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
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

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其炎主编;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112244X
  • 页数:74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人生观 1

方法论 1

世界观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哲学 1

1、哲学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1.哲学 1

哲学基本问题 2

唯物主义 2

朴素唯物主义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

庸俗唯物主义 2

唯心主义 2

主观唯心主义 3

客观唯心主义 3

主观和客观 3

主体和客体 3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3

辩证法 3

朴素辩证法 4

唯心辩证法 4

反映论和先验论 4

2、辩证唯物主义 4

辩证唯物主义 4

物质 4

意识 4

2.辩证唯物主义 4

对立统一规律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

矛盾 5

时间和空间 5

规律 5

唯物辩证法 5

运动和静止 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6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6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6

矛盾的转化 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

联系 7

质量互变规律 7

质 7

量 7

度 7

飞跃 7

否定之否定规律 8

扬弃 8

新陈代谢 8

发展 8

范畴 8

内因和外因 8

个别和一般 9

内容和形式 9

本质和现象 9

全局和局部 9

原因和结果 9

有限和无限 9

相对和绝对 9

认识论 10

必然和自由 10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10

必然性和偶然性 10

理性认识 11

经验 11

感性认识 11

理论 11

思维 11

实践 11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1

检验真理的标准 12

真理 1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2

形象思维 12

认识 12

历史唯物主义 13

历史观 13

历史唯心主义 13

3、历史唯物主义 13

具体和抽象 13

历史的和逻辑的 13

分析与综合 13

3.历史唯物主义 1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4

历史辩证法 14

历史循环论 14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4

生产力 14

生产关系 14

生产方式 1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5

社会基本矛盾 15

社会形态 15

社会经济形态 1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6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6

英雄史观 16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16

社会意识形态 16

社会经济结构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

经济 18

政治经济学 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

1.一般概念 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

1、一般概念 18

国民经济 19

商品经济 19

自然经济 19

劳动 19

经济模式 19

经济制度 19

经济学 19

劳动力 20

劳动生产率 20

生产 20

再生产 20

经济规律 20

共有经济规律 20

特有经济规律 21

基本经济规律 21

人口 21

消费资料 21

生产资料所有制 21

生产资料私有制 21

生产资料公有制 21

生产资料 21

商品流通 22

2.资本主义时期 22

人口规律 22

2、资本主义时期 22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22

商品 22

商品资本 22

商品交换 22

商品生产 22

商品二因素 23

使用价值 23

价值 23

价值量 23

交换价值 23

价值规律 23

复杂劳动 24

市场价值 24

具体劳动 24

简单劳动 24

抽象劳动 24

劳动二重性 24

交换过程 24

价值实体 24

价值形态 2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

必要劳动 25

剩余劳动 25

个别劳动时间 2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

劳动强度 25

活劳动 25

物化劳动 26

劳动力商品 26

劳动力价值 26

劳动力使用价值 26

劳动力价格 26

一般等价物 26

货币流通规律 27

货币流通 27

世界货币 27

贮藏手段 27

支付手段 27

流通手段 27

价值尺度 27

纸币 27

货币 27

货币流通速度 28

金本位制 28

货币含金量 28

黄金储备 28

货币贬值 28

通货膨胀 28

资本 28

绝对剩余价值 29

剩余价值规律 29

超额剩余价值 29

相对剩余价值 29

可变资本 29

不变资本 29

剩余价值 29

剩余价值率 30

剩余价值量 30

个别价值 30

雇佣劳动 30

生产资本 30

预付资本 30

产业资本 30

高涨 30

资本循环 31

资本周转 31

资本的总公式 31

资本流通 31

高利贷资本 31

虚拟资本 32

银行资本 32

商业资本 32

借贷资本 32

股份资本 32

土地资本 32

资本周转时间 33

资本周转速度 33

固定资本 33

社会资本再生产 33

社会总资本 33

流动资本 33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4

资本集中 34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34

资本积累 34

资本积聚 34

资本原始积累 34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35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35

