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诗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洪子诚,刘登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20015956
- 页数:550 页
目录引 言 1
目录引 言 1
第一节背景 3
卷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第一章概述 3
卷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背景 3
中国历史的新进程——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第二节诗人 13
中国历史的新进程——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第二节诗人 13
分类概念的依据——来自国统区的诗人——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青年诗人的构成——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从工农兵和少数民族中培养作者第三节过程及阶段特征 19
分类概念的依据——来自国统区的诗人——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青年诗人的构成——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从工农兵和少数民族中培养作者第三节过程及阶段特征 19
五十年代初的沉寂和初步活跃——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的确立——五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短暂的艺术探索热潮——“新民歌”运动——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文革”期间诗的危机和爆发第二章在新的时代面前 36
五十年代初的沉寂和初步活跃——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的确立——五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短暂的艺术探索热潮——“新民歌”运动——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文革”期间诗的危机和爆发第二章在新的时代面前 36
第一节“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37
第一节“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37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袁水拍——“老诗人”普遍性的艺术困境第二节“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55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袁水拍——“老诗人”普遍性的艺术困境第二节“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55
“中国新诗”派的诗观和艺术实践——被冷落的际遇和短暂的复苏——“七月”诗派及其创作倾向——对胡风、阿垅的批判和“七月”诗派的覆没第三节艾青的“危机”和田间的“探索” 67
“中国新诗”派的诗观和艺术实践——被冷落的际遇和短暂的复苏——“七月”诗派及其创作倾向——对胡风、阿垅的批判和“七月”诗派的覆没第三节艾青的“危机”和田间的“探索” 67
“危机”问题的提出——艺术个性面临考验的艾青创作的低潮期——寻求突破困惑的努力——田间创作的表面丰收和潜隐的矛盾——《赶车传》“探索”的得失及其原因分析第四节在题材的转移中寻求突破 80
“危机”问题的提出——艺术个性面临考验的艾青创作的低潮期——寻求突破困惑的努力——田间创作的表面丰收和潜隐的矛盾——《赶车传》“探索”的得失及其原因分析第四节在题材的转移中寻求突破 80
经济建设题材对诗人的吸引——李季——阮章竞——张志民和戈壁舟等——徐迟、方纪和邹荻帆等第五节走向艺术的成熟和风格的分化 95
经济建设题材对诗人的吸引——李季——阮章竞——张志民和戈壁舟等——徐迟、方纪和邹荻帆等第五节走向艺术的成熟和风格的分化 95
第一节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111
成为五、六十年代诗坛中坚的另一批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闻捷——蔡其矫和严辰第三章 五十年代的青年诗人 111
第一节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111
成为五、六十年代诗坛中坚的另一批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闻捷——蔡其矫和严辰第三章 五十年代的青年诗人 111
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准备——表现内容和诗人群体第二节战争和士兵的赞歌 116
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准备——表现内容和诗人群体第二节战争和士兵的赞歌 116
战争和军人生活与当代诗歌——李瑛——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第三节西南边疆的青年诗人群 124
