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体能训练学
体能训练学

体能训练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世勇等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6448686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体能训练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体能训练学的概念 1

第二节 建立体能训练学的依据 4

一、 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4

二、 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5

三、 训练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6

第三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7

第四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方法 9

一、 逻辑法 9

二、 经验法 9

三、 系统研究法 10

四、 综合研究法 10

第二章 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11

第一节 体能训练的内容 11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14

一、 促进身体健康 14

二、 充分发展运动素质 14

三、 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 15

四、 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 15

五、 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 16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19

一、 系统性原则 19

二、 全面性原则 19

三、 结合专项原则 21

四、 从实际出发原则 21

第四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22

一、 力量发展敏感期 22

二、 速度发展敏感期 24

三、 耐力发展敏感期 25

四、 柔韧发展敏感期 26

五、 灵敏发展敏感期 26

第三章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 28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28

一、 身体形态的概念 28

二、 身体形态的意义 30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30

一、 竞技术项目的分类体系 30

二、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32

第三节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34

一、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34

二、 身体形态训练的要求 35

第四节 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36

一、 身体机能的概念、意义 36

二、 身体机能的训练 38

第四章 力量素质训练 39

第一节 力量素质概述 39

一、 力量的概念与分类 39

二、 力的力学特点 44

三、 影响力量提高的因素 45

四、 肌肉工作的基本形式 49

五、 力量训练的要求 50

第二节 力量训练方法 53

一、 最大力量的训练 55

二、 速度力量的训练 64

三、 力量耐力的训练 70

四、 各种收缩方式力量练习效果的评价 75

第三节 力量训练技术 78

一、 臂部力量训练 78

二、 肩部力量训练 81

三、 背部力量训练 85

四、 腰部力量训练 87

五、 胸部力量训练 88

六、 腹部力量训练 91

七、 腿部力量训练 93

八、 全身力量训练 98

第五章 速度素质训练 103

第一节 速度素质概述 103

一、 速度的概念 103

二、 速度的分类 104

三、 影响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105

四、 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09

第二节 速度训练方法 110

一、 反应速度的训练 110

二、 动作速度的训练 117

三、 移动速度的训练 123

四、 少儿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32

第三节 速度训练技术动作 133

一、 发展反应速度的技术动作 133

二、 发展动作速度的技术动作 137

三、 发展移动速度的技术动作 141

第六章 耐力素质训练 146

第一节 耐力素质概述 146

一、 耐力的概念 146

二、 耐力的分类 148

三、 影响耐力提高的因素 152

四、 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 155

第二节 耐力训练方法 157

一、 有氧耐力的训练 157

二、 无氧耐力的训练 173

三、 一般耐力的训练 178

四、 专项耐力的训练 179

第三节 耐力训练技术动作 182

一、 徒手练习 182

二、 器械练习 185

三、 组合练习 186

第七章 柔韧素质训练 188

第一节 柔韧素质概述 188

一、 柔韧的概念与分类 188

二、 影响柔韧提高的因素 189

三、 柔韧训练的要求 191

第二节 柔韧训练方法 192

一、 主动性拉伸练习法 193

二、 被动性拉伸练习法 194

三、 柔韧训练参数 194

第三节 柔韧训练技术动作 197

一、 肩部练习技术动作 197

二、 胸部练习技术动作 198

三、 腰部练习技术动作 198

四、 腿部练习技术动作 199

五、 踝关节和足背练习技术动作 200

第八章 灵敏素质训练 202

第一节 灵敏素质概述 202

一、 灵敏的概念与机制 202

二、 影响灵敏提高的因素 204

三、 灵敏训练的要求 206

第二节 灵敏训练方法 207

一、 徒手练习法 209

二、 器械练习法 211

三、 组合练习法 212

四、 游戏法 213

第九章 各项群运动员体制训练 214

第一节 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214

一、 短冲类项目 214

二、 跳跃类项目 221

三、 投掷类项目 228

四、 举重等项目 235

第二节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236

一、 中长距离类项目 237

二、 超长距离类项目 239

第三节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240

一、 准确性类项目 240

二、 难美性类项目 241

第四节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247

一、 隔网对抗类项目 247

二、 同场对抗类项目 249

三、 格斗对抗类项目 252

第十章 运动素质的转移 254

第一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机制 254

一、 有机体的整体性 256

二、 动作结构的相似性 256

三、 能量供应来源的同一性 257

第二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类型 257

一、 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257

二、 同类转移和异学转移 258

三、 良好转移和不良转移 259

四、 可逆转移与不可逆转移 260

第三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关系 260

一、 转移效果与负荷的关系 261

二、 发展素质与产生后果的关系 261

三、 训练水平与转移程度的关系 261

四、 间接转移与产生效果的关系 262

五、 不同训练时期与利用转移效果的关系 262

主要参考文献 2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