资本有机构成 35

相对人口过剩 35

价格 35

生产价格 35

成本价格 36

市场价格 36

资本主义工资 36

社会总产品 36

利润 36

利润率 36

农业资本主义化 37

信用 37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37

商业利润 37

利息率 37

利息 37

超额利润 37

平均利润率 37

资本主义地租 38

级差地租 38

绝对地租 38

垄断地租 38

资本主义农场 38

农业资本家 38

垄断组织 39

垄断资本 39

垄断 39

萧条 39

经济危机 39

复苏 3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0

垄断价格 40

垄断利润 40

股息 40

股东 40

董事会 41

金融资本 41

金融寡头 41

参与制 41

股票价格 41

股份公司 41

资本输出 42

跨国公司 42

经济扩张 42

国民经济军事化 42

国际垄断同盟 42

自由贸易 42

停滞膨胀 43

欧洲经济共同体 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3

3、社会主义时期 43

社会主义改造 43

社会主义公有制 43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43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3

3.社会主义时期 43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44

全行业公私合营 44

社会主义再生产 44

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 44

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体所有制经济 4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44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44

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 45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 45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45

国民经济计划 45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45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45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46

劳动密集型产业 46

规模经济 46

国民收入分配 46

国民收入 46

社会总产值 46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6

资金密集型产业 47

知识密集型产业 47

知识产业 47

新兴产业 47

传统产业 47

社会主义竞争 47

计划调拨 47

直接控制 47

基本建设 48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48

剪刀差 48

价格管理 48

价格政策 48

间接控制 48

微观搞活 48

国民经济技术改造 49

社会主义企业 49

企业管理 49

企业经济责任制 49

资产经营责任制 49

股份经营制 49

社会主义企业自主权 49

市场管理 50

商业企业管理 50

农业个体工商业 50

农工综合体 50

农业机械化 50

农业现代化 50

农业发展战略 50

城乡集市贸易 51

社会主义信贷 51

社会主义利息 51

金融 51

税收 51

经济管理体制 51

计划机制 51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 52

利润留成 52

企业财务管理 52

社会主义企业盈利 52

开放式经济体制 52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 52

封闭式经济体制 52

财政收支平衡 53

财政补贴 53

国家预算 53

财政包干 53

资金 53

财政 53

财务监督 53

基金 54

积累基金 54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54

资金利润率 54

流动资金金额信贷 54

流动资金 54

流通基金 55

消费基金 55

社会后备基金 55

社会主义成本 55

成本利润率 55

不变价格 55

物价指数 55

国际贸易 56

社会主义工资 56

工资利润率 56

国库券 56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56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56

