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德馨主编;郑学檬等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43831783
  • 页数:856 页
图书介绍:本卷为隋唐五代经济史部分,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农业、畜牧业、渔猎业、林业、手工业、商业与借贷等十五章。
《中国经济通史 4 隋唐五代》目录

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疆域与行政区划建制 1

一 隋代疆域 1

二 唐五代疆域 4

三 隋唐五代行政区划建制 8

第二节 政治、经济形势波动 12

一 隋文帝时期(581-604) 12

二 隋炀帝时期(605-618) 13

三 唐前期(618-755) 17

四 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755-959) 22

第三节 生产、生活状况 27

一 农具与农业技术 27

二 农田水利与垦田 29

三 粮食构成 30

四 衣料、油料、糖料作物 33

五 蔬菜、果品、染料、园艺花卉 35

六 牧区畜牧业与农业区民间畜牧业 38

七 家禽饲养业 41

八 渔猎业 42

九 林业 45

十 手工业 47

第四节 隋唐五代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历史地位 55

第二章 隋唐五代经济地理(上) 59

第一节 人口分布 59

一 隋代人口分布 59

二 唐代人口分布 61

三 五代十国人口分布 65

第二节 自然环境变迁 66

一 地形概貌及其变迁情况 66

二 气候特点及变迁情况 69

第三节 交通和馆驿制度 71

一 交通状况 71

二 运河的开通 82

三 馆驿制度 86

第一节 城市分布 88

一 隋代的城市分布 88

第三章 隋唐五代经济地理(下) 88

二 唐代的城市分布 91

三 五代十国的城市分布 104

第二节 主要经济区的概况 106

一 关于历史上经济区划分的标准与模式 106

二 唐代各主要经济区的概况 109

第三节 经济重心的南移 124

一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24

二 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 127

三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因素的研究 129

四 经济重心南移的负面影响 130

五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和标准 131

第一节 隋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与实施状况 135

一 隋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 135

第四章 土地制度(上) 135

二 隋田令的实施状况 137

第二节 唐田令关于官、民授田的规定 142

第三节 唐代“均田制”下官吏的“授田”与限田 149

一 敦煌文书所见唐代官吏的“已受田”情况 150

二 传世文献所见唐前期官僚地主占有土地情况 153

第四节 寺观与一般民户的“受田” 158

一 唐前期寺观地产及其所谓“受田” 158

二 一般民户的所谓“受田” 166

三 唐代西州所见的官田给百姓制度 171

第五节 “均田制”下土地还授的实施状况 177

一 传世文献所见情况 177

二 敦煌出土文书所见情况 182

三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情况 189

第六节 “均田制”下不入户籍的私田的存在 194

第七节 隋唐“均田制”的性质、作用与名实俱亡 198

一 隋唐“均田制”的性质 198

二 “均田制”的历史作用 199

三 “均田制”的名实俱亡 202

四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既联系又脱节的关系 205

第五章 土地制度(下) 208

第一节 中晚唐与五代十国的土地政策 208

一 放弃抑制兼并政策 208

二 鼓励垦荒政策 209

三 对逃户田业的政策 212

第二节 中唐以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14

一 僧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14

二 对地主地产与农民地产所占比例的粗略估计 217

第三节 唐五代文献所见的“庄”、“庄田”、“庄园”、“庄宅”释义 225

一 庄园制问题的提出 225

二 隋唐五代传世文献所见的“庄”、“庄宅”、“庄田”、“庄园” 227

三 敦煌出土文书所见的“庄”、“庄田”、“庄园” 235

四 唐五代文献所见的“庄”、“庄田”、“庄园”、“庄宅”不具有封建庄园的最一般特征 241

第四节 职分田与公廨田 248

一 职分田 248

二 公廨田 252

第五节 隋与唐前期的屯田 254

一 隋朝的屯田 254

二 唐令式关于屯田的规定 256

三 唐前期屯田的分布 258

四 唐前期屯田的管理系统与经营方式 262

第六节 唐后期与五代十国的屯田、营田 263

一 屯田的分布 263

二 屯田的管理系统与经营方式 267

三 户部管田务系统的营田 271

第六章 隋唐五代赋役制度 276

第一节 隋代的赋役制度 276

一 租调制与“输庸停防” 276

二 “输籍之法” 278

三 “大索貌阅” 279

四 隋文帝“薄赋于人”的政策 280

五 隋朝的“国富”与速亡 282

一 租庸调法 283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赋役制度 283

二 地税与户税 286

三 徭役与资课 290

四 附加税 292

五 籍帐制度 292

六 “乐住之制”与括户政策 296

七 唐前期关于赋役征调的“均平”规定 299

八 唐太宗、唐玄宗的“轻徭薄赋”政策 307

九 “丁口虚挂”与“摊逃”之弊 312

第三节 两税法 314

一 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314

二 两税法改革的由来 317

三 两税法改革的实施 318

四 两税的管理 323

五 两税法时期“均平”言论的经济内涵 337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赋役制度与户口政策 339