战争和军人生活与当代诗歌——李瑛——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第三节西南边疆的青年诗人群 124
特殊的生活背景——云康箴的自然风情与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公刘——白桦——顾工、高平、周良沛第四节经济建设的歌手 136
特殊的生活背景——云康箴的自然风情与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公刘——白桦——顾工、高平、周良沛第四节经济建设的歌手 136
建设的年代哺育了歌唱建设的年青歌手——邵燕祥——四川的青年诗人群:雁翼、梁上泉、傅仇、孙静轩、流沙河——魏钢焰和周纲——工人诗人——严阵和王书怀等第五节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153
建设的年代哺育了歌唱建设的年青歌手——邵燕祥——四川的青年诗人群:雁翼、梁上泉、傅仇、孙静轩、流沙河——魏钢焰和周纲——工人诗人——严阵和王书怀等第五节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153
第一节“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163
第一节“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163
老一辈的少数民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库尔班·阿里——傣族的民间歌手: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的成长——巴·布林贝赫和查干——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金哲——西南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包 163
老一辈的少数民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库尔班·阿里——傣族的民间歌手: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的成长——巴·布林贝赫和查干——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金哲——西南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包 163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性质——给子当代诗歌的影响——在新民歌运动中走上诗坛的工农诗人第二节诗歌发展道路的论争 172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性质——给子当代诗歌的影响——在新民歌运动中走上诗坛的工农诗人第二节诗歌发展道路的论争 172
第一节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及其特征 185
“开一代诗风”的提出——对新诗“根本性缺陷”的历史性清算——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的主张——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论争——对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诗歌观点的批评第五章政治抒情诗的潮流 185
第一节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及其特征 185
“开一代诗风”的提出——对新诗“根本性缺陷”的历史性清算——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的主张——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论争——对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诗歌观点的批评第五章政治抒情诗的潮流 185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诗体确立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渊源——“政治”对政治抒情诗的检验第二节感应时代风云的歌唱 192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诗体确立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渊源——“政治”对政治抒情诗的检验第二节感应时代风云的歌唱 192
郭小川——贺敬之第三节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212
郭小川——贺敬之第三节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212
第一节 诗坛的表面沉寂和地火运行 222
第一节 诗坛的表面沉寂和地火运行 222
政治对诗的取代——艺术构思和诗体形式的趋同——改变风格投入政治抒情诗热潮的诗人:张志民、严阵——沙白和陆棨——六十年代的工人诗歌第六章诗坛的窒息与爆发 222
政治对诗的取代——艺术构思和诗体形式的趋同——改变风格投入政治抒情诗热潮的诗人:张志民、严阵——沙白和陆棨——六十年代的工人诗歌第六章诗坛的窒息与爆发 222
诗的窒息——1972年以后在政治严格控制下的公开诗坛——演绎概念和空疏欺瞒的诗歌模式——流传于民间的另一个诗坛第二节天安门诗歌运动 228
诗的窒息——1972年以后在政治严格控制下的公开诗坛——演绎概念和空疏欺瞒的诗歌模式——流传于民间的另一个诗坛第二节天安门诗歌运动 228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的历史进程 237