社会主义分配 56

国家储备 56

世界市场 57

国际收支 57

国际收支平衡 57

出口替代战略 57

外贸公司代理制 57

阶级结构 58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 58

1.一般概念 58

被剥削阶级 58

剥削阶级 58

阶层 58

阶级 58

社会 58

科学社会主义 58

1、一般概念 58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 58

国家 59

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 59

国家起源 59

国家性质 59

国家职能 59

国家结构 59

半国家 59

国家机构 60

国体 60

政体 60

2、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60

农民阶级 60

资本主义社会 60

资产阶级 60

2.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60

地主阶级 6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0

民族资产阶级 61

垄断资产阶级 61

买办资产阶级 61

官僚资产阶级 61

小生产者 61

流氓无产者 61

无产阶级 61

民主 62

专政 62

政治制度 62

政治革命 62

社会革命 62

革命 62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62

阶级斗争 62

阶级矛盾 62

阶级分化 62

自由 63

人权 63

资产阶级革命 63

资产阶级专政 63

资产阶级民主 63

君主制 63

君主立宪制 63

政党政治 64

政党联盟 64

资产阶级政党 64

两党制 64

议行合一制 64

政治组织 64

议会制 64

共和制 64

政党 64

在野党 65

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65

殖民体系 65

多数党 65

少数党 65

反对党 65

在朝党 65

执政党 65

无党制 65

一党制 65

多党制 65

民族自决权 66

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66

殖民主义 66

帝国主义 66

新殖民主义 66

霸权主义 66

军国主义 66

阶级意识 67

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 67

阶级立场 67

民族主义 67

法西斯主义 67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67

无产阶级政党 67

阶级观点 67

种族主义 67

阶级性 67

民族民主革命 68

旧民主主义革命 68

新民主主义革命 68

社会主义革命 68

革命的客观形势 68

政治战略 68

政治策略 68

民主主义 68

思想斗争 69

二次革命论 69

一次革命论 69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69

革命发展阶段论 69

经济斗争 69

政治斗争 69

不断革命论 69

暴力革命 69

武装斗争 70

农村包围城市 70

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70

城市武装起义 70

议会斗争 70

和平过渡 70

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 70

议会道路 70

秘密斗争 71

土地革命 71

和平改造 7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 71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71

无产阶级专政 72

3.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72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7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72

工农联盟 72

无产阶级民主 72

人民民主专政 72

过渡时期 72

3、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72

社会主义国有化 73

社会主义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73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73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73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 7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对外政策 74

国际主义 74

爱国主义 74

国家消亡 74

自由人的联合体 74

共产主义社会 74

消灭私有制 74

共产主义者同盟 75

1.政党、组织 75

第一国际 75

国际委员会 75

第四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75

宪章派全国协会 75

正义者同盟 75

1、政党、组织 75

第四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75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75

法国工人党 76

劳动解放社 76

比利时工人党 76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76

公社流亡者救济委员会 76

巴黎公社委员会 76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76

总委员会 76

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 77

第二国际 77

德国社会民主党 77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77

苏联共产党 77

社会党国际局 77

布尔什维克 77

阿根廷共产党 78

瑞典共产党 78

芬兰共产党 78

德国独立社会主义民主党 78

斯巴达克联盟 78

孟什维克 78

齐美尔瓦尔德国际 78

奥地利共产党 79

希腊共产党 79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79

德国共产党 79

伯尔尼国际 79

第三国际 79

荷兰共产党 79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80

西班牙共产党 80

丹麦共产党 80

墨西哥共产党 80

美国共产党 80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80

英国共产党 81

澳大利亚共产党 81

法国共产党 81

意大利共产党 81

第二半国际 81

蒙古人民革命党 81

葡萄牙共产党 81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82

智利共产党 82

比利时共产党 82

埃及共产党 82

南非共产党 82

加拿大共产党 82

新西兰共产党 82

罗马尼亚共产党 82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83

挪威共产党 83

秘鲁共产党(团结) 83

越南共产党 83

第四国际 83

马来西亚共产党 83

日本共产党 83

巴西共产党 83

德国统一社会党 84

朝鲜劳动党 84

泰国共产党 84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84

缅甸共产党 84

印度共产党 84

菲律宾共产党 84

哥伦比亚共产党 84

苏丹共产党 85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85

巴基斯坦共产党 85

波兰统一工人党 85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85

玻利维亚共产党 85

老挝人民革命党 85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6

2.历史事件 86

宪章运动 86

柬埔寨共产党 86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 86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86

2、历史事件 86

鲁德运动 86

古巴共产党 86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87

科伦共产党人审判案 87

一八七○年十月巴黎工人起义 87

一八七一年一月巴黎工人起义 87

巴黎公社 87

德国三月革命 87

法国二月革命 87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 87

“五一”国际劳动节 88

米勒兰事件 88

一九○五年俄国革命 88

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 88

第二国际破产 88

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斗争 88

俄国二月革命 89

俄国七月事件 89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89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 89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89

