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2篇  民初时期  3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2篇  民初时期  3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2篇 民初时期 3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5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教育部主编
  • 出 版 社:国立编译馆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2234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2篇 民初时期 3》目录

第二篇 民初时期 1

第一章 民初政局的演变 1

第一节 临时政府的北迁 赖泽涵 1

一、临时政府地点之争议 3

二、迎袁、兵变与临时政府北迁 11

三、南京留守 19

四、结语 20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二次革命 赖泽涵 26

一、纷纷兴起的民初政党 27

二、宋教仁与民初政局 33

三、二次革命 37

四、二次革命失败之分析 50

五、二次革命的影响 51

一、帝制的酝酿 63

第三节 洪宪帝制 林明德 63

二、帝制运动的演进 67

三、帝制运动的公开进行 73

四、反帝制运动与外交情势 75

五、帝制的覆亡 79

六、结语 89

第四节 清室复辟 赵中孚 102

一、前言 102

二、宗社党与复辟运动 103

三、日本导演下的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 106

四、洪宪帝制前後的复辟酝酿 110

五、所谓的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 112

六、张勋与徐州会议 115

七、黎段之争与复辟契机 118

八、北京的政潮与张勋率军入京调停 120

九、丁巳复辟始末 125

十、复辟的失败及其善後 131

十一、北方的新局面与南北分立 138

十二、结语 140

第五节 皖系与北京政府 刘凤翰 149

一、皖系的渊源与形成 149

二、皖系的对日关系 154

三、法统问题与段氏施政 165

四、皖系南征与冯段对立 171

五、参战及参战军与边防军 179

六、皖系的内部结构 189

七、新国会及徐世昌与南北和谈 198

八、五四运动与北京政府 205

第六节 直系的兴衰 刘凤翰 211

一、直系的本质 211

二、直皖战争与直系变迁 220

三、第一次直奉战争与吴佩孚霸权 229

四、驱黎贿选匪祸与直系分裂 238

五、直奉第二次战争 247

六、战後余波与直系残余 258

七、吴佩孚再起与直系衰微 266

第七节 执政府时期 刘凤翰 275

一、段祺瑞组执政府 275

二、孙中山先生北上与逝世 281

三、善後会议与国民会议 292

四、冯玉祥与国民军 299

五、奉军扩张及兵力地盘分配 314

六、反帝运动与执政府交涉 331

七、军阀混战与临时执政府瓦解 338

一、前言 353

第八节 奉系及其败亡 赵中孚 353

二、奉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355

三、从奉张的崛起到奉系统一东三省 360

四、第一次直奉战争与奉系领导阶层的变化 364

五、东三省联省自治 368

六、东三省文治派在内政改革上的贡献 371

七、第二次直奉之战与奉系势力的扩大 374

八、郭松龄叛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377

九、奉系在东三省的现代化建设 381

十、结论 386

第二章 政府与政治 395

第一节 官制大要 黄嘉谟 395

一、大总统府及其直属机关 395

二、国务院及附属机关 401

三、行政各部 411

四、司法机关 431

五、平政院 433

六、审计机关 434

七、蒙藏院 435

八、其他各独立机关 436

九、省官制 440

十、道官制 444

十一、县官制 446

第二节 内阁的递嬗 张玉法 459

一、内阁制度的演变 459

二、历届内阁的组成与瓦解 466

三、内阁结构的分析 503

第三节 国会与选举 张玉法 521

一、国会制度的演变 521

二、第一届国会及其选举 536

三、第二届国会及其选举 567

第四节 政党的分合 张玉法 585

一、试验时期 586

二、蜕变时期 596

三、转型时期 614

第五节 军政与警政 王家俭 634

一、军政 634

二、警政 710

第六节 地方自治 王家俭 731

一、省议会 731

二、联省自治 745

三、府州县及城镇乡议会 751

