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古汉语自学手册
古汉语自学手册

古汉语自学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秉钧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7109·1393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古汉语自学手册》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汉字 1

第一节汉字的基本知识 1

一汉字的变迁和发展 1

二汉字的体系特点 5

三汉字的构造法则 6

第二节古书中的文字问题 21

一古今字 22

二异体字 28

三繁简字 32

四通假字 34

〔思考与练习〕 41

〔附〕 44

常见古今字、通假字 44

一字与词的关系 57

第一节古汉语的词汇 57

第二章词汇 57

二古汉语词汇的形式与构造 59

三古今汉语词汇特点的比较 70

第二节词的意义 73

一词义的古今差异 73

二本义、引申义 79

三比喻义、借代义 85

四假借义,通假义 88

五 复词偏义 89

六近义词辨析 91

第三节语句中词义的确定 99

一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100

二掌握上下文对词义的制约关系 104

〔思考与练习〕 109

一字音的构成 114

第一节字音常识 114

第三章音韵知识 114

二声的分析 115

三韵的分析 119

四四声 127

五古声韵 129

第二节 中古以来语音的主要变化 130

一声母的减并 130

二韵母的混同 131

三声调的简化 132

第三节近体诗的押韵和平仄 133

一近体诗的押韵 134

二近体诗的平仄 139

第四节反切 152

一什么是反切 152

三反切今读举例 153

二反切的规则 153

〔思考与练习〕 158

〔附〕 159

一常用字上古声韵表 159

二诗韵常用字表 188

三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表 199

第四章文言实词 201

第一节概述 201

第二节词类话用 203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205

二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208

三数词用如动词 210

第三节使动和意动 211

一使动用法(以动用法) 211

二意动用法 216

一名词用作状语 221

第四节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221

二 动词用作状语 225

第五节数的表示法 227

一数词往往和名词、动词直接结合 227

二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228

三零位数不加“零”字 228

四两数连用,前面的数有时表倍数 229

五用干支表序数 229

六母数、子数连用表分数 229

七举成数表约数 229

八数词后加“所”、“许”表约数 231

九数词前加“可”、“无虑”表约数 231

十用“三”、“九”及其倍数表虚数 231

十一用“十”、“百”、“千”、“万”表虚数 232

〔思考与练习〕 232

第一节概述 234

第五章文言虚词 234

第二节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241

一“之”、“其”的活用 241

二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242

三人称代词的礼貌式 245

第三节副词的特殊用法 248

一谦敬副词 248

二语气副词 250

三特殊副词“相”和“见” 253

第四节助词的特殊用法 255

一句首语气助词 255

二结构助词 257

三衬音助词 264

第五节兼词 265

一诸 265

三焉 266

二旃 266

四曷、盍 267

五叵 267

〔思考与练习〕 268

〔附〕 269

常见虚词用法举例 269

第六章文言句法 294

第一节特殊的语序 294

一宾语前置 295

二谓语前置 297

三介词结构的位置 299

第二节判断句和被动句 300

一文言判断句的形式 300

二文言被动句的形式 303

第三节文言的惯用句式 304

一“如(若、奈)……何” 305

二“……孰与……”(“………何如……”) 306

三“不亦……乎” 308

四“何以……为”、“何……为” 308

五“何……之有”、“何有” 309

六“有(无)所……、“多(少)所……” 310

七“……所以……” 311

八“……以为……”(“以……为”) 312

第四节特殊的动宾关系问题 313

一不及物动词带名词或代词的情况 313

二名词用如动词带代词或名词的情况 315

第五节突出的省略现象 318

一主语的省略 319

二谓语的省略 320

三宾语的省略 322

五介词的省略 323

四兼语的省略 323

〔思考与练习〕 324

第七章古代文化知识 327

第一节天文、历法 327

一天文 328

二历法 332

第二节地理 342

一九州和九大州 342

二一些行政区域 344

三一些地名 346

第三节职官、学制和科举 347

一职官 347

二学制与科举 352

第四节度量衡 358

一长度与地积 358

二容量与重量 361

第五节姓、氏、名、字 363

一姓氏 363

二名字 366

〔附〕 369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标准变迁表 369

魏至隋历代尺的长度总表 370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标准变迁表 371

中国历代斤两的重量标准变迁表 372

中国步和亩的进位变迁表 373

第八章古书的注解 374

第一节古注名称和体例 375

第二节古注主要内容 381

一解释词义 381

二 串讲文意 382

三分析句读 383

四阐述语法 385

五 说明修辞 387

六诠释典故成语 387

七校勘文字 389

第三节古注常用术语 390

一曰、为、谓之 390

二谓 392

三犹 393

四貌(之貌) 394

五辞(词)也 395

六之言、之为言 395

七言 396

八读为、读曰 397

九读若、读如 398

十如字 399

第四节怎样读注 400

十一当为、当作 400

一批判接收 401

二正确取舍 401

三联系正文 403

四融会贯通 404

〔思考与练习〕 406

第一节古书的句读 408

一古代的圈点 408

第九章句读和翻译 408

二文法句读和音节句读 411

三古书误读举例 414

第二节古文的翻译 417

一两种翻译 417

二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421

第三节 古文今译举例 432

〔思考与练习〕 438

一校读法 440

第十章古书阅读方法 440

第一节采取恰当读法 440

二抄读法 444

三点读法 446

四诵读法 448

第二节注意行文变例 449

一异字同义例 449

二称谓变换例 449

三一人的话加“曰”字例 450

四两人的话省“曰”字例 451

五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 452

六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 452

七举此以见彼例 453

八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453

九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相间例 453

十二以后称前例 454

十一人说话未完他人插入例 454

十一施受同辞例 454

十三看似矛盾实为互补例 455

十四文中自注例 455

十五 省略一句乃至数句例 456

十六两词分承上文例 456

第三节了解古人修辞的表达方式 457

一比喻 457

二比拟 460

三借代 461

四夸张 466

五起兴 467

六对偶 468

七排比 470

九错综 471

八互文 471

十重复 472

〔思考与练习〕 473

第十一章学习书目 484

第一节文献和读本 484

第二节主要参阅书籍 500

一《训诂简论》 500

二《训诂学要略》 500

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501

四《汉语音韵》 501

五《诗词格律》 501

六《汉文文言修辞学》 502

七《古汉语纲要》 502

八《古代文体常识》 502

第三节常用工具书 503

九《古代文献知识》 503

一《说文解字》 504

二《康熙字典》 505

三《中华大字典》 507

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08

五《辞源》 508

六《辞海》 508

八《经传释词》 511

七《辞通》 511

九《词诠》 512

十《古书虚字集释》 513

十一《古汉语虚词》 513

十二《文言虚字》 514

十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514

十四《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515

十五《历代职官简释》 515

〔附〕 5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