德国鲁尔工人武装起义 90

美国失业工人进军华盛顿 90

英国工党第一次执政 90

新经济政策 90

英国全国总罢工 90

星期六义务劳动 90

一九一九年匈牙利革命 90

一九一八年德国革命 9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91

苏联肃反运动 91

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91

反共产国际协定 91

法共的武装抗德斗争 91

苏联卫国战争 91

捷克斯洛伐克斯兰斯基事件 92

苏联“列宁格勒案件” 92

朝鲜祖国解放战争 92

印度尼西亚茉莉芬事件 92

意共领导的武装抗德斗争 92

共产国际解散 92

越南抗法战争 92

贝利亚事件 93

古巴“七·二六运动” 93

波兹南事件 93

苏波十月会谈 93

匈牙利事件 93

马林科夫反党集团案件 93

罗马尼亚剧变 94

捷克斯洛伐克剧变 94

一九七○年波兰罢工事件 94

波兰一九八○年工人罢工事件 94

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94

波兰剧变 95

匈牙利剧变 95

民主德国剧变 95

保加利亚剧变 96

八·一九事件 96

苏联解体 96

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 97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 97

3.重要会议 97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 97

3、重要会议 97

第一国际洛桑代表大会 98

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98

第一国际巴塞尔代表大会 98

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 98

哥达合并大会 98

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98

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98

第二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99

第二国际第八次代表大会 99

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99

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99

第二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99

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99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99

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 99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100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100

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 100

国际社会主义者昆塔尔代表会议 100

国际社会主义者齐美尔瓦尔得会议 100

第二国际第九次非常代表大会 100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101

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01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101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01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101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01

一九六○年莫斯科会议 102

一九六○年布加勒斯特会议 102

一九五七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02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02

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 102

一九五七年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02

第四国际成立大会 10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03

4.文献 1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03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103

4、文献 103

一九六九年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103

一九七六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03

一九六五年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 103

《论犹太人问题》 103

《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04

《共产党宣言》 104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104

《雇佣劳动与资本》 104

《共产主义原理》 104

《哲学的贫困》 104

《德意志意识形态》 104

《神圣家族》 104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105

《工人纲领》 105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05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05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05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05

《3月5日马克思致魏德迈的信》 105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05

《英国工人致法国工人》 106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106

《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106

《论蒲鲁东》 106

《工资、价格和利润》 106

《资本论》 106

《工人阶级同波兰有什么关系》 106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 107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 107

《法兰西内战》 107

《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的决议》 107

《关于海牙代表大会<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的演说>》 107

《论权威》 107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 107

《哥达纲领批判》 107

《反杜林论》 107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108

《<法兰西内战>导言》 108

《面包与自由》 108

《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108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108

《法德农民问题》 10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8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封信》 108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10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08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08

《我们的意见分歧》 108

《马克思恩格斯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 108

《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 109

《德国社会民主党史》 109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09

《财产的起源与发展》 109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110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110

《论唯物主义历史观》 110

《怎么办?》 110

《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 110

《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 110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11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10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11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 111

《国家与革命》 111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 111

《论欧洲联邦口号》 111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111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 111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111

《取得政权的道路》 111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112

《无产阶级专政》 112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112

《共产主义ABC》 112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112

《历史和阶级意识》 112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12

《胜利冲昏头脑》 113

《狱中札记》 113

《不断革命》 113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13

《过渡时期经济学》 113

《论列宁主义基础》 113

《论合作制》 113

《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 113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113

