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克雄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宇航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5244·0009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1

§1.1干涉测量技术 1

§1.2 VLBI的基本原理 3

§1.3 VLBI的发展经过 6

§1.4 VLBI的应用 8

§1.5早期的频率切换VLBI实验 10

第二章VLBI几何原理 13

§2.1基本的VLBI几何原理 13

§2.2干涉测量的分辨力 16

§2.3测量的灵敏度 18

§2.3.1延迟和条纹率的灵敏度与模型参数的改变的关系 18

§2.3.2对?τ和?v某些特性的说明 20

§3.1.1观测值的最大似然估计量(频率域的分析) 23

§3.1观测量的最佳估计 23

第三章信号和噪声分析 23

§3.1.2观测值的最大似然估计量(时间域的分析) 27

§3.2信号-噪声分析 30

§3.3相关幅度和条纹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的计算 35

§3.3.1Tα《Ts时的概率密度函数 35

§3.3.2 “无信号”情形的概率密度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38

§3.4无限削波对相关系数和信噪比的影响 40

§3.5群延迟和相位延迟率估计 44

§3.5.1单频道延迟估计 44

§3.5.2多频道延迟估计 45

§3.5.3单频道延迟率估计 45

§3.5.4频率切换延迟率估计 46

§3.6信号检测特性 47

§3.6.1信号的检测概率 47

§3.6.2无信号时最大相关幅度的分布 48

§3.7重要结果的总结 50

第四章数据处理方法 53

§4.1基本的数据处理过程 53

§4.2基本延迟和延迟率估算方法 54

§4.3 VLBI 1的计算方法 56

§4.4 VLBI 2的计算方法 58

§4.4.1交叉谱计算 58

§4.4.2延迟和延迟率的初步确定 59

§4.4.3延迟和延迟率的精确确定 60

§4.5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引起的系统误差分析 63

§4.6 VLBI 1和VLBI 2程序的完成和检验 70

§4.6.1 VLBI 1和VLBI 2程序的完成 70

§4.6.2 VLBI 1和VLBI 2程序的检验 70

§4.7 VLBI 3程序的简要说明 71

§5.2观测频率的选择 72

§5.1实验的概况和目标 72

第五章三测站频率切换VLBI实验的设计 72

§5.3频率窗口的选择 73

§5.4预计的系统性能和测量精度 74

第六章早期VLBI实验的仪器设计 76

§6.1基本系统的说明 76

§6.2馈电喇叭系统 77

§6.3射频放大系统 77

§6.4本机振荡器系统 79

§6.4.1振荡器的噪声特性 79

§6.4.2高频本机振荡器 80

§6.4.3低频本机振荡器 81

§6.5频率转换器和中频系统 82

§6.6记录系统 83

§6.6.1模似与数字记录系统的比较 83

§6.6.2 NRAO的MARK I记录系统 84

§6.7.1现有各种频率标准的特性 85

§6.7频率标准 85

§6.7.2频率稳定性要求 86

§6.7.3实际使用的频率标准 87

§6.8 OVRO的天线和接收机 87

第七章实验的经过、分析和结果 89

§7.1准备和测试 89

§7.2实验的经过 90

§7.2.1观测的安排和射电源的选择 90

§7.2.2观测频率 91

§7.2.3单次观测 91

§7.2.4存在的问题 92

§7.3 用VLBI 1和VLBI 2进行的数据处理 92

§7.3.1时钟同步的粗略确定 92

§7.3.2校正相位的确定 92

§7.3.4观测结果实例 93

§7.3.3 用VLBI 1和VLBI 2进行的数据处理 93

§7.3.5延迟和延迟率闭合试验 107

§7.4基线和源位置结果 108

§7.4.1基线的计算 109

§7.4.2基线闭合试验 112

§7.4.3事后计算的残差特点 112

§7.4.4 VLBI结果与传统大地测量结果的比较 114

§7.4.5源位置结果 115

§7.5结论 117

第八章 MARKⅢ数据捕获系统 118

§8.1 MARK系统的发展趋势 118

§8.2 MARKⅢ数据捕获系统的设计思想 119

§8.2.1关于信噪比 120

§8.2.2系统内部延迟误差的校正以及和时钟的同步问题 121

§8.2.3对各种影响的修正 122

§8.2.4自动化和灵活性 122

§8.3.1系统综述 123

§8.3 MARKⅢ数据捕获系统硬件 123

§8.3.2天线和接收机 127

§8.3.3 MAT和TTY分配器 131

§8.3.4中频分配器 135

§8.3.5视频转换器 137

§8.3.6格式转换器和译码显示器 140

§8.3.7延迟校正器 144

§8.3.8 5兆赫频率分配器 147

§8.3.9磁带记录器 148

§8.4水蒸汽微波辐射计 151

§8.4.1基本原理 151

§8.4.2结构 154

§8.4.3数据处理 156

第九章MARKⅢ数据处理系统 157

§9.1 MARKⅢ数据处理系统的技术特点 157

§9.2数据处理系统结构 158

§9.3 CAMAC接口 161

§9.4相关器的设计 164

§9.4.1相关器设计的某些简化处理及对结果的影响 164

§9.4.2相关器的逻辑结构 167

§9.4.3 MARKⅢ系统相关器设计的某些特点 170

§9.5 MARKⅢ系统软件 173

附录 178

关于附录的几点说明 178

A.模拟互相关估计值的协方差分析 178

B.规格化模拟互相关估计值的协方差分析 180

C.模拟互相关和自相关估计值的互协方差分析 183

D.无限削波信号的规格化互相关估计值的均值和方差 185

E.直线逼近的最小二乘法复习 190

F.VLBI 1和VLBI 2所用的计算方法的偏差 193

G.高精度VLBI所采用的物理模型 196

H.MARKⅢ数据处理系统条纹搜索程序计算方法 2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