天安门“四·五运动”与诗——天安门诗歌的搜集、出版——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卷二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第七章概述 237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的历史进程 237
天安门“四·五运动”与诗——天安门诗歌的搜集、出版——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卷二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第七章概述 237
当代诗歌的历史性转变——对诗歌发展过程的审思——诗人的构成——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节诗与现实关系的调整 247
当代诗歌的历史性转变——对诗歌发展过程的审思——诗人的构成——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节诗与现实关系的调整 247
恢复诗的真实性的努力——批判意识的重新提出——“反思”主题的深化——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感情世界的重视——对人自身及其存在环境的探索第三节不可遏止的艺术革新潮流 257
恢复诗的真实性的努力——批判意识的重新提出——“反思”主题的深化——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感情世界的重视——对人自身及其存在环境的探索第三节不可遏止的艺术革新潮流 257
推动艺术革新潮流的要素——审美特征的个性化方式——创造诗人独特感受的“诗的世界”——“象征”与“意象”——诗体结构、语言等的变革第八章 “复出”的诗人 267
第一节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267
第一节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267
推动艺术革新潮流的要素——审美特征的个性化方式——创造诗人独特感受的“诗的世界”——“象征”与“意象”——诗体结构、语言等的变革第八章 “复出”的诗人 267
“复出”的诗人的几种情况——凝聚在人生体验中的历史沧桑——从对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入反思——艺术个性和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第二节重新归来的歌唱 273
“复出”的诗人的几种情况——凝聚在人生体验中的历史沧桑——从对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入反思——艺术个性和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第二节重新归来的歌唱 273
艾青的重新归来——艺术个性的延续与发展——一个“智者”仍难回避的艺术难题——公木、吕剑、苏金伞等的创作第三节“青春历劫、壮岁归来”的一群 285
艾青的重新归来——艺术个性的延续与发展——一个“智者”仍难回避的艺术难题——公木、吕剑、苏金伞等的创作第三节“青春历劫、壮岁归来”的一群 285
总体的特征——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胡昭、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第四节“七月”诗人群 311
总体的特征——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胡昭、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第四节“七月”诗人群 311
以人生的苦难去把握苦难的时代——绿原——曾卓——牛汉——鲁藜、彭燕郊等第五节“中国新诗”诗人群 323
以人生的苦难去把握苦难的时代——绿原——曾卓——牛汉——鲁藜、彭燕郊等第五节“中国新诗”诗人群 323
迟了三十多年的承认——辛笛——穆旦——杜运燮——郑敏——陈敬容——唐湜——唐祈第九章在新的艺术起点上 324
迟了三十多年的承认——辛笛——穆旦——杜运燮——郑敏——陈敬容——唐湜——唐祈第九章在新的艺术起点上 324
第一节连接两个时期的诗人 343
第一节连接两个时期的诗人 343
当代诗歌发展的连续性——李瑛——张志民及其他诗人第二节在积蓄中喷发 351
当代诗歌发展的连续性——李瑛——张志民及其他诗人第二节在积蓄中喷发 351
积蓄深厚的喷发——蔡其矫——黄永玉第三节“迟到”的诗人 362
积蓄深厚的喷发——蔡其矫——黄永玉第三节“迟到”的诗人 362
类型的提出和特征——刘湛秋——刘祖慈——林子第十章 崛起的诗群(上) 369
类型的提出和特征——刘湛秋——刘祖慈——林子第十章 崛起的诗群(上) 369
第一节青年诗人的崛起 369
第一节青年诗人的崛起 369
“青年”概念的特殊性——历史、文化背景——个性意识和艺术革新的使命感——互异的艺术走向第二节“传统”的延伸与深化 374
“青年”概念的特殊性——历史、文化背景——个性意识和艺术革新的使命感——互异的艺术走向第二节“传统”的延伸与深化 374
与“传统”的联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李钢、高伐林、陈所巨、叶延滨第三节西部的“新边塞诗” 388
与“传统”的联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李钢、高伐林、陈所巨、叶延滨第三节西部的“新边塞诗” 388
“新边塞诗”的创作实践与审美特征——周涛——杨牧——章德益第十一章崛起的诗群(下) 401