5、代表人物 114

马克思 114

马歇 114

5.代表人物 114

《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 114

《三个国际的历史》 11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14

《西、法、意共联合声明》 114

巴枯宁 115

布哈林 115

布朗基 115

贝林格 115

片山潜 115

戈尔巴乔夫 115

马尔托夫 115

卢森堡 116

卡斯特罗 116

白拉克 116

托洛茨基 116

列宁 116

多列士 117

李卜克内西(威廉·) 117

伯恩施坦 117

李卜克内西(卡尔·) 117

考茨基 117

安德罗波夫 117

拉萨尔 118

金日成 118

季米特洛夫 118

波立特 118

胡志明 118

纳吉 118

恩格斯 119

铁托 119

哥穆尔卡 119

勃列日涅夫 119

葛兰西 120

斯大林 120

普列汉诺夫 120

蒲鲁东 120

陶里亚蒂 120

福斯特 121

蔡特金 121

赫鲁晓夫 121

第五章 中国国情 122

1、国土与资源 122

中国的国土概况 122

中国的地理位置 122

1.国土与资源 122

第五章 中国国情 122

中国领海 122

土地资源 122

植物资源 123

动物资源 123

矿藏资源 123

草地资源 123

森林资源 123

土壤资源 123

中国气候 124

中国气温 124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124

水资源 124

水产资源 124

能源资源 124

中国节气 125

年降水量 125

中国的城市化 125

中国的大城市 125

中国的中等城市 125

中国的小城市 125

中国行政划分 125

2.人口与民族 126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 126

中国人口的民族分布 126

2、人口与民族 126

中华民族 126

炎黄子孙 126

四大发明 126

中国的人口素质 127

中国人口的特征 127

中国人口结构 127

中国的人口密度 127

中国的人口预测 127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 128

3.国体与政体 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 128

3、国体与政体 128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128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128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12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13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3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3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0

我国国家机构的特点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130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31

人民法院 131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31

国务院 131

最高人民法院 131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32

4.经济社会发展 132

人民检察院 132

最高人民检察院 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132

4、经济社会发展 1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32

新民主主义经济 132

三个经济地带 133

电子工业成就 133

工业建设成就 133

财政收入成就 133

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33

十大铁矿生产基地 134

钢铁生产成就 134

三大共生矿 134

煤炭工业建设成就 134

铁路建设成就 134

冶金工业建设成就 134

六大铜基地 134

公路建设成就 135

交通运输成就 135

水运事业成就 135

内河航运 135

民航事业成就 136

航空运输 136

中国的远洋运输 136

石油工业 136

纺织工业基地 136

纺织工业成就 136

中国的电网 137

中国的大型水库 137

亚运电子工程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37

中国的主要电站 137

中国的主要油田 137

海外企业 138

农业发展 138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38

“七五”农业经济成就 138

救灾工作成就 138

粮食作物 139

经济作物 139

乡镇企业成就 139

菜篮子工程 139

“三北”防护林工程 140

温饱工程 140

实施“丰收计划”成就 140

中国的主要林区 140

中国的优质水果 141

畜牧业基地 141

渔业 141

中国的主要渔场 141

中国的远洋渔业 141

中国的名贵树种 141

“六五”计划全面完成 142

“七五”计划目标基本实现 142

经济特区建设成就 143

八十年代重点建设成就 143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43

“七五”轻工产品生产成就 143

十六项重大建设工程 144

家用电器生产成就 144

黄淮海战役 144

人民解放军支援国家建设成就 144

实施燎原计划成就 145

科研成就 145

实施火炬计划成就 145

“七五”科技攻关成就 145

中国超导体研究成就 146

我国航天测控成就 146

计划生育工作成就 147

卫生事业成就 147

我国首台超导磁体试验成功 147

旅游业成绩显著 148

环保成就 148

专利事业成就 149

劳动就业成就 149

建筑业成就 149

残疾人事业成就 149

中国成为亚洲体育强国 149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 150

1.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 150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150

共产党 150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 150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内容 150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150

1、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 150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150

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51

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15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1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151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51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52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152

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152

共产党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15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52

2.列宁建党学说 15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53

列宁的建党学说 153

2、列宁建党学说 153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153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153

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154

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 154

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 154

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 154

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154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54

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 154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155

学习、学习、再学习 155

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总的领导” 155

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领导力量 155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155

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155

3、毛泽东建党学说 156

毛泽东建党学说 156

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156

支部建在连上 156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156

3.毛泽东建党学说 156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157

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157

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 157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57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157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158

整风是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 158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58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158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158

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 159

4、新时期建党学说 15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159

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 159

4.新时期建党学说 159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59

扩大党内民主,造成“六有局面” 159

新时期党的建设四项基本要求 159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160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160

