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专论
刑法专论

刑法专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铭暄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40115204
  • 页数:641 页
图书介绍:研究生教学用书: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刑法学几位资深学者多年来研究刑法专题的丰富经验,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刑法立法概述、罪刑法定原则研究等。
《刑法专论》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

第一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 1

一、 创立、发展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上半年) 2

二、 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 5

三、 复苏、繁荣时期(1976年10月至现在) 6

第二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发展之前瞻 32

一、 转换理论观念 32

二、 调整研究方向 33

三、 改革研究方法 34

四、 拓宽研究视野 34

第二章 新中国刑法立法概述 36

第一节 刑法立法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36

一、 刑法立法的概念 36

二、 刑法立法的研究意义 38

第二节 中国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其局部修改补充 42

一、 1979年刑法典孕育诞生的曲折历程 42

二、 对1979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补充 45

第三节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 50

一、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1997年刑法典的公布施行 50

二、 对修订的刑法典的整体评价 51

三、 修订刑法典之后的立法概况 54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63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与演进 63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肇始 63

二、 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 66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蕴涵 70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70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蕴涵 74

一、 法律主义原则 78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78

二、 禁止事后法原则 79

三、 禁止类推解释原则 80

四、 明确性原则 82

五、 刑罚法规正当原则 84

第四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确立 85

一、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确立过程之简要回顾 85

二、 1997年刑法典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争议与研讨 89

三、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中确立的重大意义 97

第五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立法与司法贯彻中的缺憾 101

一、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立法贯彻中的缺憾 101

二、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事司法贯彻中的缺憾 109

三、 对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与司法缺憾的反思 111

一、 我国刑法理论对各种犯罪概念表述之评价 114

第一节 犯罪概念及犯罪的基本特征 114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研究 114

二、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论 120

三、 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123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和分类 123

一、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 123

二、 犯罪构成的分类 127

第三节 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 133

一、 关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内容的争议 134

二、 行为主体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要件) 135

三、 行为侵犯的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要件) 139

四、 犯罪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不应合并为一个要件、危害行为不应独立为一个要件 143

第四节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144

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研究 151

第一节 危害行为概念研究 151

一、 刑法中“行为”的立法及界说 151

二、 危害行为的定义 153

一、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行为性 158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研究 158

二、 不作为犯罪的种类和规范构造 164

三、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 168

第三节 危害结果研究 171

一、 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争议 171

二、 正确界定危害结果概念的几个问题 172

第四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178

一、 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178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 180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 184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193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功能 193

第六章 犯罪主体研究 193

二、 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198

三、 犯罪主体的类型 201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205

一、 未成年人犯罪之界定 205

二、 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之犯罪范围 206

三、 未成年人犯罪之特殊刑事责任原则 214

第三节 精神障碍人的危害行为及其刑事责任 221

一、 精神障碍的含义 221

二、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24

三、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 228

第四节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231

一、 单位犯罪的界定 232

二、 单位犯罪的处罚 238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244

一、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功能 244

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研究 244

二、 罪过形式和无罪过事件 247

三、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253

四、 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 256

第二节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内容问题 258

一、 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本身的认识 259

二、 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评价性认识 263

第三节 犯罪间接故障问题 270

一、 间接故障的概念与构成特征 270

二、 间接故障的认定 273

第四节 疏忽大意过失中的“应当预见”问题 276

一、 应当预见的内容 276

二、 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279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85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性质 285

第八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研究 285

二、 犯罪既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0

三、 犯罪预备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5

四、 犯罪未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9

五、 犯罪中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303

第二节 犯罪实行行为含义的理解与认定 308

一、 犯罪实行行为着和的含义 309

二、 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 310

第三节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与认定 315

一、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 315

二、 犯罪完成与否的认定 317

第四节 犯罪分子意志内外原因的含义与认定 321

一、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含义 321

二、 犯罪分子意志以内原因的含义 324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 328

一、 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未遂问题 328

二、 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问题 332

第九章 共同犯罪研究 336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 336

一、 共同犯罪的概念 336

二、 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 338

三、 共同犯罪的形式 342

四、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346

五、 我国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357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基本认定 358