“新边塞诗”的创作实践与审美特征——周涛——杨牧——章德益第十一章崛起的诗群(下) 401
第一节作为运动的新诗潮 401
第一节作为运动的新诗潮 401
新诗潮的酝酿与准备——艺术上的反叛和由个人而及民族的思考——从潜在的状况到走向社会——理论的介入与论争——“新生代”的涌起——贡献和不足第二节新诗潮的前卫诗人 413
新诗潮的酝酿与准备——艺术上的反叛和由个人而及民族的思考——从潜在的状况到走向社会——理论的介入与论争——“新生代”的涌起——贡献和不足第二节新诗潮的前卫诗人 413
围绕《今天》的集结——舒婷——顾城——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等第三节新诗潮的“新生代” 430
围绕《今天》的集结——舒婷——顾城——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等第三节新诗潮的“新生代” 430
第一节背景 451
“更年轻的一代”——旗号纷立的诗歌团体和“流派”——“新生代”诗歌运动的几个特征——“新生代”的诗人卷三台湾诗歌第十二章 台湾诗歌发展的背景和进程 451
第一节背景 451
“更年轻的一代”——旗号纷立的诗歌团体和“流派”——“新生代”诗歌运动的几个特征——“新生代”的诗人卷三台湾诗歌第十二章 台湾诗歌发展的背景和进程 451
特殊的历史命运——传统精神、本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纠葛——台湾新诗的历史回顾第二节当代新诗的进程和特点 458
特殊的历史命运——传统精神、本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纠葛——台湾新诗的历史回顾第二节当代新诗的进程和特点 458
新诗发展的四个阶段——诗人的构成——诗社的作用——思潮的冲突和转换——在中国新诗整体格局中的位置第十三章现代主义诗潮及其诗人 463
第一节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及其论争 463
第一节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及其论争 463
新诗发展的四个阶段——诗人的构成——诗社的作用——思潮的冲突和转换——在中国新诗整体格局中的位置第十三章现代主义诗潮及其诗人 463
光复初期诗坛的复苏与沉寂——现代主义诗潮涌动的历史原因——现代诗的第一次高潮——“现代派”及其“信条”——蓝星诗社的抒情倾向——创世纪诗社和现代诗的第二次高潮——现代诗内部的论争——苏雪林、言曦、寒爵对现代诗的批评——关杰明的批评和“唐 480
光复初期诗坛的复苏与沉寂——现代主义诗潮涌动的历史原因——现代诗的第一次高潮——“现代派”及其“信条”——蓝星诗社的抒情倾向——创世纪诗社和现代诗的第二次高潮——现代诗内部的论争——苏雪林、言曦、寒爵对现代诗的批评——关杰明的批评和“唐 480
纪弦——杨唤——方思——郑愁予——林泠——羊令野第三节“蓝星”的诗人群 492
纪弦——杨唤——方思——郑愁予——林泠——羊令野第三节“蓝星”的诗人群 492
覃子豪——余光中——蓉子——罗门——周梦蝶——杨牧第四节“创世纪”的诗人群 510
覃子豪——余光中——蓉子——罗门——周梦蝶——杨牧第四节“创世纪”的诗人群 510
洛夫——痖弦——张默——商禽——叶维廉第十四章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和诗歌艺术的多元并立 523
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 523
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 523
洛夫——痖弦——张默——商禽——叶维廉第十四章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和诗歌艺术的多元并立 523
台湾诗歌发展的转折时期——葡萄园诗社—一提倡现实主义和人生批评的笠诗社——青年诗社竞立的繁荣局面——“龙族”、“主流”、“大地”、“草根”等诗社的艺术主张第二节笠诗社的诗人群 527
台湾诗歌发展的转折时期——葡萄园诗社—一提倡现实主义和人生批评的笠诗社——青年诗社竞立的繁荣局面——“龙族”、“主流”、“大地”、“草根”等诗社的艺术主张第二节笠诗社的诗人群 527
“笠”诗人的三个世代——巫永福、吴瀛涛、詹冰、林亨泰、桓夫——白荻、李魁贤、赵天仪、杜国清、非马——郑炯明、陈明台、李敏勇、庄金国、郭成义等第三节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 536
“笠”诗人的三个世代——巫永福、吴瀛涛、詹冰、林亨泰、桓夫——白荻、李魁贤、赵天仪、杜国清、非马——郑炯明、陈明台、李敏勇、庄金国、郭成义等第三节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 536
青年诗社和诗刊——青年诗人的特点——吴晟——罗青——向阳——沙穗、苏绍连、渡也等后 记 546
青年诗社和诗刊——青年诗人的特点——吴晟——罗青——向阳——沙穗、苏绍连、渡也等后 记 546
- 《2018年中国新诗排行榜》谭五昌主编 2019
- 《新诗“戏剧化”论说兼诗艺研究》胡苏珍著 2019
- 《新诗海外传播的当代性反思》冯强著 2018
-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赵黎明著 2019
- 《龙江当代新诗论》陈爱中著 2018
- 《新诗三十年》王翊,康鏄编选
- 《中国现代新诗的语言与形式》赵彬著 2020
- 《西方哲学与中国新诗》(中国)雷文学 2019
- 《文化常德丛书 诗意常德 新诗卷》《诗意常德·新诗卷》编辑部编 2018
- 《律诗与新诗合集》黄海著 2012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论稿》雷恩海主编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