第一节 开国时期的外交 李毓澍 771

一、列强的承认问题 771

第三章 中外交涉 771

二、善後大借款交涉 779

三、中俄外蒙古交涉 790

四、中英西藏交涉 804

五、中日减税与路权交涉 812

第二节 参战与巴黎和会 陈三井 831

一、中国与欧战 831

二、中国与巴黎和会 853

第三节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李毓澍 884

一、欧战爆发与日本外交的新形势 885

二、日本二十一条要求的拟议和提出 891

三、袁世凯及北京政府的应付 908

四、谈判的进行与僵持 919

五、日提最後通牒与袁的屈服 938

一、缘起 964

第四节 华盛顿会议 林明德 964

二、中日两国的肆应 968

三、中国问题的争论及其结果 980

四、九国公约之签订 990

五、结论 991

第五节 中东路与外蒙古交涉 李毓澍 1004

一、哈埠变乱与中国应变措施 1004

二、中东路路权的恢复与维持 1012

三、中苏中东路的交涉与协议 1021

四、中蒙关系的改进 1036

五、外蒙撤治的发端、进展与突变 1046

六、外蒙的沦陷 1059

第一节 财政状况 王树槐 1085

一、国地税的划分 1085

第四章 经济发展 1085

二、国家总预算 1090

三、中央收支 1135

四、各省收支预算 1147

五、财政困难与改革方案 1160

第二节 货币与银行 王树槐 1171

一、货币的类别 1171

二、中国币制问题 1191

三、传统的金融机构 1210

四、外国银行 1219

五、中国银行 1227

六、金融机构的消长 1236

第三节 交通建设 王树槐 1249

一、航运 1250

二、陆运 1264

三、邮政 1284

四、电讯 1290

五、航空 1303

六、结语 1305

第四节 工矿业发展 刘翠溶 1311

一、导言 1311

二、纺织工业 1315

三、食品工业 1333

四、造纸印刷业 1343

五、化学制品工业 1345

六、建筑材料业 1349

七、其他日用器具之制造业 1350

八、电气业 1352

九、机器业 1354

十、造船业 1358

十一、钢铁工业 1359

十二、煤矿业 1363

十三、铁矿业 1366

十四、其他矿业 1369

十五、结论 1373

第五节 农业与粮食 刘翠溶 1383

一、农业生产的总体观 1383

二、农家经济的个体观 1390

三、农产品之流通与粮食问题 1406

第六节 外贸与商业 范毅军 1415

一、外贸 1415

二、商业 1463

第五章 社会变迁 1499

第一节 社会阶层 苏云峰 1499

一、绪论 1499

二、知识份子阶层 1503

三、商人阶层 1517

四、工人阶层 1532

五、农民阶层 1543

六、结论 1557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李国祁 1571

第三节 人口及其流动 李国祁 1635

第四节 社会运动 赖泽涵 1701

一、前言 1701

二、学生运动 1702

三、劳工运动 1725

四、妇女运动 1755

五、农民和商人运动 1765

六、结论 1770

一、礼俗 1796

第五节 礼俗与宗教 吕实强 张瑞德 1796

二、宗教 1815

三、结论 1845

第六节 人民生活与社会救济 戴玄之 1865

一、人民生活 1865

二、社会救济 1900

第六章 文化与思想 1915

第一节 教育发展 张玉法 1915

一、教育思潮 1915

二、教育行政机关 1918

三、教育宗旨 1920

四、学制系统 1923

五、留学教育 1926

六、高等教育(上)—大学教育 1930

七、高等教育(下)—专门教育 1940

八、中等教育(上)—中学教育 1944

九、中等教育(中)—师范教育 1960

十、中等教育(下)—职业教育 1973

十一、初等教育(上)—小学教育 1978

十二、初等教育(下)—义务教育 1987

十三、特殊教育 1990

十四、收回教育权运动 1995

第二节 学术研究 陶英惠 2008

一、研究机关 2008

二、学术团体 2016

三、人文学科 2032

四、社会科学 2043

五、自然科学 2048

第三节 近代思潮 张玉法 2067

一、传统思想的蜕变与更新 2068

二、资本主义体系思潮 2077

三、社会主义思潮 2098

第四节 文学艺术 王聿均 2119

一、清末民初文学的渊源和演变 2119

二、文学革命的发轫 2127

三、新文学之蔚兴 2132

四、外国文学之翻译和介绍 2143

五、新旧文学之论争 2151

六、民国初期的艺术 2155

第五节 出版及新闻事业 黄福庆 2184

一、出版事业 2184

二、新闻事业 2192

三、杂志的发行 2212

四、新闻自由问题 22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