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孙中山哲学研究
孙中山哲学研究

孙中山哲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江明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2111·54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
《孙中山哲学研究》目录

第一章 孙中山革命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6

第一节 在实践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革命世界观的形成 8

第二节 从革命实践到概括革命理论,唯物主义哲学的确立和发展 14

第三节 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和革命世界观的发展 17

第二章 孙中山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 22

第一节 孙中山唯物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23

一、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唯物主义哲学 23

二、在吸取近代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促进新哲学的形成 25

三、在批判“旧学”中形成和发展新哲学 29

第二节 孙中山哲学的基本特点 31

一、以“行”为基础的实践性 31

二、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的科学性 32

三、具有哲学与政治伦理道德密切联系的特性 34

一、创立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哲学形态 36

第三节 历史地位和贡献 36

二、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成果 37

三、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准备作用 39

第三章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3

第一节 “以太”、“星云”说——唯物主义的物质进化观 45

一、把物质性的“以太”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46

二、地球是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 49

第二节 “生元”、“细胞”说——唯物主义的生命发展观 53

一、生命和人类是物质进化的产物 53

二、批判唯心主义的生命起源观 58

三、“生元”说和“物活论”的区别和联系 59

第三节 物质为“体”、精神为“用”——唯物主义的体用对立统一观 66

一、试图对物质和精神下定义 67

二、“精神虽为物质之对,然实相辅为用” 71

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 73

四、“人之精神不能创造” 75

五、“我既为人,则当发扬我之精神” 76

第四节 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唯心主义的杂质 78

第四章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唯物主义知行观 83

第一节 知行概念的扩大 83

一、提出“行易知难”的历史背景 84

二、扩大了“知”和“行”的范围 86

第二节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认识论思想 92

一、“先有事实,后有言论”是“宇宙的道理” 93

二、“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符合于唯物主义的原理 96

三、“行先知后”,把“行”放在认识论的首位 98

四、反对“良知良能”和“知行合一”说 100

五、承认天赋才能的差异,反对“生而知之” 101

第三节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知行统一观 104

一、“以行而求知”——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 105

二、“因知以进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0

第四节 “知对与不对”要用“行”来证明 115

一、要“凭真理去做” 115

二、“行”的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17

三、批判几种错误的检验真理标准 119

四、要有“力行”精神,为国家民族奋斗到底 122

第五节 “行易知难”学说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125

第五章 进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130

第一节 自然进化的辩证思想 130

第二节 社会进化的辩证思想 134

第三节 辩证思想的不系统性和形而上学杂质 140

第六章 战斗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144

第一节 近代无神论思潮发展的概况及其思想特点 144

一、无神论直接为民主革命服务 145

二、无神论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密切结合 148

三、无神论发展了传统的戡天思想 149

第二节 孙中山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151

一、从自发到自觉的无神论者 151

二、无神论同政治紧密联系 155

第三节 孙中山的无神论在我国无神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59

一、提高无神论思想的理论水平 159

二、发挥无神论思想的战斗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162

第七章 二元论的民生史观 164

第一节 民生史观提出和形成的历史条件 164

一、民生主义与民生史观的联系和区别 165

二、民生史观是“因袭”、“规抚”和“独见”相结合的产物 167

第二节 民生史观基本内容的剖析 175

一、以“民生”为政治、经济和历史活动中心的思想系统 175

二、把社会经济与“求生存”意志看作互起决定作用 179

一、要对民生史观作具体分析 185

第三节 民生史观的评价 185

二、民生史观错误地批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186

第八章 两个文明建设的创议 191

第一节 建设突驾欧美的物质文明 193

一、革命告成之后,应以经济建设为“竞点” 193

二、振兴实业的思想和宏伟的计划 196

三、对外开放是振兴实业的重要途径 201

第二节 重视适应时代新潮流的精神文明建设 205

一、破“知易行难”,立“知难行易”,加强思想建设 206

二、变政治不良为政治修明,加强政治建设 208

三、振兴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212

四、发扬固有的好道德 220

第三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待才能进步 223

一、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224

二、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225

第九章 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及其超阶级的国家学说 229

第一节 在反封建主义斗争中形成国家学说的若干合理因素 230

一、国家“三要素”说的应用 230

二、“权”和“能”分开的民主共和国新政体 233

三、建立“宪法之治”的“全民政治” 235

四、建立多民族的“自由统一的”新国家 237

第二节 以博爱和互助为体的国家学说 242

一、“博爱”的国家观 242

二、“互助之体”的国家观 246

第十章 从抽象的群众观点和共创论到晚年的重要群众观点 250

第一节 前期可贵而又抽象的群众观点 251

一、“平民革命”的思想 251

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的民本思想 254

第二节 充满矛盾的英雄和群众共创论 259

一、从失败教训中认识到革命必恃农夫、工人 265

第三节 晚年的重要群众观点 265

二、“耕者有其田”的提出是真诚依靠农民的重要标志 271

三、《遗嘱》中的“唤起民众”是和共产党人的实践相一致的结论 275

第十一章 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线的伦理道德观 279

第一节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道德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280

一、强调继承、改造固有道德的必要性 280

二、“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内容和特点 282

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286

第二节 “替众人服务”的新道德 290

一、提倡为革命服务的新道德观 290

二、提倡廉洁奉公、不作金钱奴隶的大公无私精神 293

三、提倡为革命而献身的崇高民族气节 295

第三节 身体力行的道德品格 296

一、廉洁奉公、言行一致的思想品格 296

二、践履道德必须坚持正确学风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