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 160

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 160

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160

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161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61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161

1、党的性质、纲领 162

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然性 162

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条件 162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162

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162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62

第七章 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162

第七章 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162

1.党的性质、纲领 162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63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16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63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163

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 163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163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163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164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164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164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 164

中国共产党章程 165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 165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论 165

党的路线 165

党的方针 165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论 165

阶级路线 166

战略任务 166

政治路线 166

党的政策 166

党的策略 166

思想路线 166

群众路线 167

经济政策 167

组织路线 167

知识分子政策 168

外交政策 168

教育方针 169

文艺方针 169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69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69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7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70

实事求是 170

3、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71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17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71

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171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71

3.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7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7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72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72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 17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17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 172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72

对待国民党左、中、右派的方针 173

抽多补少 173

土地革命政策 173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74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方针 174

工农民主专政 174

工农武装割据 174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175

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175

“城市中心论” 17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75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76

减租减息 176

逼蒋抗日政策 176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176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176

东进北上方针 177

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77

建立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77

三大经济纲领 178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178

三三制政权 179

对官僚资本的政策 179

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1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179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179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180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180

和平民主新阶段 180

十大政策 180

有理、有利、有节 180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180

精兵简政 180

《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

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 181

以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181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82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82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82

八项基本政策 182

4、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8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83

4.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83

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183

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183

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183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84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4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4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184

团结、教育、改造政策 185

统购统销 185

赎买政策 185

公私合营 185

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85

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185

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186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 186

不要四面出击 186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187

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问题 187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187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87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188

民族平等 188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88

“八大”路线 189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8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89

5、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89

5.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189

增产节约 190

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190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90

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190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90

“三面红旗” 191

人民公社化 191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191

两参一改三结合 192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2

《农业六十条》 192

《手工业三十五条》 192

《商业四十条》 193

《工业七十条》 193

《科研十四条》 193

《高教六十条》 193

《文艺八条》 193

《林业十八条》 193

《小学教育四十条》 194

建设“大三线”的方针 194

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194

《中学教育五十条》 194

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 194

“突出政治” 195

“五七道路” 195

三要三不要 195

全面整顿 195

“两个凡是” 195

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抵制和纠正 196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6

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19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

1.总论 19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19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9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

1、总论 198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199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99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19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 200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00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2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2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0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20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202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02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0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

“世界经济特区” 202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202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03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203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03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3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3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03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204

“越‘左’越革命” 204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204

“以阶级斗争为纲” 204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04

改革实践的基本结论 204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204

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左” 205

在党的历史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 205

“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205

建国40年历史的基本结论 205

我国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206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 206

生产力标准 206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6

四个现代化 20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06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 20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6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6

“七五”计划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207

制定与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207

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08

90年代和“八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 208

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208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0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208

第三步战略目标 209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209

经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209

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209

第二步战略目标 209

第一步战略目际 209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209

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209

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209

综合国力 210

共同富裕 210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10

温饱与小康 210

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10

国民经济现代化 211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211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211

巩固和完善全民所有制 211

全民所有制经济 211

中外合资经济 212

中外合作经济 212

外资经济 212

个体经济 212

集体经济 212

私营经济 212

外商独资经济 213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21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13

发展农村多种经营 213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13

依靠科学发展农业 213

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213

农村集约经营水平 214

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 214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4

农村经济商品化与现代化 214

现代企业 215

社会主义企业的竞争 215

城市企业 215

国有企业 21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5

管理也是生产力 216

基础产业 216

产业结构 216

第三产业 216

产业倾斜政策 216

产业结构升级 217

加工工业 217

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 217

固定资产投资 217

保值与增值 218

区域经济 218

条块分割 218

地区经济合理布局 218

长江三角洲经济 219

长江流域经济 219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219

经济技术开发区 219

地区倾斜政策 21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0

重点建设 220

跨世纪特大工程 220

重点骨干工程 220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220

三峡工程 221

南水北调工程 221

西煤东运工程 221

西煤东运第二通道工程 221

上海浦东开发 22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222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22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2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2

