诗歌的品类 201

第二节 散文 203

一、散文的涵义 203

二、散文的特征 204

三、散文的品类 208

第三节 小说 213

一、小说的涵义 213

二、小说的特征 215

三、小说的品类 223

第九章 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228

第一节 戏剧文学 228

一、戏剧文学的涵义 228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 229

三、戏剧文学的品类 235

第二节 影视文学 240

一、影视艺术的特征 241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 245

第十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 251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251

一、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 251

二、创作主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252

三、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 255

四、创作主体的艺术修养和技巧 257

第二节 文学的创作过程 259

一、艺术积累阶段 260

二、艺术构思阶段 263

三、艺术传达阶段 267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273

一、艺术思维的存在根据 275

二、艺术思维的规律和特征 276

三、文学创作中的直觉、灵感和无意识 284

第十一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 297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 297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 297

二、创作方法的原型 299

第二节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305

一、现实主义 306

二、浪漫主义 320

三、象征主义 324

第三节 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方法 331

一、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331

二、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点 33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42

一、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342

二、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48

第十二章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 352

第一节 文学的风格 352

一、文学风格的内涵 352

二、文学风格的构成因素 356

三、文学风格形成的主客体因素 363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 369

五、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372

六、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77

第二节 文学流派 379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和产生文学流派的原因 379

二、文学流派的类型 381

三、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 382

第十三章 文艺的起源 386

第一节 研究文艺起源的途径 386

一、考古学的研究途径 386

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途径 388

三、儿童心理学的途径 389

第二节 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 391

一、摹仿说 391

二、游戏说 392

三、巫术说 395

四、表现说 397

第三节 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399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399

二、原始人的其它生存活动对艺术起源的推动作用 402

三、原始人审美意识和心理能力的形成,是原始艺术发生的关键 405

第十四章 文学的发展 409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09

一、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409

二、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后的决定作用 413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418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426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426

二、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 430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434

四、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437

第三节 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439

一、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客观必然性 439

二、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具体方面 442

三、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 445

四、正确对待外民族文学 449

第十五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传播 454

第一节 文学消费、文学传播与文学生产 454

一、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考察文学活动 454

二、文学传播的意义与作用 455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 458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462

一、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 462

二、文学消费中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矛盾 464

第三节 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 468

一、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 468

二、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470

第十六章 文学鉴赏 472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意义与产生的条件 472

一、文学接受的两个层次 472

二、文学鉴赏的性质 474

三、文学鉴赏的意义 479

四、文学鉴赏产生的条件 483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过程 485

一、期待视野及其变化 485

二、文学鉴赏的三个阶段 489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 493

一、文学鉴赏的过程充满了联想与想象 493

二、文学鉴赏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496

三、文学鉴赏过程中情与理是互相渗透的 498

第四节 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500

一、文学鉴赏的差异性 500

二、文学鉴赏的一致性 502

三、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503

第十七章 文学批评 511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涵义及性质 511

一、文学批评的涵义 511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514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职能与作用 517

一、文学批评的职能 517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524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528

一、批评标准的相对性与客观性 528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 530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537

一、文学批评的原则 537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540

第五节 批评家的修养 546

一、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理论修养 546

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 548

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549

四、开放的美学观和民主平等的人格结构 550

第十八章 文学评论 552

第一节 文学评论的涵义和体裁样式 552

一、关于“文学评论”的种种理解 552

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学评论”与“作为文学史的文学评论” 554

三、文学评论的体裁样式 555

第二节 评论写作的基本特点 559

一、把握对象的双重方式 559

二、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 561

三、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相互渗透 563

四、宏观与微观的观照透析 564

第三节 文学评论的表达技巧 566

一、表达的逻辑起点 566

二、文学评论的艺术性 567

三、复述与摘录 568

四、描述与分析 570

附录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概述 574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哲学背景 574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 580

一、从“深刻的片面”走向对话与综合 580

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583

三、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 586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启示 592

一、对艺术特征的理解 594

二、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596

三、关于本文与语境的关系 597

四、对文学作品意义的追索 598

五、关于艺术创作的无意识心理 602

六、文学作品的制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和感受方式 605

七、关于文学作品类型和体裁的划分 607

八、文学史发展的自律与他律 609

后记 6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