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俊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6046·1290
  • 页数:1173 页
图书介绍: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目录

第一篇 综合农业区划 3

第一章 综述 3

第一节 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观状 3

第二节 生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6

第三节 农业发展前瞻和防护林体系建设 10

第二章 自然资源评价和利用 18

第一节 气候资源 18

第二节 水资源 21

第三节 土地资源 27

第四节 生物资源 34

第三章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4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 40

第二节 畜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48

第三节 林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57

第四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67

第五节 经济效益分析 73

第四章 农业分区的依据及分区系统 78

第五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A) 83

第一节 松嫩平原农牧林区(A1) 88

第二节 吉林中部平原农业区(A2) 93

第三节 吉林西部平原牧农林区(A3) 97

第四节 辽中平原农业区(A4) 101

第五节 辽西北低丘林牧农区(A5) 105

第六章 内蒙古、长城沿线风沙区(B) 108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林牧区(B1) 113

第二节 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林牧区(B2) 117

第三节 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农牧林区(B3) 121

第四节 锡盟东部盆地牧林区(B4) 125

第五节 大兴安岭南丘陵牧农林区(B5) 128

第六节 西辽河上游平原农林牧区(B6) 132

第七节 科尔沁坨甸牧林农区(B7) 136

第八节 昭盟南部丘陵农林牧区(B8) 139

第九节 辽西低山丘陵农林牧区(B9) 143

第十节 冀北山地林牧农区(B10) 146

第十一节 锡盟西部高原牧林区(B11) 149

第十二节 张北高原牧林农区(B12) 153

第十三节 大青山农牧林区(B13) 157

第十四节 京郊副食林农区(B14) 161

第十五节 冀西北低山丘陵盆地农林牧区(B15) 167

第十六节 晋北盆地农牧林区(B16) 169

第十七节 乌兰察布高原牧林区(B17) 173

第十八节 河套平原农牧林区(B18) 177

第十九节 鄂尔多斯东部丘陵林牧农区(B19) 181

第二十节 毛乌素沙地北部牧林区(B20) 185

第二十一节 毛乌素沙地南部林牧农区(B21) 189

第二十二节 毛乌素沙地西部牧林区(B22) 194

第七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C) 199

第一节 晋西山地林牧农区(C1) 205

第二节 陕北丘陵林牧农区(C2) 207

第三节 黄龙山,子午岭林牧区(C3) 210

第四节 渭北高原农林区(C4) 213

第五节 陇东高原农林牧区(C5) 217

第六节 固原山地牧林农区(C6) 221

第七节 陇中丘陵农林牧区(C7) 224

第八节青海东部丘陵农林牧区(C8) 228

第八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D) 232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牧林区(D1) 237

第二节 阿拉善高原牧林区(D2) 240

第三节 宁夏平原农林区(D3) 243

第四节 河西走廊农林牧区(D4) 247

第五节 青海湖盆地牧农林区(D5) 252

第六节 柴达木盆地牧农林区(D6) 256

第七节 吐鲁番,哈密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D7) 262

第八节 天山北坡农牧林区(D8) 266

第九节 阿尔泰山南坡牧林农区(D9) 270

第十节 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农林区(D10) 274

第十一节 伊犁河谷农牧林区(D11) 278

第十二节 天山南坡农牧林渔区(D12) 283

第十三节 喀什三角洲农林区(D13) 287

第十四节 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D14) 292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一览表 298

附表二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310

附表三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22

主要参考文献 332

第二篇 土地资源 335

第一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查方法 33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制图方法 335

第二节 “三北”地区土地利用状况 340

第二章 土地资源评价 344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系统 344

第二节 土地单元诊断 345

第三节 土地资源质量分区评述 355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67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67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70

第四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373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 373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74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378

第四节 方案评述 382

第五章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385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 385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8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393

第四节 方案评述 400

第六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403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 403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04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406

第四节 方案评述 419

第七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421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 42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427

第四节 方案评述 433

主要参考文献 439

第三篇 水资源 443

第一章 概述 443

第一节 水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区域特征 443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447

第二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A) 449

第一节 松嫩平原农林牧区(A1) 450

第二节 吉林中部平原农业区(A2)和吉林西部平原牧农林区(A3) 453

第三节 辽宁中部平原农业区(A4)和辽宁西北低丘林牧农区(A5) 457

第三章 内蒙古、长城沿线风沙区(B) 461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林牧区(B1)和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牧林区(B2) 462