政治稳定 223

一手硬,一手软 223

两手抓 223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2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2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 22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24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4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22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 225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方义道路的12条原则 225

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225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25

人民和敌人 22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26

政治生活民主化 226

廉政建设 226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26

社会主义法制 226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27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7

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27

人治 227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27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2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28

新时期整党的基本任务 228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28

马克思主义 22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29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29

毛泽东思想 229

列宁主义 22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229

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229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2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30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30

资产阶级自由化产生的根源 230

4.坚持改革开放 231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231

全面改革 231

改革开放 231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 231

社会稳定 231

4、坚持改革开放 23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31

树立改革开放的新观念 232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232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32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23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32

市场观念 233

效益观念 233

竞争观念 233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233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233

经济体制改革 233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233

适度消费观念 233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23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34

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病 234

农村改革 23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34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235

包产到户 235

农村生产责任制 235

农村专业户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5

双层经营体制 23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36

农产品价格改革 236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236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37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237

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37

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237

农村政策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 237

企业自主权 238

企业的民主管理 238

企业法人 238

横向经济联合 238

合作经济和经济联合 238

租赁经营 239

厂长负责制与劳动者的主人翁作用 239

承包经营 239

岗位经济责任制 239

厂长(经理)负责制 239

经济责任制 239

成本承包责任制 240

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240

简政放权 240

指令性计划 240

指导性计划 240

宏观经济调节 240

经济监督 241

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 241

微观经济调节 241

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 242

清理三角债 242

商业体制改革 242

单一所有制结构 242

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 243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 243

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243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243

金融体制改革 243

分配制度改革 244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 244

价格体系改革 244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244

实行劳动合同制 244

价格双轨制 244

劳动制度改革 244

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245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245

工资制度改革 245

工资机制 245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1985) 245

利改税 246

分税制 246

财政管理体制 246

投资管理体制 246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1985) 246

税利分流 247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247

住宅商品化 247

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 247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247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47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248

沿海经济开放区 248

经济特区 248

沿海开放城市 248

沿边城市开放 249

内陆省区开放 249

沿江开放 249

内陆省会城市开放 249

出口创汇 249

利用外资 250

三资企业 250

中外合资企业 250

中外合作企业 250

外商独资企业 250

外向型经济 251

对外贸易多元化 251

进出口商品结构 251

出口产品升级 251

外贸体制改革 252

国际通行做法 252

对外投资 252

跨国经营 252

工贸、技贸、农贸、内外贸结合的联营公司和企业集团 252

国际金融中心 253

国际贸易中心 253

开拓国际市场 253

国际劳务合作 253

政治体制改革 253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253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 253

行政管理 254

政企分开 25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54

政府职能转变 254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 254

不改革政治体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254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254

党的领导制度改革 254

政社分开 255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55

下放权力 255

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 255

法人 255

律师事务所 255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55

社会生活民主化 256

行政首长负责制 256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256

精减机构 256

改革政府工作机构 256

我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57

咨询机构 25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257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57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57

村民自治 258

国家公务员制度 258

乡(村)规民约 258

人民申诉制度 258

完善选举制度 258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58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58

教育体制改革 25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59

国家包办教育 259

教育质量和效能 259

三个面向 259

优化教育结构 259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260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60

成人教育 260

普及义务教育 260

九年义务教育 260

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60

社会集资办学 260

职业技术教育 260

基础教育 260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61

“希望”工程 261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 261

继续教育 261

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投资 261

科技体制的改革 262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6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62

高科技发展战略 262

新技术革命 262

技术进步 262

科技工作三层次 263

科技成果商品化 263

科技投入 263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264

“火炬计划” 264

“星火计划” 264

国防科技体制改革 264

技术改造 264

科研生产联合体 264

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 264

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 264

发展农村科技 265

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265

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 265

八五期间六大科技计划 265

专业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 265

卫生工作改革 265

优生优育 265

医疗卫生工作方针 26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266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6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6