一 赋役制度 339

二 逃户政策 342

第七章 农业(上) 345

第一节 农具与农业技术 345

一 农具 345

二 农书与农业耕作技术 360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370

一 水利管理机构 370

二 关中水利的恢复与整治 372

三 黄河上游、河西、陇右的水利 375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 378

五 淮南的水利设施 382

六 江南水利设施 383

七 山南、剑南、岭南的水利设施 387

第三节 垦田的增加 389

第八章 农业(下) 395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95

一 主粮构成 395

二 其他粮食作物 411

三 对隋唐五代粮食亩产的估计 41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425

一 麻与棉 425

二 油料作物与糖料作物 428

三 染料作物 430

四 蔬菜 431

五 花卉园艺 437

第九章 畜牧业 441

第一节 农牧区分界线与主要牧区 441

一 农牧区分界线 441

二 主要牧区 445

第二节 官营畜牧业 454

一 隋代的官营畜牧业 454

二 唐代官营畜牧业的管理体制 457

三 唐代官营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465

第三节 农业区的民间畜牧业 470

一 民间养马业 471

二 牛羊杂畜 476

三 家禽饲养业 484

第十章 渔猎业 487

第一节 渔业资源 487

一 海洋渔业资源 487

二 黄河流域与黄河以北地域的渔业资源 488

三 淮河流域与黄淮间的渔业资源 490

四 长江流域与江南的渔业资源 491

五 西南地区的渔业资源 496

第二节 渔政管理 497

一 渔政管理机构 497

二 渔政法规 498

第三节 捕鱼技术与淡水养鱼 500

一 淡水养鱼 500

二 捕鱼技术 503

一 渔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508

第四节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鱼市的大量出现 508

二 鱼市 513

第三节 狩猎业 515

一 狩猎业资源 515

二 非生产性狩猎 518

三 生产性狩猎 519

第一节 林业资源 526

一 秦岭以北地区 526

第十一章 林业 526

二 淮河以北地区 528

三 秦岭以南地区 530

四 淮河以南地区 533

第二节 人工培育林 537

一 官府主持的植树造林 538

二 民间的植树造林 540

三 城市绿化工作 545

一 桑、柘、木棉、葛、蕉 548

第四节 经济林 548

二 茶树 554

三 果树 557

第五节 林木栽培技术 568

一 苗圃育苗与移栽技术 568

二 果树嫁接技术 569

三 林木的田间管理技术 570

四 诊治果木病虫害 571

五 人工植杉 572

第十二章 手工业(上) 574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与民间手工业诸形态 574

一 官营手工业的机构与管理 574

二 民间手工业诸形态 578

三 介于官办与民营之间的特殊形态 583

第二节 纺织印染业 585

一 纺织 585

二 印染 602

一 海盐 605

第三节 制盐业 605

二 池盐 609

三 井盐 613

第四节 茶、糖业 618

一 制茶业 618

二 制糖业 625

第五节 酿酒业 628

第十三章 手工业(下) 636

第一节 矿冶业 636

一 矿藏分布 636

二 铁器制造业 639

三 铸铜业 646

四 金银器制造业 650

第二节 陶瓷业 652

一 制陶业 652

二 制瓷业 655

第三节 木器、漆器业 661

第四节 造船业 664

一 内河船只的制造 664

二 海船的制造 668

第五节 建筑业 670

第六节 造纸业与印刷业 676

一 造纸业 676

二 印刷业 678

一 隋代商业概况 682

第一节 隋唐五代商业兴衰概况 682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的商业与借贷 682

二 唐代商业的兴衰 686

三 五代十国商业概况 693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商人活动 696

一 钱权关系——商人与政治 696

二 商人的经营活动 702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商业组织与商业管理制度 724

一 市场管理制度 724

二 商业组织与管理制度 728

三 边境贸易管理 733

四 对外贸易与管理 735

五 商税 739

第四节 公私借贷 747

一 隋唐五代公私借贷的债权人与放贷形式 748

二 官私借贷的债务人身份 754

三 唐代官私借贷的债务形态 757

四 唐代官私借贷债务人的目的 760

五 唐代关于公私借贷政策的差异 766

第一节 奴婢、部曲等的法律地位 771

一 奴婢的法律地位 771

第十五章 奴婢、部曲、雇工、佃农 774

二 部曲的法律地位 775

三 官户、杂户的法律地位 778

四 工户、乐户、太常音声人的法律地位 780

第二节 奴婢、部曲的来源与唐代的限奴措施 783

一 奴婢的来源 783

二 部曲的来源 792

三 唐代的限奴措施 794

第三节 奴婢、部曲、僮仆、家人的占有与使役 806

一 政府对奴婢、官户、杂户、工户等的占有与使役 807

二 寺观对奴婢、部曲、家人、净人的占有与使役 809

三 一般地主、富裕农民对奴婢的占有与使役 814

四 大官僚、大富豪家对奴婢的占有与使役 818

第四节 雇工 822

一 雇工的使役 822

二 雇工的身份地位 825

三 隋唐五代雇佣劳动的性质、特点 830

第五节 佃农 832

一 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 832

二 地租形态 838

三 佃农的身份地位 842

主要参考文献 847

后记 853

主编后记 8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