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庆堂等编著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704664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论及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领域,比如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论理学研究、美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逻辑学研究等等。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目录

引言 1

上篇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哲学 1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哲学的萌生 1

第一节 清末民初西学的全面东渐 2

一、西学全面东渐的社会条件及其推动力量 2

二、西学输入的方式、渠道和主要时间 3

三、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5

四、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 8

第二节 进化论与中国近代哲学变革 9

一、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动摇和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 11

二、科学方法论的播传与近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21

第三节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26

一、“哲学”一词的输入 26

二、胡适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29

三、冯友兰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32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转型 37

第一节 文化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39

一、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精神 40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 43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47

一、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47

二、伦理观念与行为的革命 51

三、国民性的改造——新文化运动的新民思想 55

第三章 知识精英直接介绍西方哲学 60

第一节 胡适与实验主义 64

一、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 68

二、胡适的实验主义实在论与真理论 72

第二节 张东荪、张君劢与生命哲学 75

一、张东荪对生命哲学的介绍 75

二、张君劢对生命哲学的介绍 78

第三节 张申府与罗素哲学 81

一、介绍与研究罗素哲学 81

二、建构哲学体系的尝试 8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84

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 84

二、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91

三、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 96

第四章 西方哲学的广泛传播 103

第一节 广泛及忠实地译介西方哲学 103

一、科学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 104

二、人本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 106

三、西方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 107

四、忠实地翻译西方哲学 109

一、杜威来华讲学 112

第二节 西方哲学大师亲临讲演 112

二、罗素来华讲学 113

三、杜里舒来华讲学 115

四、西方哲学家来华讲学的意义 116

第五章 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 120

第一节 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背景 120

一、科玄论战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的发展 120

二、科玄论战是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在中国的反映 123

第二节 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 124

一、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内容 125

二、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历史意义 129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崛起 134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 134

第二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139

一、文化与人生 139

二、“三路向”递进的世界文化图式 144

三、儒家人生与现代化的困厄 148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150

一、新唯识论的本心论 151

二、新唯识论的翕辟说 153

三、新唯识论的体用论 154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 158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前苏联等国哲学家著作的翻译出版 1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15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162

第二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164

一、哲学大众化问题的提出 164

二、《大众哲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65

三、《大众哲学》的特点 170

四、《大众哲学》的社会影响 171

第三节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72

一、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173

二、“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核心 174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175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7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179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个来源 179

二、《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81

三、《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183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再建 186

第一节 张东荪——新体系的最初尝试者 186

一、尝试建构“新哲学”体系 186

二、多元认识论的形成和完善 190

一、新理学的哲学观 192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192

二、新理学的四个概念 195

三、新理学的境界说 197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 199

一、心即理 199

二、心物合一 201

三、心性合一 202

四、体用合一 204

五、心与理想 205

第四节 金岳霖的新道论 206

一、道是“式一能” 207

二、“道”与“本然世界” 209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 212

下篇 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哲学 215

第九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21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 2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启蒙运动 217

第三节 思想领域内的大批判 220

一、对《武训传》的思想批判 221

二、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 222

三、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222

四、对胡风、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223

第十章 十年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24

第一节 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25

第二节 工农兵学哲学运动 227

第三节 学术争论与政治斗争 229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230

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 23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 23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教条化 234

二、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颠覆 235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在港台海外的发展 239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哲学 242

第二节 唐君毅的人生哲学 247

第三节 徐复观的人文主义 250

第四节 方东美的比较哲学 254

第十二章 实践理性的重新确立与实践哲学的发展 259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 259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由来 260

二、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最高权威 264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焦点和实质 268

四、邓小平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有力支持和正确领导 270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哲学意义 272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社会历史意义 277

一、实践概念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281

第二节 实践哲学的兴起 281

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283

三、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行形态 288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292

五、实践哲学的理论难题与前瞻 295

六、把唯物主义哲学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实地” 300

第十三章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与人的哲学的发展 303

第一节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303

一、文学的敏感促使哲学进行反思 304

二、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 306

第二节 人学热与人的现代化问题 313

一、人的现代化 314

二、人的主体性 317

三、人学体系的构建与人学研究的现实性 319

第十四章 哲学主题的转换与价值哲学的发展 324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兴起 324

一、价值范畴的界定与价值哲学的确立 325

二、价值研究的兴起是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深化 332

三、价值研究的兴起是人的本质追问的逻辑必然 334

四、实践、主体、价值的内在联系 338

五、价值研究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反映 341

一、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 345

第二节 哲学主题的转换与价值研究的深入 345

二、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换 352

三、主体价值尺度的确立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354

四、真理与价值统一 357

五、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 359

第三节 文明时代的缺憾与价值研究的展望 363

一、历史进程的二律背反与价值世界的分裂 363

二、多元价值的共存与价值标准的整合 368

第十五章 “文化热”与文化哲学的发展 374

第一节 两次“文化热”的当代内涵 376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379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379

二、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 387

第三节 新世纪的中国文化 389

一、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机缘 390

二、中国文化复兴的现实途径 392

结语 新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397

一、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397

二、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405

参考文献 415

后记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