市场经济 26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267

国家计划 267

宏观控制 267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错误观念 267

计划与市场 268

计划管理体制 268

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 268

经济效益 269

经济预测 269

经济结构 269

经济机制 269

公平与效率 269

经济杠杆 270

价格体系 270

企业集团 270

企业经营机制 270

约束机制 271

股份制 271

产权关系 271

企业的联合和兼并 271

优势互补 271

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71

市场机制 272

市场体系 272

大市场 272

市场秩序 272

资源配置 272

商品市场 273

生产资料市场 273

技术市场 273

劳动市场 273

信息市场 273

资金市场 274

有价证券 274

房地产市场 274

信息咨询 274

金融管理体制 275

经济运行机制 275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275

债券 275

股票 275

供求关系 276

价格机制 276

竞争机制 276

经济结构调整 27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77

6.精神文明建设 27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7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7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7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77

精神文明 277

6、精神文明建设 277

物质文明 278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278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278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79

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279

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279

“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 279

两个文明一起抓 279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79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9

现代史教育 280

思想文化的开放 280

价值观念 280

理想教育 280

近代史教育 280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280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81

共产主义道德 281

社会公德教育 281

职业道德 281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281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81

道德教育 281

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8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82

文化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282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282

校园文化 282

社区文化 282

村镇文化 282

文学艺术的“两为”方针 282

演讲活动 283

纪律教育 283

爱国卫生运动 283

三自精神 283

读书活动 283

学习雷锋活动 283

传统文化 283

企业文化 283

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284

民主与法制宣传 284

“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 284

舆论监督 284

取缔宣扬迷信出版物 284

警民共建 284

军民共建 284

五种精神 284

反对“一切向钱看” 285

反对封建残余思想 285

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取缔卖淫嫖娼的斗争 285

禁毒斗争 285

“扫黄”斗争 285

主权 286

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 286

7.“一国两制”构想 286

一国两制 286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86

7、“一国两制”构想 286

治权 287

党与党谈判 287

“两个中国” 287

“一中一台” 287

两岸经济合作 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 287

对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的政策 288

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方针 288

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九条方针) 288

第三次国共合作 288

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288

奥运模式 289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 289

香港和澳门的和平过渡 289

香港问题和对香港问题的政策 289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90

十二条方针政策 290

对香港的特殊政策 290

特别行政区 290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原则 290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291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 291

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 291

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291

港人治港 291

互助互利,长期共存 291

高度自治 291

澳门问题和对澳门问题的政策 292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92

香港模式 292

香港学 292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93

中葡联合联络小组 293

中葡土地小组 293

澳门居民 293

1、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94

第九章 党的领导 294

1.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94

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一条基本原理 294

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294

党的领导 294

第九章 党的领导 294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295

党的政治领导 295

党的思想领导 295

党的组织领导 295

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致性 295

党的领导要靠党的路线的正确 295

党的领导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295

党的领导要靠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95

党的领导要靠周密有力的组织工作 295

党的领导要靠充分发挥非党组织的作用 296

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96

党要管党 296

从严治党 296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296

党的领导机关的责任 297

反对家长式的领导 297

任何党员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 297

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297

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 297

2.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法 297

党的领导机关 297

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措施 297

党的领导制度 297

2、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法 297

领导就是服务 297

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298

党的领导方法 298

领导艺术 298

科学决策 298

调查研究 298

以点带面 299

蹲点 299

典型示范 299

因时制宜 299

因地制宜 299

统筹兼顾 299

及时地检查总结 299

抓住中心工作,带动其他工作 299

3、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300

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300

坚持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 300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00

党的主张经过立法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300

民主集中制原则 300

责任制原则 300

依法办事原则 30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30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30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30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议 3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01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301

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 3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301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02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302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302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302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02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0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302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03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303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