第二节 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农牧林区(B3),大兴安岭南丘陵牧农林区(B5)和昭盟南部丘陵农林牧区(B3) 465

第三节 锡盟东部盆地牧林区(B4)、锡盟西部高原牧林区(E11)和乌兰察布高原牧林区(B17) 469

第四节 西辽河平原农林牧区(B5)和科尔沁坨甸牧林农区(B7) 477

第五节 辽西低山、丘陵农林牧区(B9) 480

第六节 冀北山地林牧农区(B10) 484

第七节 张北高原牧林农区(B12) 486

第八节 大青山农牧林区(B13) 488

第九节 京郊副食林农区(B14) 491

第十节 冀西北低山丘陵盆地农林牧区(B15) 494

第十一节 晋北盆地农林牧区(B16) 426

第十二节 河套平原农牧林区(B18) 500

第十三节 毛乌素沙地南部林农牧区(B21) 504

第十四节 毛乌素沙地西部牧林区(B22) 508

第十五节 鄂尔多斯东部丘陵林牧农区(B19)、毛乌素沙地北部牧林区(B20)、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牧林区(D1) 512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C) 518

第一节 晋西山地林牧农区(C1) 519

第二节 陕北丘陵林牧区(C2)和黄龙山子午岭林牧区(C3) 527

第三节 渭北高原农林区(C4) 530

第四节 陇东高原农林牧区(C5) 532

第五节 固原山地丘陵牧林农区(C6) 535

第六节 陇中丘陵农林牧区(C7) 541

第七节 青海东部丘陵农林牧区(C8) 544

第五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D) 548

第一节 阿拉善高原西部牧林区(D2) 551

第二节 宁夏平原农林区(D3) 556

第三节 河西走廊农林牧区(D4) 561

第四节 青海湖盆地牧农林区(D5) 567

第五节 柴达木盆地牧农林区(D6) 571

第六节 吐鲁番,哈密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D7) 575

第七节 阿尔泰山南坡牧林区(D9)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农林区(D10) 581

第八节 天山北坡农牧林区(D3)和伊犁河谷农牧林区(D11) 584

第九节 天山南坡农牧林渔区(D12)和喀什三角洲农林区(D13) 589

第十节 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D14) 594

第四篇 气候资源 605

第—章 农业气候资源 605

第一节 气候与农、林、牧业生产 605

第二节 太阳能利用 613

第三节 风力资源 616

第四节 农业气象灾害 621

第二章 农业气候区划 632

第一节 区划目的和分区系统标准 632

第二节 区划图编制及分区描述 636

附:农业气候资源附表说明 661

附表一 太阳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 663

附表二 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 669

附表三 平均气温、年较差,年极端低温及无霜期 675

附表四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的初终日、间隔日数与积温 681

附表五 降水量及其变率 687

附表六 作物需要水分的短缺量,多余量估算 690

附表七 日平均风速≥5米/秒的日数累积、风速及大风日数、相对湿度 692

主要参考文献 700

第五篇 沙漠化治理与冰雪资源 703

第一章 沙漠化治理 703

第一节 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的基本特点 703

第二节 历史时期沙漠化环境的变迁及近期发展的趋势和程度 706

第三节 “三北”防护林地区与沙漠化发展有关的农牧业生产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709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沙漠化治理的途径 710

第五节 沙漠化治理区划 712

第六节 各沙漠化区的特征及其治珲的途径 715

第二章 冰川水资源 724

第一节 西北地区冰川水资源数量统计 724

第二节 冰川径流的主要特征 728

第三节 冰川水资源利用评价 729

第三章 “三北”地区的积雪分布 732

第一节 概述 732

第二节 “三北”地区积雪分布情况 733

第三节 积雪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 733

第四节 积雪水资源的利用意见 734

附: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积雪、水资源资料说明 735

附表一 甘肃省 736

附表二 青海省 739

附表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 741

附表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42

主要参考文献 746

第六篇 农业建设 749

第一章 种植业的现状及建设方向 749

第一节 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749

第二节 建设方向 752

第二章 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754

第一节 调整的主要依据和具体建议 754

第二节 粮食作物的布局与商品粮基地建设 756

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布局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758

第三章 种植业分区 763

第一节 东北西部平原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768

第二节 内蒙古长城沿线高平原小麦、杂粮,甜菜、胡麻区 77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小麦、杂粮区 776