一、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358

二、 认定共同犯罪中几个值得研究的疑难问题 360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365

一、 共同犯罪人分类概述 365

二、 关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争论 370

一、 犯罪集团概念的法定化问题 373

第四节 犯罪集团及其认定 373

二、 犯罪集团的构成特征 376

三、 犯罪集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379

第五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 382

一、 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 382

二、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 386

第十章 罪数问题研究 389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和法定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 389

一、 关于继续犯 389

二、 关于想像竞合犯 392

三、 关于结合犯的设置规律 398

第二节 处断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 400

一、 关于连续犯 400

二、 关于牵连犯 404

三、 关于吸收犯 414

一、 正当防卫的概念 422

第十一章 正当防卫研究 422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化根据和意义 422

二、 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427

三、 正当防卫的意义 429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430

一、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若干争议问题辨析 430

二、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探析 433

三、 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非法防卫行为 444

第三节 防卫过当的定罪与量刑 446

一、 防卫过当的定罪 446

二、 防卫过当的量刑 449

第四节 特殊防卫问题 450

一、 特殊防卫的称谓 451

二、 特殊防卫与普通正当防卫的关系 453

三、 特殊防卫的适用 454

第十二章 刑事责任研究 457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历史考察 458

一、 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考察 458

二、 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历史考察 463

三、 刑事责任解决方式的历史考察 467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 471

一、 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471

二、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476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478

一、 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 479

二、 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 485

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 490

一、 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 490

二、 刑事责任的终结时间 491

三、 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493

第十三章 刑罚功能与刑罚目的研究 494

第一节 刑罚功能 494

一、 刑罚功能概说 494

二、 刑罚功能观点概览 495

三、 刑罚功能分述 497

第二节 刑罚目的 502

一、 刑罚目的的界定 502

二、 中外刑罚目的诸学说及其评析 507

三、 刑罚目的应当是特殊预防与报应的统一 521

第十四章 死刑研究 525

第一节 死刑概说 525

一、 死刑的历史沿革 525

二、 关于死刑价值、死刑立法及死刑司法的争议疑难问题 528

第二节 中国死刑立法及其争论的回顾与评价 532

一、 中国死刑立法进程的回顾 533

二、 如何合理设置死刑的立法之争 537

三、 修订刑法典对于死刑立法的抉择 540

第三节 中国死刑司法适用的疑难争议问题 547

一、 如何理解《刑法》第48条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 547

二、 如何正确把握适用死缓的条件 549

三、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关于处理死缓犯的规定 550

第十五章 罚金刑研究 557

第一节 罚金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558

第二节 罚金刑的适用范围问题 562

一、 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主体 562

二、 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类型 567

第三节 罚金刑的数额问题 571

一、 确定罚金数额的依据 572

二、 罚金刑数额的法律规定方式 574

一、 并科罚金制 580

第四节 罚金刑的适用方式 580

二、 选科罚金制 582

三、 复合罚金制 583

四、 单科罚金制 583

五、 易科罚金制 584

第五节 关于罚金刑的执行问题 586

一、 关于罚金制缓刑的问题 586

二、 关于罚金易科问题 588

第十六章 自首制度研究 591

第一节 关于自首的本质 591

第二节 关于自首的成立要件 595

第三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主体 597

第四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其他罪行” 601

第五节 关于自首从宽处罚的根据 603

一、 关于数罪并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608

第一节 数罪并罚制度概说 608

第十七章 数罪并罚制度研究 608

二、 数罪并罚的原则 611

第二节 我国刑法数罪并罚中若干问题研究 614

一、 无期徒刑的并罚规则 614

二、 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并罚规则 617

三、 决定执行刑期的限度 621

四、 附加刑的并罚规则 622

五、 数个有期自由刑部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规则 627

第三节 不同法律条件下适用数罪并罚原则若干问题研究 630

一、 判决宣告前的同种数罪的并罚研究 630

二、 原判之罪为数罪的条件下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 633

三、 刑罚未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数个漏罪的并罚研究 636

四、 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的并罚研究 638

五、 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且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 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