第四节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701

第四章 发展“三北”地区种植业的主要措施 787

第一节 贯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787

第二节 积极改善种植业基本生产条件 787

第三节 改革耕作制度,发挥早作农业的增产潜力 789

第四节 加速粮食及经济作物商品基地建设 790

第五节 发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791

第六节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792

主要参考文献 794

第七篇 防护林体系建设布局 197

第一章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797

第一节 森林分布概况 707

第二节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802

第三节 防护林建设成就与林业生产主要问题 805

第二章 立地区划与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和树种规划 809

第一节 自然条件特点与防护林体系建设 809

第二节 立地区划分目的和原则依据 810

第三节 各立地区自然条件特点与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和树种规划 811

第三章 宜林度等级与防护林建设顺序 867

第一节 宜林度等级划分目的和依据 867

第二节 各级宜林度概况与建设顺序安排 868

第四章 措施与建议 871

第一节 林业主要任务与发展方向 871

第二节 林业结构调整与防护林体系布局 872

第三节 现有林的经营 875

第四节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879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各立地区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现状及调整表 883

附表二 “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灌木和草本及其适生条件 895

主要参考文献 900

第八篇 畜牧业建设 903

第一章 畜牧业的历史回顾与来来建设 903

第一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的悠久历史 903

第二节 “三北”地区的畜牧业现状 905

第三节 对“三北”地区开创畜牧业新局面的建议 907

第二章 “三北”地区的草地资源 912

第一节 “三北”地区的草原 912

第二节 “三北”地区的牧草资源 916

第三节 “三北”地区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920

第三章 生产结构调整与畜牧业布局 924

第一节 生产结构的调整 924

第二节 畜牧业的布局 928

第三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的选建 936

第四章 畜牧业的分区建设与分区依据 939

第一节 畜牧业分区的依据 939

第二节 畜牧业建设分区 943

第五章 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的建立 949

第一节 种植草料乃“三北”建设当务之急 949

第二节 适于“三北”栽培的饲用植物 950

第三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 954

第四节 建立人工草料基地的方法和途径 956

第六章 畜牧业分区建设计划的实施 961

第一节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逐级实施 961

第二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区划成果的应用 963

第三节 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 965

第四节 建立试验基地县 967

第五节 处理好各种关系 968

第七章 东北西部平原丘陵区的畜牧业建设 97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97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 97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974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975

第八章 北京和冀北燕山山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979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979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观状 980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983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984

第九章 内蒙古北部高原区的畜牧业建设 98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986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现状 988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989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990

第十章 内蒙古中南部丘陵平原区的畜牧业建设 994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994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现状 995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997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998

第十一章 黄土高原北部区的畜牧业建设 100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0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03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05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005

第十二章 内蒙古西部及宁甘北部高原区的畜牧业建设 1010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10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1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14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015

第十三章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的畜牧业建设 1019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19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21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25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026

第十四章 新疆东部哈密及吐鄯托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103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3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3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33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934

第十五章 新疆北部山麓及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103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36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38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39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040

第十六章 新疆南部山麓及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104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1043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 1045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1047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 1048

主要参考文献 1051

第九篇 野生动物资源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1055

引言 1055

第一章 动物区系和动物地理区划 1057

第一节 动物区系 1057

第二节 动物地理区划 1058

第二章 经济鸟兽及其利用 1063

第一节 珍稀鸟兽 1069

第二节 毛皮兽 1069

第三节 肉用鸟兽 1071

第四节 革用和羽(或毛)用动物 1071

第五节 药用动物 1072

第六节 有益鸟兽 1073

第三章 珍贵动物的保护 1074

第一节 珍贵动物的种类及分布 1074

第二节 珍贵动物的现状 1074

第三节 对保护珍贵动物的意见 1076

第四节 珍贵动物简介 1077

第四章 动物的有害作用及其防治 1082

第一节 动物的有害作用 1084

第二节 有害动物的防治 1090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区划 1096

第一节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1096

第二节 现有自然保护区概况 1097

第三节 拟建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1100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上的几点意见 1103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鸟类分布名录 1106

附表二 “三北”防护林地区兽类分布名录 1122

主要参考文献 1128

第十篇 防护林体系经济效果 1133

第一章 防护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1133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确定 1133

第二节 防护效益价值的计算 1139

第二章 “三北”防护林经济效果 1146

第一节 建设成就 1146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经济效果 1150

第三节 水土保持林经济效果 1161

第四节 防风固沙林经济效果 1166

第五节 牧场防护林经济效果 1169

第六节 防护林的直接效益 1170

第七节 总效益价值及提高经济效果的建议 11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